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21: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
素养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言文的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法指引 推断文言文词义的常用方法 1.字音分析法,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2.语境分析法,在固定的语境中词义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 3.根据句子的结构,回忆学过的类似句子,再结合语境举一反三,得出答案。 4.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所给语境进行检验,代入后句意准确无滞碍者即为正确项。
课前预习
1.作品简介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2.背景简介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次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是为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今山东临淄),鲁军大败,齐桓公逼迫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3.完成自学结构图
基础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十年春,齐师( 军队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指安身 ),弗敢专( 独自享有 )也,必以分人。”对(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曰:“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 虚夸,夸大 )也,必以信②。”对曰:“小信未孚( 使信服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明察 ),必以情(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对曰:“忠之属( 类 )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①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 驱车追赶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 已经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鼓起 )气,再而衰,三而竭( 穷尽 )③。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推测,估计 )也,惧有伏( 埋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故逐之④。”
③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④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2)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3)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4)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5)小大之狱 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7)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4.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5.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同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体现“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课文精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故患有所不辟也 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A.缘故,原因/所以;B.类/同“嘱”,嘱托;C.虚夸,夸大/益处;D.浅陋,在这里均是“目光短浅”的意思。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以乡人怨天尤人的冷漠来反衬曹刿为国解忧的担当。
B.文章采用了备战—迎战—胜战—评战,以及请见—论战—参战—释疑这两条行文线索。
C.文章既把曹刿和乡人进行对比,又把曹刿和鲁庄公进行对比,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D.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既要养精蓄锐,攻其不备,又要伺机而动,谨慎判断。
【解析】A.乡人并没有怨天尤人;B.应该是迎战—备战—胜战—评战;D.曹刿的战术中并没有攻其不备。
3.鲁庄公被认为“鄙”,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鲁庄公不“鄙”。鲁庄公迷信鬼神,作战时盲目冲动,战胜后不得其解,都体现了他的“鄙”;但是他能够知人善任,信任、重用曹刿,并且从善如流,听从曹刿的建议,战后能够虚心请教,这些都不“鄙”。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曹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从曹刿认识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见他洞察世情;从他主动为鲁庄公献计献策可见他有担当、爱国;从他与鲁庄公的对话中可见他深谋远虑;从他主动参战可见他勇敢无畏;从齐人三鼓后而进军可见他沉着冷静,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见他行事谨慎。
5.鲁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进行概括。
①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做好政治准备;②鲁庄公能够从善如流,听取并执行曹刿的建议;③曹刿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拓展阅读
【甲】《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小信未孚(使信服)
(3)望其旗靡(倒下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乙】子鱼论战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⑩,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左传》)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泓:泓水,河流名。③济:渡过。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⑤陈:同“阵”,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再次。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国国君是商朝后代。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伤股(大腿) (2)门官歼焉(被杀死)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5.你认为造成甲、乙文中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最高决策者对正确的建议能否接受并付诸实际行动。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抓住有利战机作战,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宋襄公没有听取司马子鱼的建议,错失战机,导致泓水之战的失败。
【参考译文】【乙】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而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也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的用兵之道,不凭借险要的地势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素养提升
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你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①肉食者鄙 ②何以战 ③政治远见 ④齐人三鼓 ⑤军事才能 ⑥战后总结 ⑦彼竭我盈⑧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