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月3日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退化耕地治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下面小题。
1.“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 B.饮食消费结构升级
C.劳动力成本上升 D.耕地分布平衡
2.该项土地整治可以( )
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B.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
C.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 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江西高安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地,但农民对早稻的种植积极性较低,2021年当地培育并推广生长周期短的优质晚稻当早稻种植(晚稻生长周期一般长于早稻),填补了高安早稻优质米的空白;同时大力推广水田流转,将水田集中到种田大户,为稳定双季稻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21年前,高安农民早稻种植积极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种植周期较长 B.早稻品种较差 C.自然灾害频繁 D.种植成本较高
4.2021年后,高安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集约化经营 B.土地流转使得耕地总面积增加
C.早晚稻连续种植增加作物熟制 D.外出务工者回乡使劳动力增加
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豆类、薯类、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稻谷玉米小麦豆类 B.豆类稻谷小麦玉米
C.稻谷小麦玉米豆类 D.小麦稻谷豆类玉米
6.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下滑,原因最可能是( )
A.市场需求量锐减 B.自然灾害频发
C.农业劳动力短缺 D.粮食品质下降
7.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得益于( )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②粮食价格提升③作物品种更新迭代④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值,其中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共同构成。粮耕价值比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耕地利用中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揭示耕地“非粮化”的总态势。下图示意2004~2020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004~2020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是因为( )
①粮食作物产值降低②耕地经济价值降低③种粮比较效益降低④经济作物产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会导致( )
A.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 B.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
C.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目前,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救”战略带来的问题,中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读我国四个省份的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总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省份是( )
A.四川、广东、黑龙江、河南 B.黑龙江、河南、广东、四川
C.四川、河南、广东、黑龙江 D.黑龙江、河南、四川、广东
11.我国“藏粮于地”的有效途径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②提高土地生产力③治理农田环境污染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我国典型的山地省份。全省人口分布集中,耕地资源少;同时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广,人类活动强烈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下图为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时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中( )
A.社会效益始终高于综合效益 B.经济效益呈逐年上升趋势
C.生态效益增长速度最慢 D.社会效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13.推测影响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耕地面积 B.国家政策 C.技术水平 D.自然灾害
14.提高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规模 ②提高生产效率 ③提高机械化水平 ④实施退耕还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虚拟耕地资源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需要投入的实际耕地资源。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生态要素流动格局进行分析,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在空间上呈现出“北耕南运”格局,并根据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的正负值确定区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的区域,得出受偿区域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支付区域主要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图示意全国及区域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流动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15.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镇化进程快,耕地占用面积大②人口数量多,农产品需求量大
③耕地资源退化严重,粮食产量低④退耕还湿力度大,耕地资源大幅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 )
A.地广人稀,人均占有率高 B.耕地过度利用,撂荒现象严重
C.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 D.耕地分布分散,机械化水平低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稻是指能够耐受上壤含盐量在0.3%的环境下生长一种梗稻,多种植于海边滩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广有分布,其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有机质和氮元素等不足,与普通大米相比淀粉含量少,口感坚硬干涩,但其富含钙、锌、硒及氨基酸等人类所需的微量元素又称富硒大米。中国是人口大国,从“种粮”“储粮”“进粮”“节粮”等方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约有2亿亩盐碱地可种植海水稻,其作用不容小觑。表为碱地海水稻与普通大米的对比。
成分 碱地海水稻(/100g) 普通大米(/100g)
蛋白质含量 14.6g 6.7g
脂类含量 0.5g 较低
钠含量 17.6mg 几乎为零
(1)列举海水稻除具有耐盐碱外的生长习性。
(2)海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难吃”,从海水稻自身优势分析我国积极推广的原因。
(3)从“种粮”角度,分析如何发展海水稻种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耐旱、耐寒、耐盐碱,原产我国,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大豆不仅是重要的蛋白食品和食用油脂原料,而且是畜牧业重要的饲料来源。自1996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大豆产需缺口由225.28万吨增加至10019.46万吨。2022年,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是限制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下表为2022年大豆主要生产国的相关数据。
