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坍缩(tān) 抱厦(xià) 轴(zhóu)线 墁(màn)地
B.瓦当(dāng) 接榫(sǔn) 屋脊(jí) 帷(wéi)幕
C.折(shé)本 房檁(lìn)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qióng)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气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B.孔子思想中虽保留了天命的主宰地位,但其具体内容,总是同“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等精神联系在一起。
C.中国建筑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D.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二、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却未尝深加探讨。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一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似有逊色。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则这系统建筑的内容
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反映着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以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兵火例外﹣﹣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因为中国现代生活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所以旧制建筑的各种分配,随着便渐不适用。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然改革,一方面许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来功用,﹣﹣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等;﹣﹣在适用一条下,现在既完全地换了新问题,自是理之当然。
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直至最近代科学猛进,坚固标准骤然提高之后,才令人感到不满意。但是近代新发明的科学材料,如钢架及钢骨水泥;其所应用的结构原则,却正与我们历来木造结构所本的原则符合。所以即使木料本身有遗憾,且这制度的设施,将继续应用在新材料上
古埃及的陵殿、希腊的神庙、文艺复兴中的宫苑皆是建筑中的至宝,虽然其原始作用已全失去。虽然建筑的美术价值不会因原始作用失去而低减,但是这建筑的“美”却不能脱离适当的、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中国建筑的美就是合于这原则,大部分是有机、有用的结构所直接产生的结果。
并非因其有色彩或因其形式特殊,我们推崇中国建筑;而是因产生这特殊式样的内部是智慧的组织、诚实的努力。
(摘编自 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材料二:
我国建筑中之斗拱系统,本身是一种装饰,是一种宫廷建筑所特有的东西。从结构的本原看,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系统仍可以存在,斗拱在中国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有机的装饰。独乐寺观音阁的上层结构是最“有机”的,我们仍然看不出“重昂”所代表的意义,虽然部材仍然很大,但其斗拱在结构上的作用以其梁材的高度来比较
故从某种观念看,斗拱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演变,从未到达真正“成熟”的时期。系统化发生在唐代,结构与造型均恰到好处的时代从不曾有过。若我们从形式上看,则可看出一个演变的方向,终于装饰,明清只是发挥它装饰的作用而已。
(摘编自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简陋的构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人们对它不满的主要原因。
B.建筑是反映时代的,我们探究建筑的适用性,不能脱离建筑建造时的时代与环境。
C.只有运用智慧,遵循材料结构原则去建造,才可能让建筑坚固而长久地留存下去。
D.汉宝德指出斗拱的结构与造型不曾同时得到很好地发展,认为它并未真正成熟过。
(2)下列对材料中论据与论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建筑的石料与木料对比,来强调石料不如木料耐用,它比木料更容易损毁。
B.材料一列述多种权衡关系,意在更好地突出美的精神主要蕴于权衡之中这一段落主旨。
C.材料一以古埃及的陵殿等为例,是为了佐证建筑美不会因建筑实用价值的失去而消减。
D.材料二主要以唐宋建筑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是为了阐述明清建筑有关话题。
(3)下列四个句子是对材料一第四段省略号所省略内容的补充,其中补充错误的一句是
A.“能自然地发挥建筑所使用材料的本质特性”
B.“只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以求更美的轮廓与色彩”
C.“努力结构出更多的装饰物来增加建筑的华丽”
D.“不滥用曲线或色彩等来寻求建筑之美的提升”
(4)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建筑中“斗拱”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除开篇与结尾外主体部分的行文脉络,并分析文章在行文应紧扣全文中心这一方面有无问题。
三、语言表达
5.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四、解答题
6.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24)”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7.撷取《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相关的信息,在结构框架图下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
②
五、语言文字应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
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看起来就像有无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
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充满神秘的色彩。
(节选自《汉字王国》有删改)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C.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D.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2)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澳门历史古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组成,是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古城区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材料语言、____手段等美学观念在此____,人们会惊异地发现,( ),从巴洛克风格到新古典主义都有典型代表。而数量众多的优秀西式建筑,这些西式建筑在其原有风格中又糅合了南洋以及中国沿海一些地方的建筑特色。整个街区布局都体现了风水学的影响。与西方建筑近在咫尺的,则是中国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院落式大宅和广东“西关大屋”式民居。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澳门历史古城区见证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妆饰 浑然天成 徘徊 各有千秋
B.妆饰 融为一体 徘徊 各得其所
C.装饰 浑然天成 徜徉 各得其所
