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下Unit6 Section A 1a-2c教学设计
本课属于“人与社会”范畴,关联“文学、艺术与体育”主题群,涉及“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语言与文化”和“中外影视、戏剧、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文化价值和作品赏析”。
语篇研读(What/Why/How)
What:本语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愚公移山”,描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Why:语篇设置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学会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让学生从传统故事中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和品质,提高自身的精神和文化修养;三是通过主题探究与迁移,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理解故事,辩证地看待故事的主题,培养其独立思考、思维发散的能力。
How:本语篇将目标故事的内容以图片和听力的形式呈现出来,用一般过去时和合适的连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同时通过听力前后的问题和听力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细节和挖掘故事的主题意义。故事中包含了新授单词shoot/stone/god/weak/remind和连词so...that/as soon as/although的用法,文本贯穿了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教学目标(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方面的具体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1.通过听力活动,获取愚公移山的故事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并结合相关问题,对情节的脉络进行梳理,从而概括和提取故事的关键要素。 (学习理解)
2.运用过去式和适当的连词,用英文有感情地讲述或表演愚公移山的故事,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意义和带来的启发。 (应用实践)
3.对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行评价并思考其现实意义,同时发散思维,利用想象为这个故事创作出别样的结局。 (迁移创新)
教学过程(感知与理解,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准备 收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预习单词和听力任务及文本 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和兴趣浓度,判断其对单词和语篇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观察图片和听力文本,激活对目标故事已有的了解,并结合关键词预测听力内容,配合相应的听力策略完成不同层次的听力任务。 (学习理解) 1.Guessing game.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对应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了解相关英文表达,引入目标语篇的学习。 Pre-listening.学生通过语文学科背景知识的积累,回顾愚公移山故事的环境、人物、情节要素,为听力铺垫。 3.While-listening.学生借助听力预判、听取关键词等听力策略依次完成1b、2a、2b的听力任务,获取故事的情节细节,了解其英文的表达方式。 观察学生的学习意愿,判断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 判断学生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明确学生对故事五要素的理解 观察学生语篇预测能力和听力策略的运用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迁移的意识,训练学生的语篇预测和听力策略的运用能力。
借助问题引导、文本还原等形式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与加工,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表演故事情节,并通过故事发展脉络归纳故事的五大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冲突、主题)和情节的五个过程(起因、上升、高潮、回落、结局) (应用实践) 4.Read and answer questions. 学生结对朗读听力文本,并通过回答3个问题,复述故事的起因和上升部分 What's the beginning What happened next Where would Yu Gong put the earth and stone Fill in blanks and read emotionally.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完成短文,并朗诵中(文言文)、英2个版本的愚公移山,激发语言文化知识迁移的兴趣。 6.Draw the story mountain, then retell and act out the story.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理解“故事山”的概念,并借助提示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复述或者表演完整的故事线。 判断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内化能力,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不同要素的判断能力 通过填空考察学生获取细节的能力,通过朗诵判断学生语音语调的运用和语言知识的朗读、理解能力 通过观察学生演员表演时角色的分配、语言的清晰和流畅程度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了解学生对语篇故事的掌握程度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学生观众的反馈获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听后活动(复述、填空、朗诵、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内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镜头展示能力,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愿。
分析并评判愚公的做法和结果,讨论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并思考该故事传达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多角度挖掘故事的主题意义,学会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树立远大目标的同时能以合理的方式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 (迁移创新) 7.Discussion.学生基于故事背景,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评判愚公的行为: Is moving mountain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Why or why not Do you have any other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Are there “mountains” in our life 8.小组讨论,借助树状图尝试从多个视角探究故事的主题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学生观点判断其能否独立思考,理性看待愚公的选择;能否抛开神话般的结局,设想其他的方法并推测相应的后果;能否将故事应用于生活实际,思考其给我们带来的现实启发。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散、理性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 考察学生能否结合故事中不同的人物视角探究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关键词的提示,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的解读和思考,挖掘故事背后的主题意义和现实价值。
总结与作业: 结合思维导图归纳故事的五要素和情节的五要素。 利用自我评价量表给自己打分,评价学习成果和不足。 分层作业: 必做:完成“愚公移山”绘本故事制作(建议双语) 选做:表演“愚公移山”情景剧并录制成视频作品。
四、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整节课按照“听前准备—听中落实—听后迁移”大步骤展开。课堂环节和思路清晰,活动设计紧紧围绕着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渗透了听说读写演不同的活动形式,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爱国意识,引导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合理创作。
(二)存在问题。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在导入、朗诵、主题探究环节的引导和铺垫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对愚公移山进行一个预先讨论,进行语言铺垫;朗诵环节没有发挥示范的作用和朗诵技巧的渗透,学生没有领会到要点;主题探究没有点明思维发散的方法,学生难以短时间领会。
2.教师语速较快,评价性语言较为单一,姿态不够大方舒展。3.归纳环节缺乏互动。以老师概括为主,缺乏学生自主讨论、信息提炼的机会。
(三)改进措施。
1.听前请学生试着用英文简述故事情节,激发起对英文表达的好奇和关注;朗诵给出技巧示范;主题以故事任务图片提示思维发散的方向。
2.教师放慢语速,做到字字清晰,语音语调自然鲜明;丰富评价性语言;教资教态更放松一些。
3.故事的主题概括和思维导图放手让学生创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