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过秦论》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基本文体知识。 疏通文意,掌握文章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会主动思考,养成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明确文章结构内容,掌握文章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会主动思考,养成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会主动思考,养成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导入 《过秦论》是贾谊史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的过失。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贾谊文风: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感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洛阳人,杰出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世称“贾生”。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司马很迁推崇,并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代表作《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赋作趋向散文化,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辞赋以《吊屈原赋》《鵬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灭六国时间(见PPT)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他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3、解题及文体知识 “过”用作动词,指斥……的过失”。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论,一种议论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重在说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疏通文意 (一)疏通文意 (二)脉络梳理 1、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朝的兴亡。(攻天下和守天下) 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3段写秦王统一天下。 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二部分(5段)阐述秦朝灭亡的原因。 课文探究 (一)攻天下(1-2段) 1、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政通:政治:内立法度 经济:务耕织 军事:修守战之具 外交:外连衡而斗诸侯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商君佐之 成果: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补充知识——秦孝公】 秦孝公嬴渠梁,《大秦帝国》第一部的主角,是公认的秦国崛起的开端。在他继任之时,秦国历代先君筚路蓝缕在原本属于外部民族的关外地盘上开疆拓土,艰难地经营这块蛮荒之地已经数百年,而此时国家依然弱小。政治上,山东六国诸侯召集开会都不带秦国一起,视秦国为外族的夷狄;军事上,除了外部民族以外还面临着东边人口众多的魏国的威胁。能清除肘腋之患已经是谢天谢地,东出函谷关根本是想都没有想过。 【补充知识——商鞅变法】 为了开疆拓土,商鞅制定了一个军功授爵制:普通士卒积累军功可获得相应爵位,并依据爵位得到官职、田宅、免役等特权。 商鞅对人性欲望的巧妙把握,利用爵位和特权改变命运的诱惑,把秦国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上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下至生活在秦国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战争体系服务。 【补充知识——合纵连横】 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苏秦合纵) 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张仪连横) 2、“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铺陈写法:用来强调,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 ①内容上:同义短语的叠用,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②结构上: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做铺垫,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 ③语言上:排比铺叙的手法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音节上富有旋律美。 3、秦国由兴变强的具体策略是什么?秦国“强”的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秦国“强”?) 策略:“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直接表现】 ①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间接表现】 ①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九国的实力如何呢?九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人才储备如何?综合实力如何? 具体表现效果策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约从离衡九国会盟人才招贤纳士,尊贤重士人才济济(“四君子”“六国之士”)实力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地广、师众
结局:秦无亡失遗镞之费,九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而九国败。 【补充知识——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驷,《大秦帝国》第二部主角。他耀眼的成绩体现在了外交上,嬴驷接受了张仪的连横策略,主张同时威胁山东六国,但又给其中一些释放合作的信号,使之陷入互相猜忌,都觉得自己会率先承受秦国的冲击而其他国家会放任不管,于是“争割地而赂秦”。秦国凭借逐步蚕食的策略,“无亡矢遗镞之费”,瓦解了六国的合纵并最终统一天下。 作者在叙写秦国和九国实力强劲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对比、反衬、铺陈排比 反衬出秦国的强大,诸侯国如此强大的阵容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前后构成极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从侧面来写秦国的强大,为后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看出,秦国统一六国已成定局。 (二)守天下(3-4段) 1、秦国强大后,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奋余烈、吞二周、履至尊、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废先道、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守要害 2、“守天下”的措施中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哪些隐患? 方面“守”的措施目的设想实质写作意图文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愚民据高城 临深渊 守要害 传万世暴政体现秦始皇守天下防范之严。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们的发难、反抗做了铺垫刑法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销锋镝弱民地理防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
秦王朝“守天下”时,实行的是暴政,从而失去了民心,最终被区区陈涉给灭亡了。 请你用表格的方式让秦始皇直观地了解陈涉起义 陈涉始皇地位出身瓮牖绳枢,氓隶戍卒至尊至贵军队数量数百万乘军队素质疲弊之卒良将、信臣、精卒武器状况斩木为兵劲弩、利兵地理环境阡陌之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对比手法。 ——《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过秦论》作为一篇典型的史论文,从秦孝公起笔,讲述了秦王朝逐渐强大,又由盛转衰的真实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作者对各类力量、不同阶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对比,进而提出了本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4、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中你还能读出秦朝灭亡的其他原因吗 请结合文本分析。 观点一:滥用武力是主因。 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依靠自身的武力,大肆征伐;在统一天下之后,又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久战力竭,顾外而不顾内。 观点二:滥用民力是主因。 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筑长城,建阿房,修骊宫,劳民而伤财,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得不到大力发展。 观点三:骄傲自大是主因。 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骄傲自大使其失去天下。
四、合作探究 1、我们学过不少探究王朝灭亡原因的文章,如《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阿房宫赋》认为秦朝亡于骄奢纵欲,今天我们学习的《过秦论》认为秦朝亡于“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认为后唐亡于“逸豫”“所溺”。实际上,一个王朝的灭亡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而绝非一种原因可以概括。 那么你如何看待史论文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写作方式 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它侧重于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客观评价,同时强调对于当下现实的作用。史论文作者往往有借古讽今的意图,所以在论述历史事实或人物时,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角度选择,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一点”往往和现实相联系,是作者最想闸发的道理。行文时作者会围绕这“一点”选择史实论据,论证观点。 比如,杜牧想借《阿房宫赋》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沿袭“秦爱纷奢”“日益骄固”的老路,要引以为鉴,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贾谊则借《过秦论》告诫汉王朝要施行仁义,不要步暴秦之路走向灭亡。可见,史论文的写作角度往往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紧密相连。 小结 《过秦论(上)》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