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重点题型复习---光学实验题
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甲所示位置时。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确定出焦距f= cm;
(2)图甲中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
(3)当蜡烛在30cm处时,光屏应在 cm处才能得到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选填“正立”、“倒立”)的实像;
(4)若图甲中将烛焰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选填“大”或“小”)些;
(5)图甲中保持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左移,应在透镜和蜡烛之间加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如图甲所示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面镜上。
(1)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小宇想探究 。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同一平面内,(选填“在”或“不在”)。
(3)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实验时,把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 ,光线AO的入射角大小是 度,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可以得到结论 ;
(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这样我们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选填“同一平面内”或“不同平面内”)
(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填选项字母)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小红将水充入一个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此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水凸透镜固定到光具座上,用平行光照射透镜,前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若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观察光屏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像),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将出现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3)保持图乙中各物体位置不变,将装水的注射器连接上水凸透镜,如图丙所示,缓慢向透镜中注入适当的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重新呈现的像与之前的像相比 (选填“更大”、“更小”或 “大小不变”),同组的小南认为,如果不移动蜡烛和光屏,而将一个度数适当的近视镜紧贴着放在水凸透镜左侧,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你认为小南的说法是 (选填“正确”或 “错误”)的。
5.物理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只透镜的焦距f为多少.
(1)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 ,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线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然后利用该透镜放置于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调整后,把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如图丙),光屏应在 (选填“I”“II”或“III”)区域内左右移动,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像; (选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图丙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6.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而且 (只填字母代号)。
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B.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C.蜡烛经玻璃板可成实像
D.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2)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外形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 。
(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放有蜡烛 (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7.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测量焦距:如图1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现象说明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
(2)如图2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这样做是为了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3)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原因是 ;
(4)如图2,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小明应该将光屏向 透镜方向移动。得到清晰的像后,要想让在光屏上的实像变大些,小明应当把蜡烛向 透镜方向移动。(均选填“远离”或“靠近”);
(5)小明把爷爷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应当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或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8.如图是小雨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实验时发现蜡烛A的像始终在蜡烛B的上端,不能重合。这说明玻璃板向 蜡烛(填“A”或“B”)的方向倾斜了;
(3)调整好玻璃板后,使蜡烛B与A的像可以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大小 ;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纸板贴在玻璃板背面,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拿走蜡烛B,将纸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眼睛要 (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进行观察,才能发现纸板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移动蜡烛多次实验,用直线把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会发现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镜面的距离,又可以得出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9.如图甲是学习光的折射的实验情景,图乙是示意图.
(1)实验前,点燃固定在盒盖下方的蚊香,盖上盒盖,打开亮度较亮的激光,可清晰观察到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在透明塑料盒的右侧面上可看到一个亮点,之所以能够看清光路是利用了光的 知识;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的上方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 现象形成的,还有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这是由于光在 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产生的;
(3)为了研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结合图乙说明,应进行的操作是 ,注意观察的现象是 .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俊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接着小俊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4)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左”“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俊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 (“能”“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6)实验中,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小滴墨水,则光屏上 (“有”“没有”)墨水的像.
11.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华同学准备了半透明玻璃板、刻度尺、光屏和A、B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实验时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使玻璃板与纸面垂直,如下图甲所示。
(1)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将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2)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3)将与蜡烛A的像重合的蜡烛B拿走,并在B的位置处竖放一个光屏,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4)如果将玻璃板向蜡烛倾斜,如图丙所示,蜡烛的像会成在 (选填“桌面上”“桌面上方”或“桌面下方”),这是轿车前挡风玻璃设计成倾斜的原因之一。
12.小沛洗漱时感觉离镜子越近镜中的像越大,这与课本中描述的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于是他用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火柴、铅笔等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如图所示。
(1)实验探究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 ;
(3)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将蜡烛B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至适当位置,使蜡烛B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小明将光源“F”与光屏位置对调,屏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清晰完整的像;如果在光源“F”与透镜间加一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像再次变清晰,则该眼镜为 (选填“凸”或“凹”)透镜;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
A. B. C. 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10.0 缩小 实 70.0 等大 倒立 右 大 凹透镜
【详解】(1)[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
(2)[2][3]蜡烛距凸透镜
处时,即
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4][5][6]当蜡烛在30.0cm处,此时物距
根据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光屏应在70.0cm处才能得到等大、倒立的实像。
(4)[7][8]若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所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大一些。
(5)[9]图甲中保持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左移,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左侧,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在透镜和蜡烛之间加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2. B 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不能 在 显示光路
【详解】(1)[1][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叠,在纸板B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因此小宇的操作是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3][4]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法线将会不在纸板上,所以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3)[5]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白色硬纸板相当于光屏,试验时能够利用光的漫反射现象在光屏上看到光的传播途径。
3. ON 4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漫反射 不能 同一平面内 B
【详解】(1)[1] 入射光射在O点,则通过O点与平面镜垂直的直线就是法线,即ON是法线。
[2]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50度,则其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为
90°-50°=40°
[3] 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4] 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朝向四面八方,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这样我们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3)[5][6] 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说明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在纸板F上。而当两片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我们可以在两片纸板上看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7] 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在镜面上,而反射光线则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 10.0 缩小 左 更小 正确
【详解】(1)[1]用平行光照射透镜,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约等于焦距,从图中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f=60.0cm-50.0cm=10.0cm
(2)[2]由图乙可知,物距是
50.0cm-35.0cm=15.0cm
像距是
80.0cm-50.0cm=30.0cm
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物距是30.0cm,像距是15.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保持图乙中各物体位置不变,将装水的注射器连接上水凸透镜,如图丙所示,缓慢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折光能力增强,凸透镜的焦距变小,相当于物距变大,为使像变清晰,应减小像距,应当向左移动光屏,此时像距变小,重新呈现的像与之前的像相比更小。
[5]如果不移动蜡烛和光屏,而将一个度数适当的近视镜紧贴着放在水凸透镜左侧,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让像推迟会聚,成在光屏上,小南的说法正确。
5. 12 II 缩小 照相机 靠近
【分析】(1)根据图乙找出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所对应的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2)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幻灯机或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根据其分析光屏的移动方向.