国家 大豆种植面积(单位:亿亩) 大豆产量(单位:亿吨) 单产(千克/亩)
巴西 6.58 1.38 209.7
美国 5.24 1.15 219.5
阿根廷 2.25 0.46 204.4
中国 1.5 0.20 133.3
(1)分析我国大豆缺口逐渐增大的原因。
(2)美国、巴西生产的大豆,在经过长途运输后,其价格仍低于国产大豆,试分析其原因。
(3)在总耕地面积有限、且优先保证主粮安全的前提下,为我国大豆增产提出合理建议。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豆,原产于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都是世界大豆主产国,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大豆面积不断下降。同时,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也一直提高幅度不大,使得我国现今大豆自产量远远不够,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但我国极少进口豆油。表1为2005~2019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统计表。
美国和巴西是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国,支撑着我国超过80%的大豆供应。据海关总署近两年数据,美国大豆抵达我国的高峰期通常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而巴西大豆抵达高峰期为4月至9月。
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大豆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近60%。近30年(1991-202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相比,黑龙江、内蒙古大豆种植带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图为内蒙古大豆种植带分布范围变化示意图。
年份 本土产量(万吨) 进口量(万吨) 进口依存度(%)
2005年 1635 2659 62
2006年 1597 2827 64
2007年 1400 3082 69
2008年 1554 3743 71
2009年 1498 4255 74
2010年 1510 5480 78
2011年 1449 5264 78
2012年 1305 5838 82
2013年 1195 6335 84
2014年 1215 7140 85
2015年 1179 8168 87
2016年 1364 8391 86
2017年 1528 9549 86
2018年 1597 8803 85
2019年 1810 8851 83
(1)描述从2005到2019年我国大豆产量、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2)描述内蒙古大豆种植带的变化特点,并简述其对大豆生产的主要影响。
(3)从保护我国粮食安全角度为我国大豆生产加工提出建议。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为13942000公顷,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14683200公顷,10年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741200公顷。2021年我国粮食自给率为80.9%,黑龙江省粮食自给率达618%且粮食生产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二下表示意2012年和2022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状况(单位:公顷)。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镇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022 17131271 21634791 1172842 1176401 554550 1724034
2012 15845890 21828784 2046608 1171862 584267 2175823
(1)简述10年间黑龙江省为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采取的主要措施。
(2)从气候角度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3)从育种角度说明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的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推广实施的需要,因此实施小田变大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正确;为了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政府都积极对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大户给予资金补贴,因此耕地流转费用有所降低,A错误;该举措主要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饮食消费结构升级关系不大,B错误;该举措主要由于我国耕地破碎,机械化耕作不方便,主要在耕地集中分布地区实施,D错误;故选C。
2.土地整治可以减少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因此能够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B正确;小田变大田,能够减少农业经营主体数量,A错误;该举措主要是为了缓解劳动力流出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不能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和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CD错误;故选B。
【点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农田保护的投入成为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小田”变“大田'探索注入动力的时代因素。
3.B 4.A
【解析】3.据材料“2021年当地培育并推广生长周期短的优质晚稻当早稻种植(晚稻生长周期一般长于早稻),填补了高安早稻优质米的空白”可知,因早稻品种较差,所产大米质量不高,故2021年前,高安农民早稻种植积极性较低,B正确;据材料可知,晚稻生长周期一般长于早稻,说明早稻生长周期较短,A错误;江西高安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地,粮食产量较高,自然灾害应该比较少,C错误;种植成本早稻、晚稻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B。
4.据材料2021年该地“大力推广水田流转,将水田集中到种田大户,为稳定双季稻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推广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集约化经营,为稳定双季稻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A正确;土地流转不能扩大耕地总面积,B错误;早晚稻连续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作物产量,作物熟制受热量条件影响,不能增加熟制,C错误;将水田集中到种田大户,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需要增加劳动力,且外出务工者回乡务农也不符合实际,D错误。故选A。
【点睛】农作物的熟制,与当地的积温高低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积温反映的是一地的热量条件,积温高的地区一般农作物熟制较高。我国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通常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而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通常是一年两熟到三熟。
5.C 6.B 7.D