D.装饰 融为一体 徜徉 各有千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B.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C.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书写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D.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在这里保存
B.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
C.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被这里保存
D.这里把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保存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2024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抱厦”中的“厦”应读作“shà”。
B.“屋脊”中的“脊”应读作“jǐ”。
C.“房檁”中的“檁”应读作“lǐn”。
D.正确。
故选:D。
2.【解答】A.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说个不休。用于学生上课表现不符合语境。
B.浩如烟海:形容典籍。
C.电光火石:指闪电的光。比喻事物瞬息即逝。亦比喻行动迅速。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D.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表示平局,不合语境。
故选:B。
3.【解答】A.正确。
B“‘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且中间的停顿较短。
C.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冒号,因为后面有“这都是……”。
D.去掉引号里面的句号。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
4.【解答】(1)A.①原文是说“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可以看出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永久的主因是木质材料或简陋构造法,而非作者观点,可看出作者对前文人们的观点并不认同,而未说“人们认为中国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简陋的构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主要原因”;③简陋的构造法。
故选:A。
(2)A.从“例如”可看出,用石料和木料对比是为了佐证只要不违背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就有可能让建筑有相当永久的寿命。
B.从第四段第三句的“但”可看出本段主旨是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结构等而独立的。
C.关联全段可以看出,举古埃及的陵殿为例主要是为了引出和强调后文所述建筑的“美”却不能脱离结构而独立的。
D.正确。“最终是为了阐述明清建筑有关话题”,可以推断出。
故选:D。
(3)C.根据原文语句间关系可看出省略号所在句是对前文“建筑上的美是不能……结构等而独立的”的解读,而C项所述“结构出更多的装饰物……”与此相矛盾。另、舒适。
故选:C。
(4)态度是相反的。依据原文“我国建筑中之斗拱系统,是一种宫廷建筑所特有的东西,它本不真正是建筑结构中有机的一部分”;依据原文“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实是成功的,有过极艰巨的努力。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对建筑的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5)第一问:依据原文“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美观……所以所谓适用者,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坚固。接着据此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国建筑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第二问:依据原文“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一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时,论证略显旁逸。
答案:
(1)A
(2)D
(3)C
(4)态度是相反的。汉宝德认为斗拱只是在木造建筑中起装饰作用,对建筑的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5)第一问:文章主体部分先从适用、坚固。接着据此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国建筑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第二问:文章以“结构(价值)”为阐述的中心,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时,论证略显旁逸。
三、语言表达
5.【解答】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基本能力。属于重组句子题型,以“中国古典园林”替换“自己”;第二分句“全部构建”受“静”影响“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让“全部构建”作兼语;第三分句只要将“静”置于开头,将代词替换为其所指代对象即可。
答案:
“静”是不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
“静”能使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四、解答题
6.【解答】本题中,作者先提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答案:
先提出“木”字应该用在什么场合的问题,然后指出自屈原开始。
7.【解答】故答案为:
(1)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2)建筑特点。
五、语言文字应用
8.【解答】(1)根据“有多少工匠”可知括号中紧承前面的应为“就……有……多少”,这就排除CD,属于语病中的中途易辙。
故选A。
(2)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勾画”一词赋予“窗子木格”以人的动作。
A.“戎马”是借代手法,代指战争。
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将“愁”比作一江春水。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故选C。
(3)“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一句共有两处语病,可删除“使”,“中国建筑的”属于领属性质定语,同时将“的”改成“中”,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答案:
(1)A
(2)C
(3)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9.【解答】(1)“妆饰”修饰,打扮;指装饰品。“装饰”:打扮;装潢,装点;犹夸饰,与建筑的装潢相关。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此处是说“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装饰手段等美学观念”,排除“浑然天成”。
“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心神不宁。第三处句中是陶醉在古城区里。
“各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一般多指人才而言,各有各的存在价值。第四处,因为使用“各有所长”则对象不当。
故选:D。
(2)画线句子“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存在两个问题,前一句的主语是“历史”,其中前一句“逐渐远去的历史”缺谓语,排除AD两项,“抄录”与“记忆”搭配不当,排除B项。
故选:D。
(3)本题解答时,要考虑前后陈述对象的一致,“其中”是指“古城区”,排除AC两项;B项为把字句,“这里”主观能动性较弱,“这里”是指“古城区里”。
故选:B。
答案:
(1)D
(2)D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