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5 11:18: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72张PPT)
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课内文言文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学弈》《两小儿辩日》
六上《文言文二则》
A
课题解读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重点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理解: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句意: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弹得真美啊!好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理解:“善哉乎鼓琴”是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摔坏所弹之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这句话通过描写伯牙悲壮又感人的行为,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用“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
以为:认为。
足:值得。
复:再次。
句意: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5.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理解: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句意: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6.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理解:
这句话总结全文,指出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方面,做事要多问行家,以免出错。
问题探究
1.想象一下,伯牙弹奏的乐曲中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锺子期又会怎样称赞呢?
答:伯牙在弹奏时可能还会想到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2.这篇文章表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
示例:
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课文结尾处的“破琴绝弦”意味着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破琴绝弦”意味着伯牙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弹琴,他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要彻底放弃弹琴。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因为他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和精神上得不到回应的孤独寂寞,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以“破琴绝弦”的方式表达对锺子期的尊重和怀念。
4.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理由是什么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由此可见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5.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牧童知道牛在相斗的时候尾巴是缩进两条大腿中间的,而不是像画上画的那样着尾巴,牧童认为戴嵩画错了。
6.想一想,牧童为什么能一眼看出戴嵩画的牛是错误的?
牧童整天放牧,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牛、羊等动物,对牛的习性非常熟悉,所以一看到戴嵩画的牛,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
7.牧童的“笑”和处士的“笑”有什么不同
牧童“笑”是因为看到画中的斗牛违背了生活实际,表现了小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天性。
处士“笑”是对牧童观点的认可,其中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8.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事实,强调了艺术家应该细心观察,多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主题概括
《伯牙鼓琴》本文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的动人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听出琴声中蕴含的志向,锤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感悟: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存留。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荡气回肠,让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
主题及感悟
《书戴嵩画牛》本文通过讲述牧童大胆指出唐代画家戴嵩《斗牛图》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要尊重常识和经验,多向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
感悟:戴嵩画牛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应该虚心学习。
主题及感悟
六下《文言文二则》
A
课题解读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学弈》《两小儿辩日》
重点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两句话是一问一答,前一句是问,意思是: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呢?后一句自己做了回答:我可以说完全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不步专心致志地学罢了。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6.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3.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4.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5.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6.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问题探究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两个学生分别是怎样学习下棋的 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
前一个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后一个人: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不在焉、魂不守舍。
2.用恰当的成语评价弈秋的两个学生。
一人学习专心致志,另一人学习三心二意,两人在学习态度上有很大差别。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亲爱的同学,态度决定一切,不同的学习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向课文中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学习,不要像后一个人那样,听课三心二意,这样是学不好知识的。
4.从文中可知,后一个人学习的效果很差。如果你的班里也有这样的人,你会怎样劝他
两小儿很难驳倒对方的观点。
因为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以事实和生活中的常理为依据,各有各的道理,因此很难驳倒对方的观点。
5.两小儿能驳倒对方的观点吗 为什么
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不能骗你们呀!
②孩子们,你们太聪明了,能通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听后,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主要是参照物的大小差异所造成的视觉差异。日出之初在天边,参照物是范围小的天边、山、树等,这样太阳看起来就比较大,如车盖。日中时太阳在正中天,参照物是范围很大的整个天空,太阳看起来就小,如盘盂。
7.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因日出之初太阳光斜得利害,太阳高度小,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更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日初出沧沧凉凉”。而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得多,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比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所以“日中如探汤”。
8.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结论。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说的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①应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
②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③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
④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⑤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9.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示例一:我喜欢两个小孩。因为两个小孩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会大胆质疑,能提出一定的猜想,说话有理有据。
示例二:我喜欢孔子。因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主题概括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写两个人同在弈秋的教导下学下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导致结果不一样这件事告诉大家做事情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感悟:通过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我们明白了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因此我们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脚踏实地,要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主题及感悟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正午离人近,就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赞扬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告诉了我们学无止境,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感悟:通过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我们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无法判断的事情。所以我们更要不断学习,同时敢于质疑、思考,这样求知的步伐才能越迈越稳健。
主题及感悟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1】《伯牙鼓琴》
①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蚀子期曰:“善战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镗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健子期死,伯牙政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之: (2)少选:
【答案】指伯牙的琴声 一会儿,不久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意思是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故“之”指代伯牙的琴声。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故“少选”指一会儿,不久。
2.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停顿。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根据意思,“以为”与“世”中间停顿;“世”与“无足”中间停顿;“无足”与“复为鼓琴者”中间停顿。故选B。
