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讲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讲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19: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要点·勾连】
【历史脉络·廓清】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 标准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素养解读 1.梳理古代疫病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疫病的影响及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 2.学习古代中国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进一步认识古代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医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3.掌握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中西医之争。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疫病的种类
病种 时间 概况
天花 古埃及时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18世纪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中国清朝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鼠疫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17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黄热病 17-19世纪 墨西哥爆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思考点1] 根据教材P82页【史料阅读】。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提示:历史背景:欧洲鼠疫大流行。 直接影响:欧洲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发展停滞。
3.疫病的影响
(1)使人类饱受疫病折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使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例如,雅典爆发鼠疫,伯里克利未能幸免,雅典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中国明朝末年鼠疫,大批患者死亡。
4.疫病的防治
措施 史实
重视公共卫生 与疫病的防治 古代中国和古罗马重视公共卫生
出现大量防治 疫病的方法 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防治天花
建立疫病的 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收治病人;古罗马时期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思考点2] 根据教材P83页【思考点】。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提示: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依靠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5.近代医学成就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天花发病率。
(2)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
(3)法国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4)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朝代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 晚期 ①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①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
[思考点3] 根据教材P84页【思考点】。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提示:重视临床经验;强调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和自然的统一性思想)和辨证施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学发展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疫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
(1)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3)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4)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具体表现
西式医院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 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思考点4] 根据教材P86页【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和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3 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已见到天花的疤痕,公元前6世纪,印度发现天花流行。天花在欧洲中世纪也留下阴影,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麻脸”,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在1.5亿以上。1872年天花在美国流行,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近2 600人死于天花。侥幸生存下来的病人,因脸上丰富的皮脂腺遭天花病毒侵害,常常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麻脸”。
——摘编自《“天花”是如何被人类彻底消灭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花疫病的传播有何特点。
提示:出现时间很早、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欧美社会影响很大、感染者身体特征显著。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瘟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提示: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历史解释】
古代社会疫病流传的影响因素
1.社会的政治局势:一般情况下,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疫病流行会有所缓解,反之亦然。
2.战争的推波助澜:纵观历史分析,战争对疫病流行往往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疫病的流行可直接发生在人口密集、精神紧张、卫生条件极差的征战军营中,极大影响军队的战斗力甚至战争的结局。
3.地理环境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干旱而寒冷地区较少发生大规模疫病,湿润而温暖地区,易使多种病原菌、中间宿主、媒介生物滋生,从而进一步流行。
4.交通条件的制约:古代社会早期,因为交通不便,疫病流行地区往往局限。后期随着交通发展,流行地区也趋于广泛。交通发达地区疫病流传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多。
5.自然灾害的破坏:水、旱、风、蝗、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往往均可增加疫病流行的机会,继之于灾荒之后的疫病流行屡见不鲜。
6.落后的社会习俗:古代中国各种落后的社会习俗,如尝便、问疾、送葬及求神逐鬼使疫病流行中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水葬、浅埋、弃尸荒野等不正确的尸体处理造成了传染源的扩散,促进了疫病的传播。
任务二 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与近代中西医之争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提示: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免疫方面贡献突出;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提示: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形成挑战。内容: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为主。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现代化。
【历史解释】
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教会医院大量出现。教会医院是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慈善性质,在近代中国的医疗救助、社会救济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医院不仅成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重要基地,也为我国医院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2.西医教育的发展。大批新型的医学院校在全国各地兴起,培养了大量的医学界先驱,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社会意义和影响:西医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过程,是在中西之间充满矛盾冲突的异常状态下进行的。西方医学在救治疾病、减轻痛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普通民众正是通过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实践认识和接受了西医文化。西医的传播,产生了遍及全国各地的教会医院并且促进了近代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近代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公元前5世纪,雅典暴发瘟疫,且出现饥荒,造成大量死亡。时人认为这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修昔底德则认为瘟疫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而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又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大规模暴发。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强调个性自由 B.具有理性精神
C.反对直接民主 D.集文化之大成
B 根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看到了瘟疫并不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而是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的,这说明修昔底德具有理性精神。
2.1892年7月15日-8月24日,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如建立霍乱专门医院,向市民宣传霍乱预防知识,关闭市场和舞会等,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最终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 人。这反映了( )
A.帝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情程度不同
C.州政府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疫情造成巨大损失
A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防止疫病的危害,而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说明德意志帝国卫生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3.屠呦呦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中有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其成书于( )
A.春秋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C
4.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辉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
B.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孙思邈——《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唐高宗——《千金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B
5.汉代史书记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告诫人们“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蚊食者乎?见之者切不可会。”据此可知在当时( )
A.已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 B.封建迷信意识广为流传
C.传统中医药学领先世界 D.民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
A 根据题干汉代史书中对如何“去瘟病”有相关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的著作中也对不吃落地果实预防疾病有相关记载,可知当时已经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
6.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材料旨在说明( )
A.医疗防治体系得以健全 B.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C.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 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C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中西结合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说明了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交流。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程 标准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素养解读 1.梳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成就,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医疗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现代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党和政府、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在抗疫胜利中的作用,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概况
