《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等生字,会写“葫芦、每天、奇怪、慢吞吞”等词语。
(2)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1. (直观导入)实物展示与观察引导
① 利用多媒体出示实物葫芦,吸引学生注意力。
② 引导学生观察葫芦外形,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葫芦的特点,如“葫芦绿绿的,长长的,真可爱!”等。
2. (课题揭示与板书)
① 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自然揭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②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写“葫芦”二字,注意字形结构和笔顺。
3. (预期效果)
通过直观导入和课题揭示,激发学生对葫芦的兴趣,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和观察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感知中进入学习状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过渡语)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葫芦的好奇和喜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葫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0分钟)
(1)自由朗读,感知文意
① 引导学生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我要的是葫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②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夯实基础
① 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认读,重点指导难读字词,如“葫芦”、“藤”等,通过多次重复和正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
② 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些字词说句子,进一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这也是为学生后续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分段朗读,相机正音
①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相机正音,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② 通过分段朗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同时,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情况的重要途径。
(4)交流讨论,理清脉络
①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展开讨论,避免偏离主题。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设置和实施,学生可以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后续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双边互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一个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探寻葫芦的奥秘——第一自然段学习
① 观察插图,诱发兴趣
教师出示葫芦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② 朗读课文,感知葫芦生长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葫芦的生长过程。”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们,葫芦是怎么生长的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原话回答,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③ 品味语言,读出葫芦的可爱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葫芦可爱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雪白”、“可爱”等词语,并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读出葫芦的可爱。
(2)揭示种葫芦人的心态——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① 自由朗读,寻找心态线索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段,找出描写种葫芦人心态的句子。”学生朗读并找出相关句子。
② 理解“盯”和“自言自语”,体会心态
教师:“在这些句子中,有一个词‘盯’,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自言自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种葫芦人是怎样的心态呢?”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焦虑和期待。
③ 分角色朗读,展示心态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男生读种葫芦人的话,女生读旁白。注意读出种葫芦人的心态哦!”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评并指导。
(3)探究葫芦变黄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学习
① 自由朗读,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原本可爱的葫芦会变黄、落掉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自然段,找出答案。”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葫芦为什么变黄、落掉了吗?”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原话回答,如“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② 讨论原因,加深理解
教师:“那么,蚜虫是怎么来的呢?种葫芦人为什么没有发现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理解种葫芦人因为只关注葫芦而忽视了叶子上的蚜虫,导致葫芦变黄、落掉。
③ 指导朗读,读出惋惜之情
教师:“同学们,看到原本可爱的葫芦一个个落掉,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说出惋惜之情。然后指导学生用惋惜的语气朗读这一段。
(4)领悟事物联系的重要性——第五自然段学习
① 指名朗读,初步感知
教师:“最后,我们进入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这段讲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 理解反问句,深化理解
教师:“在这段中,有一个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谁能告诉我它的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叶子上的虫是需要治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种葫芦人听了邻居的话,及时治虫,那结果会怎样呢?”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联系的重要性。
③ 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反问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种葫芦人的疑惑和后悔。”学生朗读后,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深化拓展,理解生活哲理
(1)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① 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面对可爱的小葫芦和可恶的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② 学生思考并分享: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并和同桌讨论,然后挑选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2)角色扮演,深入理解
① 分配角色:选取几名学生扮演种葫芦的人,其他学生则扮演邻居或观察者。
② 情景演绎:让扮演种葫芦的人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出自己对葫芦的关心和焦虑,以及对邻居建议的忽视。
③ 互动讨论:表演结束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和行为,并指出其问题所在。
(3)教师总结,提炼智慧
① 教师总结:通过讨论和表演,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
② 提炼智慧: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生活哲理,即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并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① 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并分享是如何解决的。
②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哲理,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问答互动,巩固提升
(1)围绕课文内容提问,加深理解
① 教师提问:“课文中描述葫芦的句子有哪些?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答,并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教师点评:这些句子通过生动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葫芦的可爱和生机。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葫芦的细致观察。
② 教师提问:“课文中‘盯’和‘自言自语’这两个词语用得很生动,你们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体会一下种葫芦人的心情吗?”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并尝试体会,如“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教师点评:通过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期待和焦急,他希望小葫芦能快点长大,这也为我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2)拓展延伸,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种葫芦人,在发现叶子上生了蚜虫后,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有的表示会及时治虫,有的则提出其他方法。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答案各有特色,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
(3)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问答互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通过以上问答互动的形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总结全文,巩固拓展
(1)回顾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①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②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种葫芦人因忽视细节而错失良机的教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
(2)布置作业,强化理解
① 布置背诵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② 完成课后练习,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拓展延伸,激发思考
①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种葫芦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②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课堂互动,增强乐趣
①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②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肯定其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总结全文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作业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参与感。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过朗读和理解,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细节。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全面发展。
七、课后作业
1. 课后熟练阅读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图片,与同学分享并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