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6: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谗邪(chán)     谄媚(xiàn) 殷忧(yīn) 浚其泉源(jùn)B.壅蔽(yōng) 佣金(yōng) 谬赏(miù) 未雨绸缪(móu)C.黜恶(chù) 拙笔(zhuō) 谥号(yì) 溢美之词(yì)
D.木之长(cháng) 长者(zhǎng) 慎重(shèn) 瞋目而视(chēn)
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同“震”,震慑)
B.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重大)
C.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名作动,统治、管理)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拱而治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B.简能而任之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连词,表转折
D.则思谦冲而自牧 而:连词,表递进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D.则思虚心以纳下
6.下列几组句子句式特点解说错误的一项(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C.终苟免而不怀仁(被动句)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二、填空题
7.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2)难壬人    
(3)至于怨诽之多    
(4)度义而后动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振之以威怒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9.古今异义。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   
今义: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   
10.一词多义。
(1)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   
(2)信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乎,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   
(3)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   
11.解释词义。
(1)君人者    
(2)则思江海下百川    
12.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面欲流长者也。
句式:   
译文: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句式:   
译文: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句式:   
译文: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句式:   
译文:   
13.解释下列成语:
(1)居安思危:   
(2)载舟覆舟:   
(3)择善而从:   
(4)善始善终:   
(5)垂拱而治:   
三、文言文阅读
14.阅读《答司马谏议书》选段,回答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不为征利;辟邪说,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请概括本段中王安石说理论证的层次。
(2)请根据本段内容,“逆推”司马光书信内容,指出二人对于变法问题的关键分歧所在。
(3)《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论证方式是“立论”,即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达态度。而《答司马谏议书》则以驳论为主,即通过驳斥对方的观点,也可以驳论据和驳论证。细读两篇课文,从“立论”和“驳论”这两种论证方式入手
15.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不为征利;辟邪说,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四、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   ,   。”
(2)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一带江山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论述了坚持不容易的道理。
(4)杜牧在《阿房宫赋》用“   ”一句写秦对从六国掠来的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   ”一句则感叹秦对天下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起了饱满的文势。
(5)苏洵的《六国论》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
五、解答题
1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18.《答司马谏议书》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19.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句首“凡”字在该段中起何作用?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① ,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冷的,经历的多了,身体里也装着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② 。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反复、比拟
B.比拟、排比、反复
C.比喻、比拟、排比
D.拟人、比喻、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银杏树上累累白果,幸福而疲倦地等待着自然的凋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我们中学生不无启发。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以下其中一篇课文,也写上几句札记。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师说》《劝学》
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个先驱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肩负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替代的。现实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梦,我喜欢《山民》。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 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 。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 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  ),为变法正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冒犯 万劫不复 非议 高屋建瓴
B.触犯 荡然无存 非难 高瞻远瞩
C.触犯 荡然无存 非议 高屋建瓴
D.冒犯 万劫不复 非难 高瞻远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23.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我们中学生不无启发。请你仿照示例,也为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写上几句札记。
示例:或许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缤纷的梦撞碎,或许虚伪的本心注定要让生活疲惫,或许岁月的艰辛注定要让美丽的容颜消退,坚强的人会使自己因充实而更美。让我们在《项链》中一起领略主人公的美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谄媚”中的“谄”应读作“chǎn”。
B.“佣金”中的“佣”应读作“yòng”。
C.“谥号”中的“谥”应读作“shì”。
D.正确。
故选:D。
2.【解答】A.正确。
B.正确。
C.克:能够。句意为: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D.正确。
故选:C。
3.【解答】B.而:连词,表承接。
4.【解答】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故选:C。
5.【解答】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B.“纵情”,古义:放纵感情;今义:尽情;
C.“一体”,指一个整体;
D.“虚心”,古义:使……心虚,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故选:C。
6.【解答】A.状语后置句,以威怒振之”,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B.判断句,译为: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
C.省略句,译文:(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D.省略句,译文:喜爱狩猎。
故选:C。
二、填空题
7.【解答】故答案为:
(1)chǔ
(2)nán rén
(3)yuàn fěi
(4)duó
8.【解答】答案:
(1)“振”通“震”,威吓
(2)“无”通“毋”,不要
9.【解答】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根本:古义;今义。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放纵情感;今义。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害怕受蒙蔽。虚心:古义;今义。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以(之)为;今义。
答案:
①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②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③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④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10.【解答】故答案为:
(1)安
①形容词,安定
②疑问副词,怎么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动词,养、奉养
⑤动词,安置
(2)信
①形容词,诚实
②动词,信任
③名词,信用
④动词,相信
⑤副词,随意
(3)求
①动词,追求
②动词,探求
③动词,请求
④动词,索求
⑤名词,需求
11.【解答】故答案为:
(1)统治
(2)居于……之下
12.【解答】(1)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标志。
译文:这也就如同砍断树根来寻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想要水流得长远啊。
(2)句式:被动句,无标志。
