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讲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讲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18: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要点·勾连】
【历史脉络·廓清】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集镇的发展变化、城市发展历程及人类从村落到城镇居住环境变化的特点。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在古代,随着农业的发展,为了便于耕种和养殖,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此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随着居住人口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
2.世界各地的民居: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环境、交通等问题。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 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素养解读 1.梳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构建“时空观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然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各地不同民居的特征,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立足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
含义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出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征 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①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②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思考点1] 根据教材P56页【历史纵横】。我们从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信息:两河流域出现了村落,形成有规模的定居生活;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二、集镇的出现
1.古代集镇的形成
(1)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2.中国古代集镇
(1)北魏、隋、唐、五代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2)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和定居的集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3)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思考点2] 根据教材P57页【历史纵横】。据此说明清朝时期集镇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特征: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表现
地域 表现
中国 ①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欧洲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思考点3] 根据教材P58页【学思之窗】。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提示: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对城市面积、道路数量及宽窄、官庙位置、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思考点4] 根据教材P59页“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雅典城市的布局体现了哪些功能? 提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代表
两河流域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中国 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罗马 ①民居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②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③建筑特色: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④集体住宅: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印第安人 ①北美大平原: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②亚马孙雨林: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思考点5] 根据教材P60页【史料阅读】。据此可知远古时期的人类面临什么严峻问题?人们如何解决居住问题? 提示:问题:洪水泛滥。 解决:低地的人们在树上搭巢居住,高地的人们挖出洞穴居住。巢居和穴居构成我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思考点6] 根据教材P60页【学思之窗】。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提示:唐朝不同品级的官员的住房“间”“架”数量有着严格的区分,实际上是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表现。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摘编自汤莹莹《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徽州古村落有哪些地方文化特色。
提示:以工商业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祠为中心布局;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设计。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集镇的发展出现的新的气象及原因。
提示: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路交通便利。
材料三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到各地。
——摘编自王鸿《扬州散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扬州城市繁荣的主要原因。
提示: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从规模数量看: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任务二 世界各地的民居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尼罗河沿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这就注定了在古埃及的民居中无法大量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所以泥土、芦苇等是比较理想的建筑材料。古埃及平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以木结构作为框架,用芦苇编制成墙和屋顶,上面涂泥土。另一种是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无论哪种建筑形式,其结构都是相当简单的,规模不大,建筑难度很小。
——《古埃及和古希腊民居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埃及民居的建筑特点。
提示:建筑材料多为泥土和芦苇,木材应用较少;民居分为两种,结构简单、建筑难度小。
材料二 中国有广大地域特色的多民族的传统的民居,无论在繁华的城市或偏僻的乡村,乡土民居建筑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源远流长,它们广泛地集中了民间的传统营建经验,强烈地显示了各地的地方特色。其中千差万别的、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摘编自(美)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民居所体现的地域特色有哪些。
提示 多民族的传统;因地制宜,扎根民间,世代相沿,源远流长;具有地方特色。
【历史解释】
世界各地民居及特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是世界各地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各地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中国民居多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A
2.农业出现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村落,村落居民相互交换物品形成集镇,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形成了城市。下列关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村落最早出现在埃及尼罗河流域 B.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C.两河流域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D.中国在商朝时形成营建城市的制度
B
3.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D
4.(2022·浙江绍兴高二期末)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上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C
5.(2022·江苏扬州高二阶段考)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B.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D.雄伟壮丽的美学理念
A
6.(2022·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联考)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
C.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 D.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A 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很多多层公寓楼,便于出租,结合所学,这些公寓楼有利于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程 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素养解读 1.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构建“时空观念”。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问题。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全面的分析问题。 3.通过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城市化的演进
1. 西方城市化进程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②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3)表现
①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1851年,英国成为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思考点1] 根据教材P63页【史料阅读】。这反映了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怎样的现象? 提示: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化。
[思考点2] 根据教材P64页【学思之窗】。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提示: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中国城市化进程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进程
