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第下册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并且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史里的第4课,它承接了前面的第3课《盛唐气象》,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连贯的作用,并在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及唐玄奘西行等史实。
通过对唐朝时期我国同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十几年的西行和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史实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难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与学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预习法、合作学习法、材料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唐朝与日本、新罗及天竺往来的历史图片和材料素材
唐对外交往活跃和鉴真东渡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
提出问题:唐朝时期中外交往有什么特点呢?
生:开放、包容、活跃、频繁等等。
师: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课堂,学习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典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日交往
1、遣唐使
(1)、(多媒体展示遣唐使的海船及遣唐使的语录)史料解读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教师提问:依据材料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引出问题:学什么?生回答
(2)、多媒体出示货币、服饰、都城、文字、上海世博会遣唐使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素材及教材归纳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展示(多媒体展示鉴真语录材料)
并出示问题;鉴真为何东渡?去了几次?
辅助视频资料:《鉴真东渡》寻求答案
讲述:鉴真东渡的史实。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贡献呢?
教师指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
透过鉴真东渡历程思考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如: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守初心等等。
5、出示图片再次证明唐文华对日本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唐与新罗的交往(双向交流)
(一)、简介新罗:与中国唇齿关系
(二)、唐与新罗的往来(学生结合课件素材和课本资源归纳)
1、人才的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学习
2、贸易往来:许多商人来唐朝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的往来:新罗采用唐朝科举制选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采用崔志远图片补充讲解唐与新罗的往来。
目标导学三:中印交往:玄奘西行
多媒体展示《西游记》与《玄奘西行》图片,师生共同探讨小说与历史的异同点。
归纳:历史记载真实的存在,而小说可以大量虚构;历史往往是小说的原形和基础。
(多媒体出示玄奘西行的地图:问玄奘西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天竺是指今天的哪里呢?)
学生抢答:贞观初年,从东唐(唐都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天竺是今天的印度。
(多媒体出示问题:玄奘有哪些身份呢?(从玄奘的贡献入手)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玄奘的历史功绩
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问题探究:
唐朝的繁荣和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那么,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合作探究,教师适当指导并师生共同归纳。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板书】
日本 遣唐使、鉴真东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新罗 新罗物产居唐进口首位,相互影响
天竺 玄奘西行
【教学反思】
材料一、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