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要点·勾连】
【历史脉络·廓清】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 标准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素养解读 1.梳理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交通的发展过程。 2.搜集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特点,理解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意义。 3.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对海洋的探索,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4.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水陆交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感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对交通事业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1.陆路交通
(1)出现: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交通: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人工道路:
①西方:罗马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②中国古代
时期 交通状况
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
汉朝 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 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思考点1] 根据教材P69页【史料阅读】。秦朝的驰道有什么特点?修建驰道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特点:四通八达,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 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2.水路交通:人工运河
概念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
春秋 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朝 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 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欧洲 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国
西汉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时期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明代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海上丝 绸之路” 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
[思考点2] 根据教材P71页【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现象: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对外贸易繁荣。 有利条件: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2.古代世界其他地区
波利尼西亚人 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腓尼基人 首次横渡地中海
维京人 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阿拉伯人 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达·伽马 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哥伦布 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 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作用 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环球交通网络形成
4.全球航路的优化
(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条件 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发明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代表成就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局限 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思考点3] 根据教材P73页“‘黄鹄号’轮船模型”图:“黄鹄号”建造的背景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提示:背景:洋务运动。 影响: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思考点4] 根据教材P73页【学思之窗】。这说明运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提示:运河的开凿,缩短了航行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000年。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3)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4)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古代水路交通的变迁与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罗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内,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罗马经坎佩尼亚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费拉米尼乌斯大道由罗马直达翁布里亚东海岸,通往东北部的瓦莱利亚大道由罗马通向东北部地区。这些大道对维护帝国的统治和加强帝国各地的联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使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谚语即说明了罗马交通高度发达的盛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大力修筑道路的主要目的,概括其影响。
提示:主要目的:加强帝国辽阔疆域的联系,维护帝国的统治。影响: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加强了帝国各地的联系,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示: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历史解释】
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从交通角度,增加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从政治角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融。
(3)从经济角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
(4)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发展。
(5)从国防角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任务二 近代交通的变迁与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1821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铁路建筑的狂潮……19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仅在印度就建筑了1.6万多公里的铁路,而本国只有300多公里。与铁路网的建筑相应,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40—50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
提示:趋势: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
影响:配合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交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提示: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
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历史解释】
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影响
1.解决了交通运输中的机械动力问题,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对交通工具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蒸汽机车、汽船等,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便利了人们的交通出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联系。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性成就,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问世,推动了社会进步,加强了联系。
2.科技实现突破,出现一系列发明,人们的出行方式多样化,便利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波斯帝国有全长2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则精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A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称:“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劳,后代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
A.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B.隋朝实现南北统一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D.江南城镇逐渐兴起
A
3.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海洋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探险家们为了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符合材料的表述。
4.淞沪铁路前身为吴淞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于1876年建成通车,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沪铁路。这说明( )
A.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艰辛 B.列强资本输出受阻
C.清政府收回铁路修筑权 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A
5.1898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汴洛、道清、胶济,江南的沪宁、沪杭、萍株、株长,华南的广九、潮汕、漳厦,西南的滇越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达9292千米,其中自建铁路达5574千米。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 )
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 B.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
B 根据材料可知,截至1911年,清政府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江南、华南、西南等地的官商所办各线,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涉及华北、江南、华南、西南各地的铁路干线,结合所学可知,这就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6.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指出:“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 B.交通的完善改变天津人生活
C.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D.天津人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A 根据材料,吴蔼宸指出,天津城市发展最开始围绕旧城,继而则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发展,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课程 标准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素养解读 1.梳理现代交通,例如汽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发展的成就,从“时空观念”角度考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演变。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现代交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培养“家国情怀”。 3.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现代交通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1.汽车的发展
(1)福特T型汽车
时间 1908年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影响 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汽车工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②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781.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思考点1] 根据教材P75页“1978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观看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小轿车”图。思考:中国第一辆小轿车制造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高速公路的发展
(1)原因: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
(2)概况
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的发展
(1)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2)中国
①高铁建设: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高铁技术: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海外投资:2014年,在海外承建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思考点2] 根据教材P76页【思考点】20世纪陆上交通有什么新特点? 提示:发展迅速专业化、高速化。
[思考点3] 根据教材P77页“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思考:中国高铁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 提示:特点:发展速度快;里程长;地区不平衡。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4.航运业的发展
(1)世界
①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③船舶制造技术发展:最大邮轮可搭载乘客和船员约9000人。
④航运交通的发展: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2)中国航运业的变化: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后逐渐融入市场。
二、航空的发展
1.世界航空
(1)飞机时代的开始: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
(2)第一条空中航线: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
(3)定期航线: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4)技术进步。
2.中国航空:
(1)开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开通中苏国际航线3条、国内航线2条。
(2)发展: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818架,定期航线5521条。
[思考点4] 根据教材P78页【学思之窗】。思考: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成立之初有何特点? 提示:以军队领导为主的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1)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2)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
2.公共交通的发展
(1)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起初为公共马车。
(2)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地铁和公共汽车等。
[思考点5] 根据教材P79页【史料阅读】。这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有什么显著特点? 提示:城市的发展随着交通变迁而进行。
3.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挤等现象。
4.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史料实证】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提示:借鉴德国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
材料二 “采用跨海隧道与修建海上桥梁的方式相比,海底隧道具有全天候通行的特点,具有不破坏航运、不影响景观、不占地或少拆迁、交通不受大风大雾影响等优点,是一种更好的交通设施。”胶州湾海底隧道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胶州湾隧道是国内在建的第二条大型海底隧道,也是截止至2012年,我国最长、世界第三长的海底隧道。
(2)材料二反映了现代交通的什么新变化?它有何特点?
