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重点专题练习---计算题(表格、图像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重点专题练习---计算题(表格、图像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24 15:5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重点专题练习---计算题(表格、图像型)
1.向盛有28g氯化钡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273.3g水,固体完全溶解。再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__________g;
(2)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钡的质量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张南和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一定赤铁矿样品(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中氧化铁的含量,并得到纯净的一定浓度的硫酸铁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反应中生成水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3)该赤铁矿样品中氧化铁的含量为_____;
(4)若最终得到的滤液为不饱和溶液,则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5)若用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
3.熙熙有一只银手镯(银锌合金),他想用实验探究手镯中银的含量。先用电子秤称得手镯的质量是25. 00克再将50克稀盐酸分多次加入与此手镯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第1次 10.00 24.35
第2次 10.00 23.70
第3次 10.00 23.05
第4次 10.00 23.00
第5次 10.00 23.00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手镯中银的质量是 克;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向第5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能生成AgCl的质量是 克。
4.为了探究石灰石的纯度(假设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称取80g石灰石样品等分为4份(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每份样品分别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样品编号 ① ② ③ ④
稀盐酸的质量 50g 100g m(150<m<250) 250g
剩余固体的质量 15g 10g 4g 4g
然后,为了探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将编号③所得溶液过滤,取滤液质量的1/8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使其充分反应直至过量,有关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题中有关信息和图表(横坐标表示碳酸钠溶液、纵坐标为生成沉淀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为______.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2)编号③所用稀盐酸的质量m为______g.
(3)A点处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5.用沉淀法可测定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11g食用碱样品(有少量的杂质氯化钠),加水完全溶解制成100g溶液,逐次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氯化钙溶液,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0 136.0 154.0 172.0 191.0 211.0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 。
(2)计算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结果保留到0.1%)。
6.为了测定某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现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成氨气(化学式为NH3),再用稀硫酸吸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SO4=(NH4)2SO4
现取该牛奶样品30 mL,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氨气用9.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吸收。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g,下同)
(2)30 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3)下图是该牛奶包装标签的部分内容。已知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请你通过计算确定,该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包装标签所标示的蛋白质的质量标准。
配料:鲜牛奶 保质期:8个月 净含量:250 mL/盒 营养成分:(每100 mL) 钙≥0.11 g 脂肪≥3.30 g 蛋白质≥2.90 g
7.超市卖的纯碱产品中往往会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要通过实验来测定某品牌的纯碱样品中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他们取了纯碱样品11.0g,利用右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测定。数据记录如下:

称量项目称量时间质量/g样品11.0装置+稀盐酸160.0装置+稀盐酸+样品反应开始后20s167.0装置+稀盐酸+样品反应开始后30s166.6装置+稀盐酸+样品反应开始后90s166.6
计算:
①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g;
②通过计算确定该品牌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③如果测得的结果比实际纯度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答一种即可)。
8.氯化镁,化学式MgCl2,可由海水中提取,氯化镁可用于融雪剂、控制灰尘、用于储藏、用于消防器材、储存氢气等。
(1)①氯化镁易潮解,易溶于水,在储藏的时候要注意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②海水中原本就有氯化镁,为什么要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原因是 。
③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镁制取金属镁,是将电能转化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测定某氯化镁溶液中 MgCl2的质量分数。小明同学取 100g 某氯化镁溶液于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然后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至过量,烧杯内溶液的质量与加入 NaOH 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 当滴入NaOH 溶液 46g 时(即图中 A 点),烧杯中溶液里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② 当滴入10%的 NaOH 溶液 80g 时(即B 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该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9.为测定某镁合金(镁和铜的混合物)中金属镁的含量,取10 g样品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分4次缓慢加入等质量的同一浓度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用量及质量测定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100g 100g 100g 100g
剩余固体的质量 7.6g 5.2g 2.8g 2.8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合金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是(只填写结果) 。
(2)实验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10.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取25g含碳酸钙的大理石于烧杯中,缓慢加入稀盐酸(大理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求:
(1)25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g:
(2)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0.01%);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1.小明同学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于烧杯中,然后将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烧杯中,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每次加入稀盐酸质的关系如下表,请计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g 29.9 49.8 69.8 m
(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___。
(2)求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1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21.2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
(1)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多少
(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NaOH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3.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称取石灰石样品12g,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X 3.3 4.4 4.4
试求:(1)X的值为_____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要求有计算过程,精确到0.1%)。
14.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上述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计算:
(1)上述表格中m= ,n 。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23.3;(2)20.8g;(3)5%
【详解】(1)由题意可知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3.3g,故填23.3;
(2)已知生成沉淀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其它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解:设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钡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 =
x=20.8g
y=11.7g
则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钡的质量故填20.8g;
(3)由上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又知原混合物中氯化钠为28g-20.8g=7.2g,则溶液中总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7.2g=18.9g,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8g+100g+273.3g-23.3g=378g,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故填5%。
2.(1)Fe2O3+3H2SO4=Fe2(SO4)3+3H2O(2)(3)80%(4)12.5%(5)85g
【分析】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求算生成的水的质量、生成的硫酸铁的质量以及消耗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
【详解】(1)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2)(3)由于滤渣为2g,所以氧化铁的质量为10g﹣2g=8g,该赤铁矿样品中氧化铁的含量为×100%=80%.
