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谏逐客书》《 与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谏逐客书》《 与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6: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谏逐客书 与妻书》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六国之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缪公求士缪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地千里      举:攻克
B.王者不却众庶    却:拒绝
C.汝可以模拟得之   模拟:想象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思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以汝之有身也
A.亦以天下人为念 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汝不必以无侣悲 D.以今日事势观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D.汝幸而偶我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林觉民对妻子的眷恋的一组是(  )
①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③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④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⑤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⑥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逐客书》作者在第一段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谏逐客书》中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C.《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表现出了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殷殷深情。文章叙议抒情结合,感情真挚,说理深刻。
D.《与妻书》中林觉民直指社会惨状及根源,立志推翻清王朝统治,同时也深爱妻子及家人,为给家人带来种种磨难而深感内疚,革命大义与脉脉人情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抑汝能之乎 抑:还是
B.即此爱汝一念 念:念头,想法
C.使之肖我 肖:相像,类似
D.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禁:禁止
8.下列各句中与“必以告妾”省略成分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不可数计
C.君与俱来 D.谁得而族灭也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卿”一词,是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B.“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中“辛未”属天干地支纪年。
D.“意洞”是林觉民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和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一表一里,所以又叫“表字”。
10.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A.且以汝之有身也 B.今逐客以资敌国
C.民以殷盛 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汝可以模拟得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1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B.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C.吾与并肩携手
D.钟情如我辈者
二、填空题
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使之肖我   
(2)相和   
(3)一恸   
(4)称心   
(5)能彀   
(6)不能禁   
14.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眷属    
(2)称心快意    
(3)几家能彀   
(4)婉解    
(5)必不能禁   
(6)双栖   
(7)抑汝能之乎    
(8)使之肖我    
三、文言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呜快耳者;《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駛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⑦⑧
(2)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
B.而况于明哲乎?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D.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6)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逐客书(节选)
(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逐华阳,强公室,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四时充美,鬼神降福,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不可得也。
李斯论(节选)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明法令。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贻天下之乱。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不豹、公孙支于晋 到来
B.兵强则士勇 士兵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投合
D.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 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B.而愿忠者众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秦之乱天下之法 杳不知其所之也
D.斯非行其学也 吾其还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站位高远,劝谏角度巧妙,理足辞雄,情词恳切
B.《李斯论》落笔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先破后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危害,气势雄厚而议论警策。
C.《谏逐客书》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的政治主张,《李斯论》中对“小人之仕”的深刻剖析,对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的鞭挞
D.李斯虽有杰出的政治、文学才华,却缺少高尚的品格。他为个人富贵而“趋时”“邀宠”,不惜放弃原则,其政治功绩、文学成就全被抹除,令人叹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17.阅读《谏逐客书》第2段,完成问题。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在《谏逐客书》的首段,李斯通过回顾秦国历史直接申明“逐客,窃以为过”的观点,这是否偏离了他的写作目的,这样写好吗?请引用文中句子具体说明。
(2)奏疏是古代“以下劝上”的实用文体,为了实现上奏劝谏的目的,劝谏者往往需要讲究说理的艺术。请结合下表,并分析其目的。
论证方法 例子 目的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四、语言表达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现代人指望能够通过理性对话去解决分歧,并且发展了对话理论。按照想象,①   ,对话的本质是以讨价还价代替真刀真枪的较量。在理论上说,假如②   ,那么即使不能解决世界和平的问题,至少也能够为地区性的“永久和平”作出贡献。不过,语言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一直都只是一个良好愿望。事实表明,③   ,对话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
