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6: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 阿房宫赋》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大方,不吝啬
B.骓不逝兮可奈何 怎么办
C.乃谓其骑曰:“何如?” 怎么样
D.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用来……的办法
2.(3分)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不敢言而敢怒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夫大国,难测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3分)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可怜焦土 B.族秦者,秦也
C.燕、赵之收藏 D.鼎铛玉石
4.(3分)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谁得而族灭也
D.多于市人之言语
5.(3分)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费量,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文写宫女之多。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可悲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既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势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里珍宝的由来,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摽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6.(3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成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7.(3分)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几千万落”,极言亭台楼阁的不计其数。
B.“长桥卧波……何虹”运用比喻手法,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从人的感觉的角度突出这个庞大建筑群的错落有致。
D.“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二、填空题
8.识记字音。
軱   
良庖岁更刀    
新发于硎   
怵然为戒    
謋    
9.辨形组词。
(1)骊   俪   逦   
(2)缦   漫   谩   
(3)啄   琢   
(4)椒   淑   
(5)妍   研   
(6)砾   烁   
10.古今异义。
依乎天理    
技经肯綮之未尝    
因其固然    
视为止,行为迟    
11.一词多义。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杀人如不能举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⑤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2.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3.请选择对应选项填入横线内。
特殊句式: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3)钉头磷磷    
(4)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5)输来其间    
(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7)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8)函谷举    
(9)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0)瓦缝参差    
(1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1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5)秦人不暇自哀    
(16)管弦呕哑    
(17)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三、文言文阅读
14.(12分)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5.(20分)阅读课文《阿房宫赋》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
B.“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钩心”极写布局精巧。
C.“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四、默写
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五、解答题
1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此处是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18.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焚椒兰也。此处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9.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20.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请分析这几句话的作用。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出现的“琅琊山”“琅琊阁”等名称也受到热捧。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引发网友热议,各地跃跃欲试地想和“琅琊”攀亲戚,为争“琅琊”地名而费尽心机:安徽拿出了欧阳修的诗句;而《琅琊榜》的大梁国都就在金陵,江苏也可能要过来争一争……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慷慨:情绪激昂,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2.【解答】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连词,表承接,表转折
C.名词,……的人,不译。
D.均为介词,比。
故选:D。
3.【解答】A.焦土,化为焦土。
B.族,名词作动词。
C.收藏,收藏的珍宝。
D.铛、石,名词作动词;当成石头。
故选:C。
4.【解答】例句:被动句,“举”带有被动意义,函谷关被攻占。
A.被动句,译文:长久的站着远远的望着。
B.判断句,“非……也”表判断,是六国自己。
C.省略句。句子翻译为: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D.状语后置句,译为:比市人的话语还多。
故选:A。
5.【解答】A.“夸张”错。
故选:A。
6.【解答】《阿房宫赋》是文赋,不是骈赋;
故选:C。
7.【解答】C.“错落有致”错,不知西东”是说建筑随着地势高高低低,辨不清东西方向。
故选:C。
二、填空题
8.【解答】故答案为:
gū gēng chù
9.【解答】答案:
(1)骊山 伉俪
(2)廊腰缦回 浪漫
(3)啄木鸟 雕琢
(4)辣椒 淑女
(5)妍媸 研究
(6)砾石 闪烁
10.【解答】故答案为:
天理,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把它叫作天理。
未尝,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②用在否定词前面,意思跟“不是(不,但口气比较委婉。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引起下文转折,也不否认乙事实。
行为,古义:两个词,行;为,因为。
11.【解答】答案:
①攻占。
②尽。
③举起。
④发动。
⑤被选拔,被任用。
12.【解答】故答案为:
壁: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东:名词作动词,向东逃跑。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作战。
13.【解答】(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周身之帛缕”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多”,比全身的丝线都多。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灭六国的,不是秦国。
(3)定语后置句,应为“磷磷钉头”。
(4)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市人之言语”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多”,比市场上的人说话还要多。
(5)被动句,意念被动。
(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比田里耕种的农夫还多。
(7)定语后置句,应为“有三十六年不见者”。
(8)被动句,意念被动。
(9)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在庾之粟粒”作状语后置修饰形容词“多”。
(10)定语后置句,应为“参差瓦缝”。
(11)状语后置句,“于九土之城郭”作“多”的状语,译文为:纵横的栏杆。
(1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是秦国。
(13)判断句,“也”表判断,也是千万人千万人所想的。
(14)判断句,“也”表判断,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
(15)宾语前置句,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16)定语后置句,应为“呕哑管弦”。
(17)状语后置句,“于机上之工女”作状语放在谓语后,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
答案:
(1)E
(2)A
(3)D
(4)E
(5)B
(6)E
(7)D
(8)B
(9)E
(10)D
(11)E
(12)A
(13)A
(14)A
(15)C
(16)D
(17)E
三、文言文阅读
14.【解答】(1)龙,出现龙,楼阁之间的通道;霁;虹,出现彩虹,没有云?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怎么出现了彩虹?