3.文中划线部分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答案】登上泰山,所有景物一览无余,真是“一览众山小”啊!山两侧都是悬崖峭壁,群山葱葱郁郁,高耸入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善战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写出泰山巍峨的感受即可,如:泰山的山顶云雾缭绕,直通天际,巍巍泰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像一个巨人守护着一方天地,这景象真令人惊叹。
4.下列诗句中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无关的一项是( )
A.高山流水芩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D.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锤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故《伯牙鼓琴》寓意是: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A.高山流水芩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意思是:高山流水琴音流淌,趁着明月就着清风与知己饮酒;
B.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该句出自王勃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抱负;
C.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意思是问人间什么是忧愁寂寞,好象自从俞伯牙断了琴弦,再也没有了琴声;
D.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意思是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故选B。
4.下列诗句中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无关的一项是( )
【典例精讲2】《书戴嵩画牛》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好书画( ) (2)一日曝书画( )
(3)处士笑而然之( ) (4)古语有云( )
【答案】喜欢 晒 认为他说得对 说
【解析】(1)“好书画”的意思是:喜爱书画。好:喜爱、喜欢。
(2)“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曝:晒。
(3)“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觉得牧童说得有道理。然:认为……是对的。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4)“古语有云 ”的意思是古人有句话说。云:说。
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一日(杜处士)曝书画。
【答案】B
【解析】A.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知,杜处士所收藏的宝物不计其数。补充正确。B.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可知,杜处士特别喜欢这幅画。补充错误。C.从“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可知,牧童看到这幅戴嵩的《牛》不符合实际,所以大笑。补充正确。D.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一日曝书画”可知,杜处士在某一天摊开了书画晾晒在太阳下。补充正确。故选B。
7.在解释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所宝以百数”的意思是“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种”。(  )
(2)“今乃掉尾而斗”的意思是“今天调换了尾巴打斗”。(  )
(3)“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处士笑了起来,觉得他说得对”。(  )
【答案】(1)√(3)√
【解析】(1)“宝”指珍藏的画。“数”指清点数目,计算。故“所宝以百数”的意思是“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种”。正确。(2)“掉”指摆动,摇。故“今乃掉尾而斗”的意思是“现在却摇着尾巴而斗。”错误。(3)“然”指认为……是对的。“然之”是认为他说得对。故“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处士笑了起来,觉得他说得对”。正确。
8.文中牧童和处士“笑”的方式不一样,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想一想:这“笑”体现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牧童:拊掌大笑 性格:活泼、率真
处士:笑而然之 性格:虚心、乐于接受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②段,读句子“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可知,牧童的笑是“拊掌大笑”,即拍着手大笑。从中可体现出牧童天真活泼、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第②段,读句子“处士笑而然之。”可知,处士的笑是“笑而然之”,即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从中可体现出处士谦虚谨慎,虚心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9.这篇短文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第②段“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可知,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这个故事蕴含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道理,即文中的“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典例精讲3】《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0.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B.天鹅、大雁一类的鸟;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D.的。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 )
【答案】D A B C
【解析】(1)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助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故选D。(2)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指的是弈秋的教导。故选A。(3)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大雁)射下来。之:代词,它,指大雁。故选B。(4)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之:指的是前一个人。故选C。
11.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C
【解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是判断句式。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士兵作战,靠的是勇气。是判断句式。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是判断句式。
C.“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是倒装句,状语提前。
D.“莲,花之君子者也”意思是莲花是花中的君子。是判断句式。 故选C。
12.(新角度)根据故事内容,填写思维导图,并完成练习。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选填:设问句 反问句)。这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 的差别,而是因为 。
12.(新角度)根据故事内容,填写思维导图,并完成练习。
【答案】专心致志 学会下棋,棋艺日精 三心二意 没有学会下棋 设问句 智力 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通过文章可知,学弈者共有两人且学习态度完全不同。结合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可知,一人学习态度:专心致志,学习专心、用功,那么学习结果是学会下棋,棋艺精湛。结合句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另一人学习态度: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学习过程中不用心听课,那么学习结果自然是没有学会下棋。文中划线句“为是其智弗若与?”从“?”可以看出本句是反问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这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态度。
13.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D.学习要找一个负责的老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有两个层次。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却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大雁飞来,想要拿起弓和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的。此文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故选B。
【典例精讲4】《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节选)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③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典例精讲4】《两小儿辩日》
[资料袋一]
早晨,太阳初升,人们以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因此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人们以广阔浩瀚的天空作为参照,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资料袋二]
中午时,太阳光直射在地面上;早晨时,太阳光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热。
(1)读《两小儿辩日》(节选),两小儿辩论的问题是:
【答案】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和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个小朋友争辩的是: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
(2)下面句子情感与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一儿(肯定、反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一儿(肯定、反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疑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与朗读句子。可以根据翻译或者一些关键字词进行划分停顿,平时要多做题。文言文停顿的规律有主谓宾之间要停顿,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等。
“日初出”后接结果可停顿,“及日中”后接结果也停顿,“此不为”引出结论可停顿,该句停顿节奏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是一个小儿证实自己观点的话,因此应该使用肯定、反问的语气读。故选A。
(3)采用具体事例会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根据选文梳理两小儿辩论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结合资料袋,我发现: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小儿乙是依据 说明观点的。(填序号)
A.视觉效果 B.温度感知
(3)采用具体事例会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根据选文梳理两小儿辩论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答案】A 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可知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小儿甲观察到的现象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原理是:远者小而近者大。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小儿乙观察到的现象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原理是:近者热而远者凉,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结合资料袋内容可知小儿甲是以视觉效果为依据说明观点的,故选A;小儿乙是依据温度感知说明观点的,故选B。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B.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不知为不知
C.要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D.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和质疑;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盖全。故选ABC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