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2:0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设计者
课时 2课时 使用教材 部编版初中历史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正面评价。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 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 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现在面对的是初二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起历史的学习思维,整体较好,但就平时上课情况来看应该是喜中带忧,大部分学生勤奋,小部分学生不爱学历史,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学历史。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事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提取《逮捕北大学生》《上海商人罢市》《上海工人罢工》等图片中的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3.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精神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链接视频——《觉醒年代》视频片段 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
七、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 (6 分钟) 从视频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正是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呢?让我们一起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 讨论回答 多媒体链接视频——《觉醒年代》视频片段
新课24 分钟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过的拒绝。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 通过图片和文字,感受一战和民国外交才子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的不懈努力。 4.展示图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1919年6月,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上海。 2.出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 社会各阶层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材料三 图为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和上海工人罢工 材料一:“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3.教师提问: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归纳五四运动的的转折点、中心变化、主力变化等。 并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出示陈独秀相关图片和材料《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三)、课堂总结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评价,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五四运动浮雕和现在的五四青年节都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在这里,请同学们课后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自行搜集资料和小组成员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策划一期主题班会。 课后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自行搜集资料和小组成员探讨五四运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又传递了怎样的五四精神? 出示五四运动浮雕图片
巩固小结 ( 3分钟)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评价,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五四运动浮雕和现在的五四青年节都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学生回答
检测练习 ( 7分钟) PPT出示随堂训练 学生起来回答分析 练习题
(板书) 五四运动:
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了展示大量的各种文字和图片史料,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提取解读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