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古代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古代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15: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古代史
本试卷共4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反映出半坡氏族( )
A.处于母系氏族公社
B.生产力水平很低下
C.氏族成员地位平等
D.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2.西周时期,统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设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题2图)。其主要目的是( )
题2图
A.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B.阻止少数民族的入侵
C.巩固分封制的等级秩序
D.开发边远地区的疆土
3.据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各种农作物的名称,如稻、麦黍稷等。据此可知,甲骨文( )
A.是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
C.反映商朝农业发展状况
D.佐证夏朝进入农业社会
4.题4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为( )
题4图
A.社会生产力提高
B.诸侯间争霸兼并战争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大一统局面完全形成
5.《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
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速实现民族融合
D.以农业发展为首要
6.《史记》记载:秦朝的主要道路有两种,直道主要用于军事,从咸阳出发通往九原郡,为了防御匈奴;驰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由此可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民族交融
C.扩大城市规模
D.解决王国问题
7.有学者指出,要让百姓在思想上认同秦政权的合法性,就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的功能。但秦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仍然沿用惯性思维,以为凭借严苛的法律就能够征服人心,就能够让人民认同。这反映了秦亡的重要原因是( )
A.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B.思想文化认同的缺失
C.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D.农民起义的频繁爆发
8.汉文帝即位之初颁布《振贷诏》(振贷:赈济之意):“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diàn,临近)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这反映汉文帝( )
A.以德化民 B.以法治国
C.躬修节俭 D.尊崇儒术
9.题9图是汉朝某次政策颁布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 )
题9图
A.实现民族交融
B.巩固分封制度
C.维护边疆稳定
D.加强中央集权
10. 东汉的大将军从明帝初年至灵帝中平六年共有梁商、梁冀、窦武、何进等七位外戚,大将军也因此成为东汉官僚体系中地位最高、权力最为关键的官职之一。据此可知,东汉( )
A.中央集权受到破坏
B.权力制衡体制建立
C.军事体系发生变化
D.外戚专权现象突出
11.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西域地方政权之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文物可用于说明( )
题11图
A.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中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地方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
D.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12.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请来了两位印度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万言经典。明帝并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由此可知,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上层统治者支持
13.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14.题14图为某时期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统计数据,可用于说明( )
题14图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C.诸葛亮治蜀的成效 D.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作用
1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要充分利用土地 B.要重视选育良种
C.要顺应天时地利 D.要改进生产技术
16.扬州位于邗沟入长江之处,隔江相望就是江南河的起点镇江。通济渠与邗沟、江南河、长江在附近交汇沟通,扬州遂成为全国漕运枢纽和重要的水路交通中心。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带动了沿线城市发展
B.加强了南北地区交流
C.便利了全国各地漕运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7.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18.题18图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题18图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19.历史上“西域”的范围并不固定,在唐代就多次发生变化。唐初主要指敦煌以西,唐太宗时转变为吐鲁番以西,唐高宗以后则逐渐用于特指帕米尔以西。“西域”范围的变化,反映出唐代( )
A.边疆地区矛盾加剧
B.政治中心加速西移
C.治理疆域向西扩张
D.佛教东传影响扩大
20.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有657部,为了保证译著的质量,他审选版本,遇到疑义,便校多本以定。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译老子《道德经》传入印度等。这主要表明玄奘西行( )
A.传播了道家思想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国家统一
21.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
A.激化了君相间的矛盾 B.削弱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缩小了地方权力
22.辛弃疾词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点兵”是为了迎战( )
A.北魏军队 B.辽军 C.西夏军队 D.金军
23.忽必烈统治时,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
A.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B.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C.政权封建化进程艰难
D.政治体制体现二元色彩
2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开封仅东角楼一带便有勾栏瓦舍五十多处,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个人与群体:歌舞、评书、讲史、杂剧、诸官调,以及影子戏、傀儡戏、杂技等应有尽有。这体现了那时期( )
A.都市生活丰富
B.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
C.社会风气开放
D.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25.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26.“康乾盛世”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委派官员直接进行统治。由此可见,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A.武力征讨平定叛乱 B.派官员直接管理地方
C.抵抗侵略维护主权 D.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27.题27表为18世纪至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地区扩散的概况。这一现象( )
