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数与代数
第3课时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p85—86页“练习与实践”10—14题。
知识要点
1.倍数和因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3.探索数的排列规律,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辨证统一;
4.估计数的大小;
5.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和整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进一步明确奇数和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的认识。
3.培养同学们探索数的排列规律的能力,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4.在估计和验证的过程中锻炼估计数的大小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5.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方法价值。
新旧教材差异
1.旧教材“数的整除”知识以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在第10册教科书里,而新教材分别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改为“倍数和因数”、“公倍数和公因数”。
2.旧教材中“整除”、“互质数”的概念新教材已删除。“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换说成新教材中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质数”在新教材中侧重说成“素数”。最简分数的意义则变成“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3.旧教材中“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变成新教材中“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难度也比旧教材降低了很多,即只要求学生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作一介绍,但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
4.扇形统计图在较早的版本中就有这一教学内容,后来删除了,新教材又增设了这一内容,不过要求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学建议
1.本节课侧重练习数的性质、规律、大小估计,以及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注意结合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适当整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并注意适当比较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复习第11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指名学生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并适当总结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
3.第12题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填空和思考,认识到:第(1)题中的小数,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大,而且越来越接1;第(2)题中的分数,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小,而且越来越接近0。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数的排列规律的能力,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4.复习第13题时,学生估计是有一定的难度,也比较容易产生分歧。教学时不必急于提示答案,可以让学生先把自己的估计结果在图中标出来,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5.复习第14题时,先让学生说说小华家的几项支出中最多的是什么?排在第二位的是哪项支出?如果用分数表示,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在图中标一标。
知识链接
1.倍数和因数 (教科书四下p70—81)
2.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科书五下p22—30)
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科书五下p60)
4.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六上p98—104)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3的五个倍数:
(2)写出12的所有因数:
结合练习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一对一对地找)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
2.奇数和偶数
指出下面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35、72、69、101、0、1、73、1003、2008
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3.素数和合数
指出下面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
4.公因数和公倍数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因数,并指出其中的最大公因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三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5.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的第(1)小题。
学生口答,说明算理。
提问:你能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小结: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写成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2.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第(2)小题。
指名口答,并说出互化的方法。
三、复习数的排列规律
1.学生填写“练习与实践”第12题,填完后指名说思考过程。
2.向学生适时渗透极限的思想。
四、复习数的大小估计及百分数意义的实际运用
1.数的大小估计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3题。
2.百分数意义的实际运用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的第(1)小题。
五、全课小结(略)
六、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在35÷5=7中,(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2.在2、3、5、6、8、10、12、15、24、30、60这些数中,( )是60的因数,( )是3的倍数。
3.用3、0、6排列成的三位数中,有因数2的数有( ),有因数5的数有( ),既有因数3,又有因数5的有( )。
4.在4、11、27、31、101、48、97中素数有( ),合数有( )。
5.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6.===。
小 数 0.75
分 数
百分数 125%
7.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 、( )、( )……
(2) 、、、、、( )、( )……
(3) 、、、、( )、( )、( )……
(4)△○□○△○□○△○□○……
像上面这样排列下去,第20个图形是( )。
(二)明辨是非。
1.18是倍数,6是因数。……………………………………… ( )
2.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3.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 )
4.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5.一个自然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 )
6.30分=0.5时。………………………………………………… ( )
(三)挑战自我
把46块水果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剩3块。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