(2)也,表示判断;族。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灭亡秦朝的是秦自己。
(3)使,假使;爱;得,能够,那么足以抵抗秦国,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
答案:
(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怎么出现了彩虹?
(2)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不是天下人。
(3)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那么足以抵抗秦国,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
15.【解答】(1)D.“六国之人”错,这里描写的时秦国人奢侈的生活。
(2)第一段分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六王毕。蜀山兀,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第二层为“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写阿房宫殿之宏伟规模,言其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写其:依山傍水。第三层为“二川溶溶。五步一楼;廊腰缦回;各抱地势。盘盘焉,蜂房水涡。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这是作者在精细描绘阿房宫的重楼叠阁,渲染宫内的宏伟、奇丽。第四层为“歌台暖响;舞殿冷袖。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整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
答案:
(1)D
(2)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粗笔勾勒,言其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写其:依山傍水。细写部分,精描细绘、长廊高檐;再以长桥如龙、楼阁之高大,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作者的笔触。“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遮天蔽日,折而向西。渭水,流进了宫墙,十步一个阁,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四方向核心辐辏。楼阁盘结交错,如密集的蜂房,高高地耸立着。长桥横卧水波上,何处飞来了苍龙,不是雨后刚晴?房屋忽高忽低,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有如春光融和,有如风雨凄凉,一宫之内。
六国的妃嫔侍妾,离开自己的宫殿,他们早上歌唱,成为秦国的宫人,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云雾横绕空际;雷霆突然震响;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种容颜。宫妃们久久地站着,盼望着皇帝来临。燕赵,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一旦国破家亡,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美玉被当作顽石,珍珠被当作沙砾,秦人看见这些。
四、默写
16.【解答】故答案为: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鉴)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重点字:固)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蝣)
五、解答题
17.【解答】这里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手法,“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答案: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18.【解答】本题要求分析“此处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明星荧荧,镜如明星,梳晓鬟也”。这几句运用了比喻对仗的修辞手法,弃脂水也”“弃脂”使渭水涨起,焚椒兰也”焚椒兰形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答案:
作者以比喻、排比和夸张手法写宫人数量之多,为写秦亡埋下了伏笔,句式整齐,又使作者对秦统治者的讥讽之情得以充分宣泄。
19.【解答】本文作者开门见山在开篇即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破灭之道也”。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是从反面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
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破灭之道也”。
(2)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明确了论题、自由论证。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
20.【解答】本段文字是对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致描绘。细写部分,精描细绘,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廊高檐;再写“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以长桥如龙、楼阁之高大,不知西东”。
答案:
转入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致描绘。写到了楼阁的密集程度,楼阁之间互相勾连,还写到了像蛟龙一样的长桥。甚至写到了人置身其中都会迷失方向。
六、作文
21.【解答】
追风改名,买椟还珠
随着《琅琊榜》的热播,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将“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各地风景区也都千辛万苦的想和“琅琊”攀亲戚,摒弃千年的传统文化,买椟还珠!
风景区改名伤了谁,各地风景名胜区能够闻名于世,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实质却是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放置一旁,当一个景区不再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流逝。
风景区为何会这样呢,兜兜转转,两者,便给这些利字为先的人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上网搜索,也要与这琅琊扯上一丝关系,吸引众多影迷游客。
作为游客,转了一圈后开始大肆评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都不应该受世俗的影响,为了一个热播剧中的名字,助长这种为薄利而改名的歪风邪气,怀着敬畏的心去参观那些凝结着古代先民心血的结晶的名胜,摒弃千年的传统文化,买椟还珠!
从漠北风沙到南国烟雨,无论是那夕阳下斑驳的城墙,泱泱中华,是无论哪一个流行的名字所无取代来的,先人赋予的每一个字,怎可随便改之?
有人说不就是改个名字嘛?诚然,他们改名似乎也是大势所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便有一群人争先恐后的前来游玩,名声大噪一段时间,人们不再因这几个名字,风景区又该何去何从呢,是买椟还珠。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观?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为了不辜负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去创建更美好的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