译文: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3)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虽以严刑董之。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严的愤怒威吓人民。
(4)句式:省略句,应为“则思江海下(于)百川”。
译文:害怕骄傲自满面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故答案为:
(1)判断句 这也就如同砍断树根来寻求树木长得茂盛。
(2)被动句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3)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4)省略句 害怕骄傲自满面听不进不同意见。
13.【解答】故答案为:
(1)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2)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3)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5)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
三、文言文阅读
14.【解答】(1)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在辩驳之前。名正则言顺而事行,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生事、拒谏。这些责难,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必须站在高处,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先驳“侵官”,而是大处着眼,出于皇帝的意旨,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一“议”,将新法从决策、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次驳“生事”,“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上合先王之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而在于为谁征利,“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因此,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却不再从正面反驳,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2)王安石也说,自己与司马光“商议事情时常有分歧。可见他们的分歧,司马光思想倾向沉稳持重,但传统保守是很明显的、勇于标新立异,在变法中有时操之过急,同时也用人不当、考验。
(3)《谏太宗十思疏》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气势雄健而有力,振聋发聩、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层层深入,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
(1)①名实分明,得出道理。③隐含结论。(这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大前提,答案把结论补充出来了)
(2)司马光书信内容:对王安石变法多所指责。司马光属新政的反对派,但亦有切中时弊之论。
分歧:两人对“侵官”等四件事名实是否一致有分歧。
(3)示例:魏征的立论,通常从一个具体的观点开始,正反对比。比如“有善始者实繁,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提出观点,今守之而不足?夫在殷忧;既得志。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讲了处于不同环境中人主接物待人的不同态度和引起的不同结果,振之以威怒,貌恭而不心服。王安石的驳论,惜乎文字太少,对司马光来信中关于事实部分的陈说罗列(论据),固然语言精警,但驳论的可信服度还是有不足。
译文: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如果名和实一经辨明。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惹是生非制造事端,拒不接受意见。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革除弊端;替国家理财政;驳斥错误言论,这不是拒听意见,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15.【解答】(1)A.“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错误。某启。某是自称。
(2)B.“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错误,作者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毫不妥协。
(3)①窃:私下;游处:相处。句子翻译为: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了,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的缘故啊。
②苟且:得过且过;恤:忧虑;同俗:附和世俗、巴结他人,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为国家大事操心。
答案:
(1)A
(2)B
(3)①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总不一致。
②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为国家大事操心。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制造了事端,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驳斥巧辩的坏人。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连老百姓都抱怨啊;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然后坚决行动。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
四、默写
16.【解答】故答案为:
(1)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重点字:歇)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重点字:簇)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
(4)弃掷逦迤 奈何取之尽锱铢(重点字:锱
(5)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重点字:赂)
五、解答题
17.【解答】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积其德义,作者反复申述论说,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继以历史经验证之,振聋发聩,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
答案:
作者先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即“十思”。
18.【解答】本文批驳的观点是司马迁的观点,即“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生事、拒谏。批驳的方法灵活多样,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难壬人,这些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为侵官”,证明不是自作主张,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从而达到进行批驳的目的,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举出盘庚迁都的史实进行批驳,坚持变法的坚定决心。
答案: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拒谏。①直接批驳,不为征利”,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而是受命于皇帝,是名正言顺的,如“盘庚之迁,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度义而后动,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
19.【解答】“凡”是“凡是”的意思,指“所有的君王”,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内。
答案:
用“凡”这一统括之词,从范围上强调没有例外,以引起其注意。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解答】(1)“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使用了拟人;“身体里也装着一卡车的疲惫”使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
故选:D。
(2)原句“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中“银杏树上白果累累”交代白果之多,“圆满”一词与上下文意境一致。
(3)第一空,“但”表示意思的转折,所以此处应填“不是蓬勃的绿”之意。第二空,“发芽”过后就是“生长”,所以应填“顽强生长”的意思。
答案:
(1)D
(2)“累累白果”强调的是“白果”,“白果累累”强调的是“累累”的景象。“幸福”后置加以强调。“圆满”比起“自然”来说更好地和前文形成照应。
(3)①再也不是蓬勃的绿;②于草丛里顽强地生长。
21.【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所给示例,在具体表达的时候,如选择《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突出这种品质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内容完整。
答案:
(示例)《谏太宗十思疏》无论是魏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守成亦难”的至理名言。魏征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
22.【解答】(1)触犯:冒犯;冲撞。根据语境,一开始便收效颇丰、大官僚的利益,不是语言行动上的没礼貌;第二处,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不复存在,应用“荡然无存”,非议:责备。结合语境“为了使新法免受”可知;第四处。比喻居高临下。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是说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应用“高屋建瓴”。
(2)原句语序不当,“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语序不当,应改为“接连写下”。原句搭配不当,而语句表述的是司马光做的事情,排除B项。
(3)括号所在语句分号前边讲如何对待“责难”,由括号后的“为变法正名”可知。据此,后说“驳倒对方的责难”。对比AB两项,着眼于分析他对待指责的态度。故选B。
答案:
(1)D
(2)D
(3)B
23.【解答】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写读书札记可以点评文章的主旨,可以赏评作品的意义。在具体表达的时候,选择《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突出这种品质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内容完整。
答案:
无论是魏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守成亦难”的至理名言。魏征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