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解锁剧情: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叙事脉络。
拨开迷雾:知人论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揭秘真相:追根溯源、联系当下,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用剧本杀的方式走进《石壕吏》——到底是谁害了她?
【解锁剧情】
初读剧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解锁剧本,抓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解读剧本,理剧情。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剧情。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清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拨开迷雾】
补充剧情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疑点一: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前线战事告急,在敌军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战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征补兵力。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旧例凡男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按照此条例,老妇并不在征兵范围,为何征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一条符合实情的征兵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战事告急,兵力紧缺,特下征兵令,要求如下:
守我大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疑点二:夜捉人?为什么是夜里不是白天?为什么用“捉”不用“征”?
逾墙走?一老翁身手竟是如此矫健?
疑点三:从《石壕吏》的题目就可看出,吏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角。然而,诗中对其的描写却只有“吏呼一何怒”,接下来便都是借老妪的“抒情独白”,真实的情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回答推测出官吏的语言,并为二人加上恰当的神态或动作,还原当时的情形。
人设分析:结合刚刚的对话和情景的再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
老妇:
官吏:
疑点四:杜甫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面对这家人的苦难,他却选择冷漠旁观,这与他一贯的人设不符,他的人设是不是崩了呢?
【揭秘真相】
新安吏(节选)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pīng)。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追根溯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老妇的苦?是什么造成了一个个家庭的苦?是什么造成了一个社会的苦?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的认识和平的珍贵。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