【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粮食作物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较为稳定,加之与小麦相比,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单产较高,所以甲应为稻谷,乙应为小麦;玉米用途广泛,产量增加趋势应较为明显,所以丙应为玉米;豆类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小,丁应为豆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2003年处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期,部分耕地转为林地或其他经济作物用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加之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正确,C错误。2003年,我国总人口仍然在增加,粮食市场需求量应当增加,A错误。粮食品质和粮食产量之间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B。
7.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作物品种更新迭代加快,利于粮食单产的提高,③正确;我国通过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提高平均单产,期间具体表现为单产高的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提高,而相对低产的豆类小麦及薯类种植比例持续下降,进而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④正确。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①错误;粮食价格提升对总产量的影响不大,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近年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我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强了种子改良和良种繁育工作,提高了粮食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粮食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检测能力。
8.D 9.A
【解析】8.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产值整体上升,①错误;耕地经济价值也明显呈整体上升趋势,②错误;经济作物产值高于粮食作物产值,且经济作物产值上升速度比粮食作物产值上升速度快,由此可知,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和经济作物产值上升导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粮耕价值比下降,说明种植粮食的效益降低,这样必然导致部分耕地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即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A正确;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不一定会导致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B、C错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主要与技术投入增大有关,与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对粮食生产构成压力。同时,人口因素还影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可用性和粮食分配与消费的均衡性。气候生态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等,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城市化与工业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优质农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的落后,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10.D 11.C
【解析】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北方省区耕地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短缺,而南方省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耕地面积较少。读图可知,黑龙江、河南、四川、广东四个省份中,甲乙代表黑龙江、河南,其中黑龙江的耕地面积最大,即为甲;河南的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较少,即为乙;丙丁代表四川、广东,其中耕地最少的是广东,即丁为广东:水资源最丰富的四川,有长江,即丙为四川。故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省份是黑龙江、河南、四川、广东,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藏粮于地”要科学利用好现有耕地,粮食增产主要依靠提高单产,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治理农田环境污染,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②③正确;扩大耕地面积不是最有效的途径,①错误;耕作制度一般不易改变,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藏于地”,不是说要把粮食埋藏在土地里,真实的含义是要让土地拥有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①耕地总量不能减少(即上述18亿亩耕地红线)。②单位面积的产量要提高,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③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耕地休养生息。
12.C 13.B 14.B
【解析】1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2—2007年期间,贵州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高于社会效益,A项错误;经济效益整体上升,但是并不是逐年上升,B项错误;图示期间生态效益起点值较高,与终点值相差不大,因此相对于其他效益,生态效益增长最慢,C项正确;社会效益也呈现了增长趋势,D项错误。故选C。
13.由材料可知,贵州省的耕地利用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最可能是因为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耕地面积整体变化不会太大,A项错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太大,C项错误;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会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故选B。
14.贵州省山地多,耕地面积比较少,难以扩大耕地规模,①错误;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正确;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等成本投入,能够提高经济效益,③正确;退耕还林后的土地不再属于耕地,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
【点睛】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由于地形复杂,贵州省的耕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平缓的山坡上。耕地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肥力较低,水资源短缺。
15.A 16.C
【解析】15.由所学可知,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城镇化进程快,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且人口数量多,粮食需求量大,所以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大,①②正确;东部沿海农业产值及农业人口占比小,耕地退化及退耕还湿不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大的主要原因,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6.由材料可知,受偿区域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且多冲积平原,西北地区耕地多分布在绿洲,这三大地区耕地的共同特点是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C正确;东北、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率较高,华北人口稠密,人均占有率不高;三大地区均未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三大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排除ABD。故选C。
