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桥边的老人》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3 16: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桥边的老人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关 于 小 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人物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渴望和平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
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和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初步阅读小说:
(1)人物:
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
老人是个怎么样的人?
“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2)情节:
(3)环境:
?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具写实效果的画面。品析鉴赏——老人形象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不懂战争,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我”面对战争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是谁?
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主旨提炼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
这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 品析鉴赏——“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品析鉴赏——叙述视角1、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品析鉴赏——人物对话 2、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品析鉴赏——人物对话“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品析鉴赏——人物对话“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品析鉴赏——人物对话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品析鉴赏——“动物”意象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无所有的老人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
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
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拓展延伸Q1 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Eg
(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Reason
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拓展延伸例一:《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愁”;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说了;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拓展延伸“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拓展延伸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拓展延伸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拓展延伸(姑娘率先打破了有点沉闷的气氛)
“它们看上去象一群白象,”她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象,”男人把啤酒一饮而尽。 “你是不会见过。”
“我也许见到过的,”男人说。“光凭你说我不会见过,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   这里女性的比喻多少提示了她是个有诗化倾向的人,而男人给出的却是现实主义式的反应,因此这位姑娘显得有些不满,称他是“不会见过”,而男人也针锋相对地与她抬杠,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气氛有点紧张。 拓展延伸《永别了,武器》作者自己称“修改了39遍”的结尾: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即使作者没有具体交代当时的情况,但我们可以知道这间停着文中“我”的情人尸体的房间里有两位护士。而我与护士的对话虽然没有失常之处,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主人公的失态。题 旨: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拼命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却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请以“海明威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Homework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