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
素养目标 1.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3.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法指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段意归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题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综合归纳法。如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背景简介
朱光潜于1918年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入读香港大学教育系。1918—1922年,他学习了英文、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为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期间,朱光潜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改用白话文,并用白话文发表了不少文章。《无言之美》是他用白话文写作的美学处女作,发表于1924年。
3.完成自学结构图
基础夯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yì yùn(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fù lì(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3)现在我们gū qiě(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4)而“如斯夫”三字更lǒng tǒng(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5)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é méi(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6)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jì liáo(寂寥)。
(7)中国有一句yàn yǔ(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8)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zhū liǎng xī chèn(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9)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心旷神怡)。
(10)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qīng miáo dàn xiě(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如生)。
(1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同胞们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受尽蹂躏,凄惨之状,令人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
(12)作品《平安批》中涉及到了侨批、建筑、饮食、书法、书信、对联、宗教等多种文化,作者都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拈来),妥帖允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现梦想与幸福的劳动价值、追求创新与卓越的劳动形态,最终都要附丽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
B.粤语歌曲《最是女儿香》,展现莞香文化的丰厚意蕴,尽展粤韵风采,让更多的“新湾区人”体验岭南文化的魅力。
C.散文集《格桑花姿姿势势》汇集了刘琼多年写作生涯的思想精髓,其文章信手拈来,讲的多是身边事、日常生活,可谓情智兼胜。
D.人工智能已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机器人与人对话时栩栩如生。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此处指机器人,用错对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①有利于各族群众不断加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②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心相印、情相融,使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出来。
病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正确句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材料中①②③三个句子语序不当,请你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解析】分析这三句话中的三个“有利于”可以发现,②句中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民族团结形态上的表述。①句中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③句中的“形成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条件关系,只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形成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排序为:②①③。
新题链接
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请根据你所理解的色彩观完成下面各题。
1.中国人对色彩的崇拜使得他们十分看重每款校服的颜色,并希望借助颜色传达某种意愿。请用适当的词语补充下面校服颜色可能表达的积极寓意。
红色——活跃、热情/勇敢、健康
白色——冷静、纯真/神圣、朴素
蓝色——智慧、安宁/神秘、纯净
2.阅读《简 爱》这部作品时,经常看到关于色彩——火的描写。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后,选出两个火的意象,并把序号分别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温暖之火 ②希望之火 ③爱情之火 ④愤怒之火
(1)(罗切斯特)满脸都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圆圆的鹰眼闪闪发光,脸上充溢着温柔与激情……火焰在眼睛里闪烁,眼睛像露水一样闪光……③
【解析】这段话是对罗切斯特的一段描写,描写的是罗切斯特看向简 爱的神情,而这火焰则代表着罗切斯特对简 爱深深的爱意。这是爱情之火。
(2)远在沼泽和山脊之中,一个模糊的点,一道光跃入我眼帘。“那是鬼火”,是我(简 爱)第一个想法,我估计它会立即消失。然而,那光继续亮着,显得很稳定,既不后退,也不前进。②
【解析】这一段是描写简 爱在凄风冷雨的荒原上,看到远处的房子时的想法,它描写了简 爱的努力,在有光的那幢房子里,她找到了亲情,继承了遗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那光继续亮着,显得很稳定,既不后退,也不前进”,而那火焰乃代表着简 爱坚持下去的希望,是希望之火。
课文精读
1.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1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用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中的名句为例,证明音乐上的“无声”“听不见的声调”带给人更“幽美”的感受,这就是“无言之美”。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解析】原文为“言不尽意”,意思是没能将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说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如: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时运》中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等。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③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奥孔父子三人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3.结合课文论述内容,说说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做到“无言之美”。
追求含蓄,避免直露,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情感意旨,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拓展阅读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解析】“近处是没有艺术的”表述过于绝对,“距离越远越好”表述错误,应该是恰当为好。
2.第①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写出两个实例即可〕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甲乙均可,能结合“距离产生美”做正确解读即可〕
素养提升
学完本文后,某校九年级(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实践活动,各小组以“对联之美”“书法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对联之美】对联中常常出现“谐音”。现有下联“草间蚱蜢,还同不系之舟”,结合“小贴士”中的说明,你觉得作为上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小贴士
“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
A.筵上枇杷,本是无声之乐 B.庭中杨梅,未必可酸之欲
C.盘中春笋,原是无花之君 D.荷端莲子,当为无火之实
【解析】“蚱蜢”运用谐音,小舟谓之舴艋,“蚱蜢”和“不系之舟”呼应。“枇杷”谐音“琵琶”,琵琶是一种乐器,“枇杷”同“无声之乐”呼应。
2.【书法之美】请用打比方的方法,说出下图三种书法字体各自的美感。
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欢快舞蹈。
3.【雕塑之美】下面这座雕塑名为《铸剑为犁》,请你描述其造型,揭示其寓意,欣赏雕塑的“无言之美”。
提示: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苏联雕塑家叶甫盖尼 维克多罗维奇 符切季奇创作了这座青铜雕塑,1959年,苏联政府将其赠送给联合国留作永久的纪念。
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抡着锤子,对着另一只手上拿着的想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消灭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①言是否能够尽意 ②言是否必要尽意 ③言不必尽意 ④无声胜有声 ⑤含蓄不露 ⑥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