五、语言文字应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据我想来,一位作家的才华是一回事,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也许是另一回事。好比一个人天生一副能成为歌唱家的好嗓子,①   。有才华的作家,你只要让他写五千字以上,②   ,哪怕他一遍遍告诫自己千万别流露才华。但我们看出他的才华的同时,③   。
20.《与妻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从中不难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我国古典诗词中亦不乏表现对妻子深爱之情的,诗人通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情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这是虚写。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人们在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从所学古典诗词中再举一个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例子,要求引文正确,并有适当的分析,100字以内。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基层小官”,尤其是村干部,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和农民,一旦贪腐,这些“小蝇、蝼蚁”的危害不亚于,这些贪腐的小官或身居关键岗位,以权谋私,“靠山吃山”;或盯着补贴款项,少则几千万、几百万,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盯住“微权力”、遏制“小官贪腐”,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模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正确。
B.正确。
C.“遂散六国之从”中的“六国之从”,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D.正确。
故选:C。
2.【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念:同“廿”。译文: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
故选:D。
3.【解答】例句与C.“以”都是连词。
A.介词,译为“把……作为”。
B.介词,凭。
D.介词,拿。
故选:C。
4.【解答】A.“从”同“纵”;
B.“择”同“释”;
C.“念”同“廿”;
D.无通假字。
故选:D。
5.【解答】③表现妻子对林觉民的眷恋。④是林觉民告诉妻子欲参加爱国起义的事。排除这三项即可。
故选:C。
6.【解答】B.“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
故选:B。
7.【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错误,禁:经受。
故选:D。
8.【解答】例句省略句,“以”后省介词宾语“之”;
A.省略句。句子翻译为:自从我把头发给捆扎起来到明亮宽敞的屋子里读书;
B.省略句。句子翻译为:不可以用数字来计算;
C.省略句,“与”后省介词宾语“之”;
D.省略句。句子翻译为: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故选:C。
9.【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古人一诞生就起名。
故选:D。
10.【解答】例句:介词,用。
A.介词;
B.连词,来;
C.介词;
D.介词,用。
故选:D。
11.【解答】A.以及,古义:并且推广到。
B.福利,古今意义相同、幸福或幸运的状况。
C.模拟,古义:想象;今义:模仿。
D.所以,古义: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
故选:B。
12.【解答】A.介宾短语后置句,句意: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
B.主谓倒装句,译文:几家能够称心如意。
C.省略句,句意:我和你肩并肩手拉手。
D.定语后置句,译文: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
故选:C。
二、填空题
13.【解答】答案:
(1)xiào
(2)hè
(3)tòng
(4)chèn
(5)gòu
(6)jīn
14.【解答】答案:
(1)juàn
(2)chèn
(3)gòu
(4)wǎn
(5)jīn
(6)qī
(7)yì
(8)xiào
三、文言文阅读
15.【解答】(1)①中“根本”,指树根;②“当”;译文: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通“悦”、喜爱;⑥中“为”;译文: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靠,这里是取用的意思,而取用郑。⑧中“是”;译文:这样做就说明,只在珠玉声色方面。
故选:B。
(2)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连词,何况/连词。
C.连词,那么/连词,却。
D.“所以”都表示“用来……(的方法)”。
故选:D。
(3)A.“休”:美。译文: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4)A.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不念居安思危,德不处其厚,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不这么做就治理不好,需要居安思危,但不是说居安思危,就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B.“委婉地询问”说法不对,何也”是直接设问。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说法错误。
故选:C。
(5)①“斯”,这;“以”,来;“塞”;“流长”。
译文: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②“非”,不是,离开,表表判断,是,驱逐。
译文: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6)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考生在作答时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分析即可,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最后推演到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制诸侯之术也,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使说理更透彻、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生动。同时,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在这个基础上,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第二段文字善用比喻。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
答案:
(1)B。
(2)D。
(3)A。
(4)C。
(5)①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②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6)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即不能驾驭天下。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想要泉水流得远;想要国家安定。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行节俭,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和氏之璧,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这些宝贵之物,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象牙雕成的器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北方的名骥良马;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用以装饰后宫、爽心快意、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耳上的玉坠,锦绣的装饰;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那敲击瓦器,乌乌呀呀地歌唱,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卫桑间的歌声,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而取用郑,不要秦筝而要《韶虞》?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管是非曲直,凡是客卿都要驱逐,陛下所看重的;而所轻视的。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