世界 中国
各层级医疗 机构的建立 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传染病防治 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大力推进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公共卫生的 监督 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思考点1] 根据教材P89页【史料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材料说明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如何发挥有效作用的,体现了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视。
3.医疗服务制度与药品供应体系
西方国家 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
中国 ①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思考点2] 根据教材P89页【学思之窗】。两首《送瘟神》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提示:表达了毛泽东心系人民的伟大情怀,表达了他对人民健康事业的高度关注,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充分肯定。
4.医疗保障体系
西方国家 ①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中国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影响 表现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①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②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平均寿命增长;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①注重公共卫生建设,科学处理垃圾等; ②乡村卫生条件有所改观; ③个人卫生习惯改善;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①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②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③注重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
[思考点3] 根据教材P91页【思考点】。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提示: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健康。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史料实证】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步履维艰的原因。
提示: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私人资本的阻挠;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体制带来了政策的不稳定性;新自由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提示: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影响: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历史解释】
现代医疗体系的特点
(1)机构完备,覆盖面广。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完善了各级医疗组织,构建基本覆盖的各级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
(2)统筹规划,措施多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各国政府既注重治疗,又规划免疫,还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
(3)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二战后各国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机构的服务职能凸显,我国各级卫生机构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同时政府规范药品的收费,保障药品供应,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
(4)全民医保,全面覆盖。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欧美国家开始形成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任务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到1964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县市减少2/3,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56年,斑疹伤寒发病率下降89%,回归热下降了91%。过去田园荒芜的疫区,出现了田增产、人增寿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35岁上升到2008年73岁。
——摘编自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中国公共卫生状况的历史演变历程及影响。
提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也同步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和寿命,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
③国家的和平稳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健康和幸福。
材料二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9日)
(2)结合材料二,谈一谈你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看法。
提示: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文明科学知识,推动健康文明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引导广大群众合理膳食,禁烟限酒,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②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需要,量身定做服务和管理措施。
③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标准化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
安全”。
【历史解释】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1.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
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4.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5.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在英国卫生服务主要通过国家预算为全体公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在德国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和管理,门诊医疗主要由家庭医生负责提供;在美国医疗服务以私有制为主,公立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27%左右。这体现了欧美国家( )
A.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地完善 B.重视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
C.卫生服务的提供具有不同特色 D.公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卫生服务方面,英国主要以国家为主、德国公私结合、美国以私立医院为主,这体现了欧美国家卫生服务提供具有不同特色。
2.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B
3.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1月28日发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8%,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为96.1%和97.6%。调查地区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趋缓,费用增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反映当代中国( )
A.医疗保险报销程序更加严格 B.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C.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 D.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C
4.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达到了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  )
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
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
A
5.新冠肺炎疫情下尖端科技大显身手,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种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尖端科技决定了疫情防控水平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D 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其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
6.据《盛京时报》报道,警察厅厅长陶菊溪认为澡堂为公共浴场,卫生清洁关系重要。但“近查城关各澡堂讲求卫生,注意清洁,固不乏人,而污秽不堪者亦所在皆是,如不严加取缔,殊非慎重公共卫生之道”。该报道反映了( )
A.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 B.公共卫生观念受关注
C.城市化进程弊端凸显 D.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B 根据材料“警察厅厅长陶菊溪认为澡堂为公共浴场,卫生清洁关系重要”“近查城关各澡堂讲求卫生,注意清洁,固不乏人,而污秽不堪者亦所在皆是,如不严加取缔,殊非慎重公共卫生之道”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作为共公共浴场的澡堂卫生受到高度重视,说明当时公共卫生观念受关注。
单元尾
【阶段特征·归纳】
古代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古人在疫病的防治上积累了大量经验,表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对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多维视角·纵横】
一、中国不同时期的疫病与防治
1.中国古代的疫病
多发原因 ①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 ②战争、自然灾害使人口流动加剧,生存及卫生条件恶化。 ③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防控措施 ①政府减免税收,赈济灾民,节用抗灾。 ②针对疫病施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③民间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
防疫影响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防疫措施的普及。 ④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中国近代的疫病
多发原因 ①近代中国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②清政府腐朽无能,对卫生环境等管理不足。 ③近代医学知识匮乏落后
防控措施 ①人们接受西方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卫生知识。 ②清政府开始采用新的卫生防疫方法,开始确立近代卫生防疫制度。 ③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卫生防疫制度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防疫影响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近代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3.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 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③医学科技的进步。 ④国际社会的支持等
意义 ①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③有利于国家安定、富强
三、全面认识现代公共卫生的内涵、核心内容及特征
1.内涵: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流行,教育个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发展社会体系以保证社区中的每个人享有维持健康的足够的生活水准,最终实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机体健康、提高生产力的目标。
2.核心内容
(1)政府应担负起对整个卫生系统的领导作用,忽视了这一点将无法实现全人群的健康改善,卫生部门只会继续按生物医学模式关注与卫生保健有关的近端问题。
(2)所有部门必须协作行动,忽视这一点只会恶化健康的不平等现象,而政府领导是协作行动、促进全人群健康的核心保障。
(3)用多学科的方法理解和研究所有的健康决定因素,用适当的方法回答适当的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理解卫生政策发展和实施过程中的政治本质,整合公共卫生科学与政府领导和全民参与。
(5)与服务的人群建立伙伴关系,使有效的卫生政策能够得到长期的社区和政治支持。
3.特征
(1)需要集体的、合作的、有组织的行动。
(2)可持续性,即需要可持久的政策。
(3)目标是全人群的健康改善,减少健康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