东北地区 从300万增至1 000万
内蒙古 从100万增至350万
新疆北部 从数十万增至200余万
云贵山区 从500万增至1 600万
台湾 从数十万增至250万
题27表
A.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
28.清朝统治者下令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编修了《四库全书》,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 100多种、151 000多部,销毁书版80 000块以上”。这反映的实质是( )
A.清朝编纂技术十分成熟 B.乾隆皇帝重视文化发展
C.清朝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D.闭关锁国造成严重危害
29.清朝时期,在世界各国的商人眼里,Canton (广州)这个名字就是“财富”的同义词,他们知道Canton是中国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且在很长时间内还是唯一通道。 这表明广州( )
A.具有独特的贸易地位
B.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出现诸国来朝的盛况
D.依靠农业来积聚财富
30.从唐代传奇《李黄》到宋人词话《西湖三塔记》,再到明代冯梦龙的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主要人物白娘子从一个故意害人的蛇妖形象发展成为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中白娘子形象的变化根源于( )
A.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封建纲常的不断强化
D.人文主义的自我觉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 分,第32小题16分,第33 小题12 分,共40 分。
31.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应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鞅方升”,它被连续使用了120多年之久,其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
铭文1:“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官职名)鞅(商鞅),爰积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
铭文2:“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题31-1表
(1)阅读铭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与这两段铭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4分)
材料二
① ② ③
良渚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④ ⑤ ⑥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第三层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 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 300—4 000年。学者从遗址所处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论,这座大城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凤鸟纹刺绣: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刺绣,刺绣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工艺一样,其中的凤鸟形象是楚文化的特色
题32-2表
(2)请你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动荡与巨变的时代”“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中任选一个主题,再从材料二中挑选两则史料,说明该史料与所选主题的关系。(8分)
32.学习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魏老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活动任务。(16分)
任务一 [数据解读——理解社会发展]
题32表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 080万 40% 3 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 500万 65.5% 2 900万 34.5%
(1)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任务二 [观点论述——探索历史变迁]
题32图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戏剧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中国民族原始的戏剧”源头是“歌”“严舞”“剧”(角抵),这三者逐步综合形成了我国戏剧的雏形。 ——董每斟《剧说·说“歌”“舞”“剧”》
材料二
豫剧《涤耻血》剧照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汲取其他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因其故事跌宕起伏、唱腔大气、韵律纯美而让人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卢沟桥事件爆发,樊粹庭、陈素真开启了河南文艺界第一次抗战募捐义演的大幕。《涤耻血》首演于开封华光剧院。据《河南民报》载文:“此剧命意正大,在国难中尤为对症之药”,“收公理建设之效,辅教有之所不及,俱见编剧者一片婆心”。观剧看戏成为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重要娱乐项目。
题33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戏剧起源的要素。(4分)
(2)根据材料二,举出戏剧的功能。(4分)
(3)请举一例你所熟知的戏曲剧种并说明其起源。(4分)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C 2.A 3.C 4.A 5.D 6.A 7.B 8.A 9.D 10.D 11.C 12.D 13.B 14.B 15.C 16.A 17.C 18.B 19.C 20.B 21.B 22.D 23.C 24.A 25.C 26.D 27.C 28.C 29.A 30.B
二、非选择题
31.(1)铭文一:商鞅变法。(2分)铭文二:秦统一中国。(2分)
(2)【参考示例】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选择:①⑤
说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 300—4 000年,学者从遗址所处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论,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结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2.(1)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2分)
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新农作物的引进;⑥海外贸易的发展;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观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人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晚期开始,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江南地区经济开发加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手工业中心主要在南方,商业和港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政府财税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等等,都说明宋代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过北方,南方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终完成,前后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0分)
33. (1)要素:①原始歌舞;②角抵。(一点2分,共4分)
(2)功能:①审美功能;②娱乐功能;③教育(教化)功能。(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参考示例】京剧:发源于北京,是徽、汉等剧种在北京融合后的产物。(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