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21 课外议论文阅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21 课外议论文阅读(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5 11:09: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9张PPT)
专题21 课外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
01
提问方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02
解题思路
内容概述
A
论据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证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以理服人。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
1.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或主张
中心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中间、结尾等处。
例如,《为人民服务》中,论点“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就在文章的开头。
补充:如何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
“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学会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的方法,能帮助我们阅读和分析作品,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呢?
(1)抓标题。
原抓住起概括作用的文章标题,能更好地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
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主要观点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
(2)抓首句。
例如,《为人民服务》的主要观点就是这篇文章的前两句:“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作者开篇点明主题,提出鲜明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为人民服务的。
(3)抓总结句。
文章的总结句往往在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学弈》中,作者在结尾点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不同的,表达了学贵在专的观点。
2.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也就是证据。
论据分为两种:
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谚语、定律等。
3.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是作者能够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
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的命题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形式。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或统计数据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典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作者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具有权威性的言论或数据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典例】《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是引用司马迁的名言(道理论据)证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分论点。
论证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用正、反两 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等。
论证思路
(2)梳理论证思路
①划分段落层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进行全文或段落层次的划分。看设题分数,几分划分为几层。
②概括各层层意。
③有条理地论述。论述时使用一些能加强层次性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使用一些能显示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词语,如提出、阐述、证明、论述等。
解题策略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虽然有的文章会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但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最常出现的位置有:标题、开头、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结尾等。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几个部分的句子,找准文章的论点。
1.通读全文,找准文章的论点
阅读议论文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思考:作者举了哪些事例,引用了哪些名言名句。先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
2.分清论据,了解论据的作用
论据的一般作用:
位于文章开头时:引出论题和论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位于文章中间时:有力地证明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位于文章结尾时:有力地证明论点和补充论证。
(1)举例论证:
标志性用语是“例如”“譬如”等。
答题模式: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分论点或中心论点),让论证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3.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道理论证
标志性用语是“××说”“俗话说”等。
答题模式:使用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名句、公认的道理等),深刻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对比论证
标志是有明显的一正一反的事实或道理。
答题模式:使用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比喻论证
标志是有形象生动的比喻。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1】《最苦与最乐》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典例精讲1】《最苦与最乐》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典例精讲1】《最苦与最乐》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___________________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典例精讲1】《最苦与最乐》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那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论点)下列选项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是( )
A.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C.人生最苦的是负责任,最乐的是尽责任。
D.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论点)下列选项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是(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第1段首先用了一连的排比设问,提出了“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顺势提出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然后对此观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接着作者又在第3段提出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的第一件乐事”的观点,最后深化论点,总结全文。把两个论点进行归纳可得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快乐。故选C。
2.(论证思路)文章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调换。第②段论述了“人生应尽责”这一观点,而第③段承接第②段,对“人生应尽责”这一观点进一步补充论述,两者之间存在前后的逻辑关系,因此不可以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文段的第2和第3段关于人生最苦的讨论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首先,这两段在内容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过程,第2段提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观点,即责任未尽是最苦的事情,而第3段则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展开和解释。如果调换顺序,就会破坏这个论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其次,这两段的顺序也符合文章的逻辑推进。第3段先提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普遍观点,引导读者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然后,第3段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责任未尽会导致人生最苦,从而深化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此,不能调换第2和第3段的顺序。
3.(论据)下面这句话是否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放在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请具体阐明理由。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答案】可以。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做完事情后的轻松愉快之感,与第④段论述的“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论点相一致。
【解析】这句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放在文章第4段的横线处。首先,这句话的含义是描述完成责任后内心的轻松和安逸,这正是第4段所探讨的主题之一。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这句话恰好表达了完成责任后内心的释然和满足,与第4段的观点相吻合。其次,这句话以一种生动的比喻方式表达了完成责任后的心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能够形象地描绘出尽责后所获得的内心平静和喜悦,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这句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放在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
【典例精讲2】《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知识和思想贫乏。”由此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典例精讲2】《读书如熬粥》
③读书之法,责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遍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依次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典例精讲2】《读书如熬粥》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要耐住寂寞,甘守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4.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章,然后用思维导图将熬粥与读书的联系梳理出来。
【答案】选择好书 耐心细读 持之以恒
【解析】从第⑤段的“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可知,“好米”指的是“经典好书”;“文火”指的是“耐心细读”;“持续”指的是“持之以恒”。
5.“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读书非常着急,不能静下心来不慌不忙地读书,读书不认真、不细致、马虎大意都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所以读书应避免“心急火燎”“粗枝大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心急火燎”的意思: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粗枝大叶”用于比喻做事不认真细致。“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的意思是读书非常着急,是进入不了书本里的世界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意思是读书不认真,不细致,马虎大意也不会得到效果,所以读书应避免“心急火燎”“粗枝大叶”。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着急随意地读书,就不能吸收书本中真正的精华。
6.文章的②③④段的内容是否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不能。读书应遵循的三个法则与熬粥之法一一对应,这样排列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选择好书是前提,耐心细读才能领略书中风景,持之以恒才会受益无穷。
【解析】要理解清楚②③④段的内容所表达的含义与作用,再分析②③④段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第②段写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第③段写读书之法,责在耐心细读;第④段写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结合第①段的“‘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第②段的“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第③段的“读书之法,责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第④段的“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分析,第②③④段讲述了读书与熬粥的联系,读书的三个法则与熬粥之法一一对应,这样排列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选择好书是前提,耐心细读才能领略书中风景,持之以恒才会受益无穷。调换了顺序,则不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
【典例精讲3】《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节选)》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4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②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典例精讲3】《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节选)》
③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7.简要概括第①自然段从哪方面表明了“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
【答案】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为了捍卫英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4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可知第①自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4月底全票表决通过这一方面表明了“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
8.第②自然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答案】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在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这句话是说所谓的岁月静好,生活美好,是一些人在高风险岗位上默默付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有如今稳定的状态。所以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9.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请你再续写一句: 。
【答案】举例论证 列举的省略 在烈日下挥洒汗水的建筑工人。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续写句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
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列举了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英雄,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故省略号表示的是列举的省略。
续写句子时要根据已有句子的特点,进行续写。本题中,前面的句子都列出了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的英雄,续写的句子也要体现出来,使结构和内容统一。如:默默守卫边防的边防战士。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