提示:新变化:修建海底隧道。
特点:全天候通行;不影响航运、景观,交通不受大风大雾影响。
【历史解释】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及其特点
(1)新变化
①汽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②飞机的发明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
③交通与通信网络相结合,更加便捷、精准。
(2)特点
①高速化,提高通行能力。
②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③海陆空立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立交桥、钻山隧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大型客机纷纷涌现。
④便捷化、网络化和精准化。
任务二 现代交通运输与民众生活
【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截至2017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35万千米。当高速公路达到12万千米的时候,世界银行对此作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提示: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材料二 金秋的北京,秋高气爽,艳阳高照,阳光洒在古铜色的航站楼顶,闪耀出熠熠光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习近平首先在综合交通中心听取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情况介绍。大兴国际机场配套建设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不仅在机场内部实现了公路、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立体换乘、无缝衔接,而且在外部配套建设了五纵两横的交通网络。
——《习近平出席投运仪式并正式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韩正出席仪式并致辞》(新华社2019年9月25日)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什么大事?你如何看待这个事件的意义?
提示:大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意义:它是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的典范,在机场内部实现了公路、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立体换乘、无缝衔接。
【历史解释】
现代交通对民众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1)现代交通的变迁使人员的流动和物流时间得以大幅度缩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
(2)现代各种交通网络的配合使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成了“地球村”。
(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
(4)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迁,能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同时对国防事业,公益事业,以及对外贸易有着重要作用。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
A.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 D.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A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由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此时期技术与管理方式得以革新,从而使得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
2.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B 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
3.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大飞机梦”终于得以实现。近代以来,无数科学家为了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其中标志着飞机时代开始的是( )
A.冯如制成中国首架飞机 B.“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
C.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 D.旧金山至洛杉矶航线的开通
B
4.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C
5.对比分析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航运成为我国第二大运输方式 B.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停滞
C.铁路营业里程稳步增长 D.中国船业技术有待提高
C
6.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连接河南郑州市与重庆市的高速铁路。该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将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从而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这表明( )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B.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
C.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B 题干情境反映了郑渝高铁通车后,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表明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
单元尾
【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 (1)古代:交通以陆路为主,兼采水路。秦汉以来,在政府推动下,逐渐形成以都城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交通网。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海上交通的迅速发展。 (2)近现代:晚清的铁路建设受到列强操控,航运业发展也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陆路、水路、航空等发展迅猛。
世界 古代各地人民纷纷探索水陆交通。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在全球流行。20世纪以来,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社会变迁 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20世纪交通的极大发展,进一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多维视角·纵横】
一、古代交通的发展及主要交通工具
1.交通的起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们渔猎生活的丰富,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居住地为中心的步行交通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天然的道路与河流上依靠人力与畜力运输物品。
2.古代的水陆交通。
(1)发展背景
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古代王朝的重视,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人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是原动力。
④筑路、架桥、开河等技术的发展准备了技术条件。
(2)概况
①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状况。
②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
③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长安城市道路建设布置井然,气度宏伟。
④隋朝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⑤汉武帝时期已初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极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持续航行;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⑥世界上很多滨海民族很早就开始了探索海洋的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中世纪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古代主要交通工具:最初人们依靠人背、肩挑、杠抬、头顶等原始方式,后来发明了轮车,大大解放了人力。水路则发明了舟楫,后来又升级到轮船、帆船。骑马、坐轿也很常见。国王和贵族在马车中巡行很显威风,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
二、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
阶段 概况
内河运输为主的时期 内河运输是最古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原始交通运输阶段,陆上运输主要靠人力、畜力,而内河运输则主要靠风力与水流,内河运输成为最具优势的运输方式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开始在水上运输方面得到应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蒸汽汽船在纽约第一次试航成功,开创了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蒸汽汽船成为19世纪上半叶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
铁路运输为主的发展时期 19世纪初的蒸汽机车的发明,将铁路运输方式的广泛应用带入一个新的时期。英国在1825年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揭开了铁路运输发展的新篇章。19世纪中期开始的电气化和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解除了工业布局对水路运输的过分依赖,从而在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网络。世界铁路运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时至今日,铁路运输仍然在交通运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汽车运输和航空运输大发展时期 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的大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新的技术革命。在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内燃机应用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导致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公路建设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德国研制高速汽车,同时开始修建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在运输需求的推动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下,电气化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超音速飞机迅速发展,运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综合运输发展时期 20世纪中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已不能独自满足运输需求,于是综合运输更加受到重视,大型运输枢纽和组织协调系统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