①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③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背景: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2.生活服务的便捷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发展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电灯的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中国
①近代中国
特点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表现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现代中国
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表现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2)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3)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思考点3] 根据教材P66页【史料阅读】。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工人住房拥挤,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思考点4] 根据教材P67页【问题探究】。材料反映了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提示: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近代以来城市化演进
【史料实证】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
(1)据材料一“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阶段特点。
提示:阶段特点:在18世纪中期以前,发展缓慢且水平较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发展迅速;此后发展平缓,维持在较高水平。
材料二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提示: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
材料三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西方的城市化进程,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历史解释】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阶段 表现 原因
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低水平缓慢增长 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第二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城市化的速度提高、规模扩大、范围变广,进入全面兴盛的加速期 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进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
任务二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方法的主要原因。
提示:问题: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医疗卫生保障急需改善;基础设施不健全。
具体方法: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国家立法,加强规范;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主要原因: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造成两种城镇化率的差距拉大的原因。
提示:原因: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历史解释】
认识城市化的影响
角度 表现
积极影响 人口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的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消极影响 环境问题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大,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下表所示是1741—1821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长率(部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 1741-1750年 1761-1770年 1791-1801年 1811-1821年
增长率 1.2% 6% 9% 18%
A.自然科学的进步提高了英国人口出生率 B.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人口的集中
C.殖民扩张强化了英国与美洲大陆的交流 D.人口迁移改变了英国工业化布局
B
2.近代中国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陆续建造了洋行、商场等服务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不建在老城区,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从而形成了新的市中心,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天津的劝业场,南京的大行宫、新街口等。这反映了中国( )
A.近代城市发展不平衡性突出 B.近代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C.城市服务以文化娱乐为导向 D.近代城市化的殖民色彩浓厚
D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陆续建造了洋行、商场等服务性建筑……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突出反映了近代中国受到列强殖民侵略的严重影响,带有深厚的殖民色彩。
3.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C
4.“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了( )
A.天津市的经济日益得到发展 B.城市往往沿线路呈对称发展
C.天津市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D
5.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显示一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 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
C 根据材料可知,老百姓对来自铁管子的水存在疑虑,不敢食用,自来水公司提供一些列方式给予推销和公示,说明近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6.据1845年的调查,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约有7000个居民,仅有公共厕所33个,平均每212人公用一个厕所,不少厕所甚至连排污沟也没有。在利兹,工人阶级住宅区普遍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设施,空气污染严重,大部分人体弱多病。由此可推知,英国城市化( )
A.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C.拉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D.降低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部分工业城市的公共厕所、污水排放系统等建设滞后,空气污染严重,大部人体弱多病,这说明城市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单元尾
【阶段特征·归纳】
古代 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最早的村落在两河流域出现;古代集镇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集镇的形成与经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其经济功能逐步增强;约公元前3000多年,早期城市产生,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形成不同的城市;由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世界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
近代以来 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城市化进程,欧洲和美洲各国随之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的阶段。为适应城市化的进程,人类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但城市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交通拥堵等问题。
【多维视角·纵横】
一、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1.村落的产生和集镇的出现
(1)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进而形成聚族而居的早期村落。
(3)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后来工商业集镇兴起并出现专业分工。
2.城市的出现及演变
(1)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商周时期的王城、都邑,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都说明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最主要的载体。
(3)近代的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城市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反过来加速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步伐。
(4)生产方式和生活空间的变化对城市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完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其提供了前提,推动了城市功能朝着多样化、便捷化方向发展,市政管理逐渐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诞生与发展。
二、中外的城市化进程
时期 中国 外国
古代社会 (1)伴随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及手工业者与商人聚集兴起集镇,还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 (2)中国古代城市分区设置,界限分明,呈现等级化特征 (3)北宋以后出现工商业者聚集的集镇,呈现更多的经济色彩,明清集镇出现了专业分工 (1)在居民中心结合的基础之上产生,时间很早,地区分布广泛,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古希腊罗马城市是西方的典型,城市布局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3)欧洲中世纪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
近代社会 (1)鸦片战争后,伴随开埠通商,中国沿海城市逐步发展为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 (2)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公用事业逐步发展,但水平有限,且不平衡 (1)工业革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欧美各国都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城市的配套设施水、电、暖气以及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3)楼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电梯和钢筋混凝土出现
现代社会 (1)中国城市化比例开始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 (1)城市化提供了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居民娱乐生活多样化,社区蓬勃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化进程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