设生成的水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铁的质量为y,消耗的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z
X=2.7g,y=20g,z=14.7g
水的质量(X)的比例式,
(4)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2.5%,
(5)若用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100g﹣=85g。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3.(1) 23.00 (2) 7.3%(3) 14.35
【详解】(1)银手镯是银锌合金,即银锌的混合物,其中的锌能与稀盐酸反应,银不与稀盐酸反应,向银手镯中加入稀盐酸,银手镯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第5次加入稀盐酸后,银手镯的质量不再减少,说明银手镯中的锌已经反应完全,银的质量为23g。
(2)由表格可以看出,第一次加入10克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少25g-24.35g=0.65g,第二次加入10克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少24.35g-23.70g=0.65g,即10克稀盐酸可反应掉0.65g的锌。
设与0.65g锌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的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解得x=0.73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7.3%
(3)第五次加入稀盐酸后所得溶液是氯化锌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两种物质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沉淀是混合溶液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的。设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y。
,解得x= 14.35g。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4.(1)80% ;7.3%(2) 200克(3) 29.25克
【详解】解:(1)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为×100%=80%;
50g盐酸消耗的碳酸钙质量为20g-15g=5g,设50g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5g x
x=3.65g
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2)设编号③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20g-4g=16g,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6g y×7.3%
y=160g
碳酸钠消耗的盐酸质量为m,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5g×10.6% m×7.3%
m=5g
所以编号③所用稀盐酸的质量m为160g+8×5g=200g;
(3)设A点处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z
CaCl2+Na2CO3= CaCO3↓+ 2NaCl,Na2CO3+2HCl===2NaCl+H2O+CO2↑由此知道:
2NaCl ~ Na2CO3
117 106
z 25g×10.6%
y=2.925克
答:(1)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为80%;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2)编号③所用稀盐酸的质量m为200g.
(3)A点处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925g。
5.(1)9.0g
(2)解:设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答: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6.7%。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加入20g氯化钙,产生120g-118g=2g沉淀;第2次加入20g氯化钙,共产生140g-136g=4g沉淀,第3次加入20g氯化钙,共产生160g-154g=6g沉淀,故每加入20g氯化钙产生2g沉淀,第5次加入20g氯化钙,共产生200g-191g=9g沉淀,说明第5次碳酸钠完全反应、氯化钙溶液过量;
由分析可知,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9.0g;
(2)见答案。
6.(1)0.16 g
(2)0.13 g
(3)2.70 g<2.90 g,所以该牛奶未达到标签所标示的质量标准。
【分析】由已知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硫酸的质量可求出氨气的质量,进而求出氮元素的质量。根据30 mL的含氮量可求出100 mL牛奶中的含氮量,然后与2.90 g作比较,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详解】(1)设产生氨气的质量为x
x≈0.16 g
答:产生氨气的质量是0.16 g。
(2)30 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0.16 g××100%≈0.13 g。
(3)100 mL牛奶中含蛋白质×100 mL÷16%≈2.71g<2.90 g,所以该牛奶未达到标签所标示的蛋白质的质量标准。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化学式的计算。
7.(1)4.4g;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4.4g
106/44=x/4.4g (1分)
则解得x=10.6g(1分)
则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1.0g×100% ≈96.4%
答:该品牌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6.4%。
(3)稀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随CO2气体排出,从而导致所测纯度偏大(或水蒸气随CO2气体排出,从而导致所测纯度偏大)。
【详解】(1).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0g+160g-166.6g= 4.4g (2).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1分)
106 44
x 4.4g
106/44=x/4.4g (1分)
则解得x=10.6g(1分)
则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1.0g×100% ≈96.4%
答:该品牌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6.4%。 (3). 稀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随CO2气体排出,从而导致所测纯度偏大(或水蒸气随CO2气体排出,从而导致所测纯度偏大)。
8.(1) 富集提纯氯化镁 化学能
(2) Na+、Mg2+
解:设该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9.5%
答:该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5%
【详解】(1)②海水中原本就有氯化镁,但是氯化镁含量低,且含有杂质,故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原因是:富集提纯氯化镁;
③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镁制取金属镁,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Mg、Cl,生成物中含Mg,故生成物中还应含Cl,故还生成了氯气,故该反应为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镁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由图像看出,加入NaOH溶液46g时(即图中A点),烧杯中的氯化镁没有完全反应,此时,烧杯中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和氯化钠,故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钠离子和镁离子,离子符号为:Na+、Mg2+;