【点睛】粮食生产基地,历来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粮食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较高,能稳定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的农业生产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土地和资源,有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保有量。
17.(1)①抗早;②抗涝;③抗倒伏;④抗病虫害;⑤适应性强,易扎根于滩涂上。
(2)①海水稻蛋白质含量高,为普通大米的2倍多;
②富含钙、锌、硒及氨基酸等人类所需的微量元素;
③海水稻“绿色”。生长在盐碱环境中,实际面临病虫害非常小,基本不使用农药、海水除草、除虫,还带来海水营养,施用化肥少。
④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3)①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海水稻的土地资源;
②加大技术投入培育海水稻的良种,提高其产量、质量;
③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植海水稻的积极性;
④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分析】本题以海水稻种植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海边滩涂水位变化大,海水稻生长在此区域,需要具备抗旱、抗涝习性,海边风大,海水稻需要有抗倒伏特点。滩涂盐碱环境恶劣,几乎不使用农药除虫,海水稻抗病虫害,适应生长环境;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强,对区域较差的土壤条件能够适应,扎根在泥土松软的滩涂上。
(2)从表格中看,海水稻蛋白质含量高,为普通大米的2倍多,蛋白质丰富营养高;富含钙、锌、硒及氨基酸等人类所需的微量元素,普通水稻几乎没有,能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海水稻种植过程“绿色”,生长在盐碱环境中,实际面临病虫害非常小,基本不使用农药,有害物质残留少,海水浸泡能够除草、除虫,还带来海水营养,不需要使用化肥补充养分,施用化肥少,更符合现代人高质量食物需求;海水稻对环境适应性强,不需要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上,我国盐碱地、滩涂地较多,种植海水稻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3)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将适合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滩涂列入耕地保护范围,切实保护海水稻的土地资源;加大技术投入培育海水稻的良种,提高其产量、质量,更好适应人们饮食习惯,扩大市场需求;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植海水稻的积极性,提高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用高质量农田保障粮食产量和国家粮食安全。
18.(1)居民收入增加,饮食结构改变,对油、豆制品和肉的需求增加;耕地有限,且为保证主粮安全,可用于种植大豆的耕地数量少(或:农民种植意愿低,种植面积小)我国大豆单产低
(2)美国、巴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大豆平均的生产成本低;海运成本低廉;美国、巴西采用优良品种,单产高,价格低。
(3)开发盐碱地,用于种植大豆;与其他农作物间作、轮作;培育良种,提高单产;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
【分析】本题以大豆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粮食安全现状、农业区位因素、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我国大豆缺口逐渐增大的原因主要从市场需求增加、产量供给不足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饮食结构改变,对油、豆制品和肉的需求增加,大豆的市场需求量增加;我国耕地有限,且为保证主粮安全,可用于种植大豆的耕地数量少,农民种植意愿低,种植面积小,我国大豆单产低,使得我国大豆供给不足,使得我国大豆缺口逐渐增大。
(2)美国、巴西生产的大豆价格仍低于国产大豆原因主要从生产成本低。结合美国、巴西农业生产特点可知,美国、巴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科技水平高,大豆平均的生产成本低,美国、巴西采用优良品种,单产高,价格低;从运输价格角度分析,海运成本低廉,对比我国价格较低。
(3)我国大豆增产建议可以从开发土地资源、改变耕作方式、选育良种等角度分析。拓展土地资源,开发盐碱地等低产田,用于种植大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转变耕种模式,与其他农作物间作、轮作;加强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产,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保障大豆供给。
19.(1)产量基本稳定,略有增加;进口量增加明显;对外依存度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
(2)种植带向北(西)扩大。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产量提高)。
(3)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和品质。
【分析】本题以大豆生产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我国大豆生产与进口的特点、粮食生产安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我国大豆产量基本稳定,略有增加;进口量有2005年的2659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8851万吨,增加明显;对外依存度由2005年的62%上升到2019年的83%,对外依存度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
(2)由图可知,内蒙古大豆种植带向北向西延伸扩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技术的提高单产提高,总产量也在提高。
(3)我国大豆生产加工建议可以从大豆种植、产业链等角度分析。适当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大豆单产量,提升大豆品质;延长大豆的产业链,提高大豆利用效率,提高大豆的出油率。
20.(1)治理水域,适度开垦耕地或适度开垦草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化肥使用少;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不易过冬,农药施用的少;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生长季降水较多,节约灌溉费用。
(3)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提高粮食单产量;筛选和基因改良,增强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如耐旱、耐涝、抗风、抗虫等);通过育种技术,培育高品质农作物,减少对外依赖。
【分析】本题以黑龙江的土地利用状况及粮食种植情况为材料,涉及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从2012年到2022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草地的面积缩减最明显,说明治理水域,围垦湿地,适度开垦耕地或适度开垦草地;防止耕地非粮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冬季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化肥使用少;冬季寒冷漫长,气温低,杀死越冬虫卵,病虫害不易过冬,农药施用的少;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期间季降水较多,可节约灌溉费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因地制宜,筛选和基因改良,增强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如耐旱、耐涝、抗风、抗虫等);通过育种技术,保证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外依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