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史纲要》(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史纲要》(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7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9:4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这就是知行合一,其本质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习聚焦一:明清经济发展之农业新变化?
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种植,如玉米、甘薯等;
大大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如桑、蚕、棉花、茶叶等;
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对自然经济结构形成冲击,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粮食生产中心的转移,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熟;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结合课本,思考农业的新变化及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习聚焦一:明清经济发展之手工业新变化?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出现新变化及其发展状况?
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但发展缓慢并最终在近代戛然而止;
1.市场、劳动力:国内市场狭小,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劳动力;
2.资本、技术:工场主或商人将经营获得的财富投资到土地上,导致手工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严重影响其扩大再生产;
3.政策:明清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4.社会制度: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习聚焦一:明清经济发展之商业新变化?
公元前
202年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日本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长途区域贩运贸易和大额交易有所发展;
商业资本集聚;
财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

全国性贸易网络的联通
学习聚焦一:明清经济发展之商业新变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习聚焦二: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性优势;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国人资本转化的进程;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技术停滞不前;
都严重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材料: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 …… 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 “光宗耀祖” ,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 ,店铺)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学习聚焦三:认识陆王心学
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对你毫无意义);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对你有意义)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摘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
认识事物的方法
身外
心中
理在哪
如何求理
“格物致知”
致良知(内心反省)
伤天害理
天理难容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服务社会
目的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学习聚焦三:认识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观
哲学范畴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本质 内容 影响 哲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通过内心的反省)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参考答案】“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概念,实际上是“天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南宋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王守仁在其基础上提出“良知”概念。他将“良知”解释为人最基本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与程朱理学强调“天理”要通过知识和阅历的积累逐步体验不同,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即“良知”)只能通过心灵感悟获得,更加重视感性自然和直觉经验。因此在有的地方,王守仁又说“良知”就是“本来面目”。他的一些弟子,还有李贽等激进思想家,不断发挥“良知”的主观性,甚至提出“童心”的新概念,从而大大发展了心学的思想解放和平等、叛逆倾向,以至于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多所否定。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的趋势相适应,影响巨大。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问题探究?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学习聚焦四:认识明末清初的思想发展
李贽
(1527-1602)
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材料1: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2: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材料3: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李贽的进步思想集中表现为,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他敢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绝对迷信,提出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
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以及他们的道貌岸然,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批判三纲五常,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评价: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礼教和儒学正统思想;
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1610-1695 顾炎武(亭林先生) 1613-1682 王夫之(船山先生)
1619-1692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代表作《读通鉴论》、《宋论》
①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称帝王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 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反对“独治”;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提倡“经世致用”; “循天下之公”,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总结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给与评价。
共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社会责任(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学习聚焦四:认识明末清初的思想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进步性:
具有早期启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局限性: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未撼动程朱理学地位;有着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推动社会转型;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学习聚焦五:了解明清之际文化之新变化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反映明代文学的市俗化趋势,这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特点:①数量多,题材广;②通俗化、平民化;③反传统、反礼教;④追求个性、批判现实。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译《几何原本》
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经验总结性
著作多

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以实用科技为主
梳理: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归纳其共同特征和局限?
局限: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1)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西方重实验)
(2)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重分析)
(3)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重理论)
(4)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重工业)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比较中西方科技的差异性?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 百家之学海。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qù)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
——《徐光启集》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参考答案】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推崇。但同时也从他的担忧中能窥探出此时的西学在中国境内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只局限于部分开明的士大夫群体中。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李之藻制作的中国历史上首部出现的世界地图,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它首次呈现了美洲大陆,比欧洲早了一个世纪。①它是利玛窦将西方的地理知识和中国的传统绘画技巧结合的结果,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②地图详细描述了五大洲的位置,以及四大洋的范围。③包含了山脉、河流 、海洋和岛屿等各种地理特征。④挑战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材料: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说明了什么?
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影响: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的“中学西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翻译和西传,以及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思想资料的情况;②传教士对中国历史概况和文化特征的介绍;③中国器物和艺术品在欧洲的传播,以及欧洲社会一度出现“中国热”的状况。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学习探究
本课小结
1.(2023·北京·高考真题)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与题意不符;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③不符合题意;根据示意图信息,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典例研析】
2.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
【典例研析】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
【典例研析】
4.(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详解】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基于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小说中马少卿在女儿婚姻问题上不在乎蒋生商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一行为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典例研析】
5.(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答案】D【详解】本据材料可知,琼剧在融合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可见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D项正确;
【典例研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