②见答案。
9.(1)72%
(2)MgSO4和H2SO4/H2SO4和MgSO4/H2SO4、MgSO4/MgSO4、H2SO4
(3)9.8%
【详解】(1)由表格可知:加入前三次稀硫酸,固体质量都减少了2.4g,加入第四次稀硫酸时,固体固体不再减少,说明合金中铜的质量为2.8g,则镁的质量为7.2g,故合金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是:×100=72%;
(2)镁合金是镁和铜的混合物,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由表格可知:实验结束后,稀硫酸是过量的,故溶液中的溶质是MgSO4、H2SO4;
(3)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由表格可知:100g稀硫酸每次消耗镁的质量为2.4g,设第一次消耗100g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
=9.8g
故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10.(1)20
(2)设: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x=7.73%。
答: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73%。
(3)设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z,
y=22.2g;

z=8.8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1.1%。
【详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关系图可知,25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25g-5g=20g;
(2)根据关系图可知,188.8g稀盐酸与20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见答案;
(3)见答案。
11.(1)89.8
(2)解:设10g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x=6.5g
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35%。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20g稀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g+10g-29.9g=0.1g;第二次加入2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20g+20g+10g-49.8g=0.2g,第三次加入2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20g+20g+20g+10g-69.8g=0.2g,故第二次加入稀盐酸,锌已经完全反应,故m=69.8+20=89.8;
(2)见答案。
12.(1)5.3g;(2)75.0% (3)2NaOH+CO2=Na2CO3+H2O
【分析】本题结合图像进行有关问题的探究,题目选择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碱性物质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并能计算样品的物质质量分数,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看明白图像的含义,注意图像中特殊的点的意义,然后结合题目条件,解答此类问题。
【详解】由图像可知,在检验样品中的杂质时加入稀硫酸,并无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原因是在碱性溶液中,硫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不产生气体,当加入的硫酸的质量为50多克时,开始与样品中的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随着反应的进行,当继续滴加硫酸时,产生的气体为2.2g,并且不再变化,说明样品中的碳酸钠完全反应完毕,由此可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样品的碳酸钠的质量,同理也可计算出原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从而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过程如下:
[数据处理]从图中得知:产生CO2的最大量为2.2g。
(1)解:设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则:
x=5.3g
(2)则样品中NaOH质量分数为:
[反思与交流]由图象可知开始加入硫酸时无气体生成,则一定是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13.(1)2.2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y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根据表中前三次反应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对应的气体为1.1g,所以第二次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变为2.2,且第四次已经完全反应,且盐酸有剩余,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和第4次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详解】根据表中前三次反应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对应的气体为1.1g,所以第二次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变为2.2,即X=2.2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y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4.(1) 4.9 9.8
(2)解: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每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9.8g
设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答: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解: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硫酸生成的硫酸钠、和硫酸铜生成的硫酸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生成硫酸钠中钠元素质量等于反应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答: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71g。
【分析】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后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第3次实验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164.5g+20g 179.6g=4.9g,即m=4.9;第4次实验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79.6g+20g 189.8g=9.8g,即n=9.8;第5次实验生成沉淀的质量仍为9.8g,第6次实验生成沉淀的质量仍为9.8g,则第五次实验是恰好完全反应;
所以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4.9,n=9.8。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