【详解】(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f=12cm. (2)由图知,若蜡烛在15cm刻度处,则物距u=50cm 15cm=35cm>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应在15cm到30cm之间,光屏应该在区域Ⅱ,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若蜡烛远离透镜,物距变大,则像距会变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6. A 相同 A A2
【详解】(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虚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正确。
(2)[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需要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
(3)[3]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4)[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7. 会聚 同一高度 物距小于1倍焦距 靠近 靠近 远离
【详解】
(1)[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的位置为凸透镜的焦点,说明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2]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3)[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此时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此时所成像为虚像,故不能用光屏接收。
(4)[4]由图1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f=40.0cm-30.cm=10.0cm
由图2可知,此时物距
u=50.0cm﹣15.0cm=35.0cm
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处于f和2f之间,故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小明应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5]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要想让在光屏上的实像变大些,应该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应当把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同时把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5)[6]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小明把爷爷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他应当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或光屏的位置不变,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8. 确定像的位置 A 相等 反射 不透过 垂直 相等
【详解】(1)[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2]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知道,像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发现蜡烛A的像始终在蜡烛B的上端,则说明玻璃板不竖直,且玻璃板向A的方向倾斜了。
(3)[3]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4)[4]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而不是光线的真实到达,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上不透明的白板,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当在A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板做屏幕,白板上不能承接到像,拿走蜡烛B,将纸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眼睛要在蜡烛B一侧进行观察,才能发现纸板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7]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镜面的距离,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故得出结论是: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9. 漫反射 反射 水面 增大入射角 折射角的变化
【详解】(1)[1]烟是固体颗粒,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所以是利用了光的漫反射知识;
(2)[2][3]当光线射向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因此塑料盒右侧面原来亮点的上方出现一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另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产生的;
(3)[4][5]为了研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应将绕点逆时针旋转,增大入射角,同时注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10. 10.0 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放大 投影仪 右 不能 没有
【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60.0cm-5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由图可知,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4)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故应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俊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5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
(6)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小滴墨水,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墨水的像.
11. 等于 不变 虚 桌面上方
【详解】(1)[1]如图乙可知,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得出结论:在平面镜成像中,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2)[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
(3)[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在B的位置处竖放一个光屏,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
(4)[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若将玻璃板向蜡烛倾斜,如图丙所示,蜡烛的像会成在桌面上方,这是轿车前挡风玻璃设计成倾斜的原因之一,可以防止车内物体的像干扰司机的视线。
12. 较暗 像的位置 不点燃 无关 不能 虚
【详解】(1)[1]为了减少环境光线对实验的影响,使像看起来更清楚,实验探究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2]玻璃板不仅能反射光,还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3]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玻璃板后的蜡烛B不必点燃,这样看到的像更清楚。
[4]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4)[5][6]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13.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倒立 缩小 会 凸 D C
【详解】(1)[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2][3][4]凸透镜焦距为10.0cm,光源移至40.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小明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换,2f>u>f,根据光路可逆,在光屏上仍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5]如果在光源“F”与透镜间加一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像再次变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该眼镜为凸透镜。
(3)[6]A.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与烛焰相比,像更稳定,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这样可以直接从光具座读出物距和像距,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可调节物距及像距,当成等大的实像时,物距便等于2倍焦距,这样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7]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只能影响像的亮暗,不影响像的性质,光源“F”放在15cm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