16.【解答】(1)A.来:招致、公孙支。
B.兵:兵器。
C.正确。
D.被:遭受,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
故选C。
(2)A.介词,来。
B.均为连词,但是。
C.助词,不译/动词,到。
D.代词,还是。
故选B。
(3)“学识”为一个词,不可断开。“行事悖谬无义”的主语是“君国”,排除D。译文:小人做官,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不合道义,却在朝堂之上夸耀。
(4)D.“政治功绩,历史既肯定李斯之功。评价历史人物。
(5)①资:帮助;益:增加,应是“于诸侯树怨”,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②探:探测;隐:心事。译文:我认为那些善于探测君主的心事,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答案:
(1)C
(2)B
(3)B
(4)D
(5)①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②我认为那些善于探测君主的心事,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适应世俗喜好的臣子!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还从晋国招来丕豹。这五位贤人,而秦穆公重用他们,于是称霸西戎,移风易俗,国家因此富强,诸侯亲附归服、魏国的军队,至今政治安定。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西进兼并巴,北上收得上郡,席卷九夷各部、郢之地,割取肥田沃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昭王得到范雎,驱逐华阳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泰山不拒绝泥土;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因此,百姓不论异国它邦,天地鬼神降赐福运、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裹足止步不入秦国,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贤士中不出生于秦。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是不可能的啊。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秦扰乱天下的法度,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朝中期,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制定明确的法令,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兼并诸侯。始皇的时候,虽然李斯协助他,更加酿成了秦朝的混乱,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实行暴政且还不感到满足?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认为)不这样做(鼓吹实施暴动)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焚烧《诗》《书》。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只不过迎合形势罢了,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小人做官,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不合道义,却在朝堂之上夸耀。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而不会怪罪自己,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招致天下的混乱,而将祸患留给后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灭绝三族,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很灵验的啊!
我认为那些善于探测君主的心事,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17.【解答】故答案为:
(1)作者在第二段里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四。“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悦之?”在这一句中,极力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
(2)
论证方法 例子 目的
举例论证 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明月之珠,所乘之纤离之马等 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客何以负于秦哉”
比喻论证 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类比论证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迎蹇叔于宋、公孙支于晋 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对比论证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非秦者去;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五帝三王“地无四方,秦王“弃黔首”;“士不产于秦,“今逐客以资敌国 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章法谨严,理直气壮
四、语言表达
18.【解答】文段阐明:理性对话不足以解决冲突问题,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
①前的“按照想象”,指的是前文的“指望能够通过理性对话去解决分歧”,空格处内容应是“对话可以解决分歧”.
②与后文构成假设性条件关系,据后文“解决世界和平”,空格处应是假设的“对话”的巨大作用.
③据前文“语言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只是一个良好愿望”及后文“只能…”分析,此处是表明“语言博弈”的作用微小,这应是空格处应填入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对话可以解决分歧(或“对话是成本最低的博弈”)(2分)②理性对话足以解决冲突问题(1分)③语言无法替代行动的较量(4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
19.【解答】文段主要谈作家才华与其作品价值两者的关系.
①所处句子是用类比的方式阐明前文“一位作家的才华是一回事,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也许是另一回事”,此处应是对应“好嗓子”,故可填入“却并不意味着他唱的歌都是经典”之类的内容.
②处联系下一句“哪怕他一遍遍告诫自己千万别流露才华.但我们看出他的才华”分析,那就是“他的写作才华必定有所呈现”.
③前有转折联词“但”,表明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可填入“并不意味着他所写的都有重要价值”之类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却并不意味着他唱的歌都是经典 ②他的写作才华必定有所呈现 ③并不意味着他所写的都有重要价值
20.【解答】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换言之,简略为虚,抽象为虚,假托为虚,徒言为虚,情为虚,想象为虚,无者为虚,隐者为虚,过去和将来为虚,未知为虚。虚实结合,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例一:白居易《琵琶行》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例二:李煜国亡家破,一国之君,终身受辱,胸中怨恨。词人用一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化虚为实,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
例三: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才华出众,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虚实结合,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1.【解答】这段新闻报道的话题是“基层小官”,应压缩和“基层小官”相关的信息,最后举例佐证,做法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模式。最后将两段信息组合成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小官巨贫”危害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