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想象促梳理 情景朗读感变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下《雷雨》分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围绕这样的主题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意在通过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太空生活趣事多》。选编这四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
文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基础上的发展提高。从找出“明显信息”到“提取主要信息”,从“根据信息做出简单推断”到“根据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的信息量增大,并且要对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分析,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本单元学习“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也为中高年级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培养整体感知,初步概括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雷雨》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地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课文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又活泼好动。于是我利用听声猜音,活跃课堂气氛,在游戏中调动孩子学习枯燥生字的积极性。在体会用词准确性上,我采用对比教学让孩子感受本课用词的准确,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知识变活,迁移到我们的生活中,学会应用。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采用图文结合,看图、听声音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特点。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 “哗、蝉、户、扑、垂、压”六个字,通过情境理解“压”和“垂”的意思,学写“垂、压”两个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景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压、蝉”等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准备】有关雷雨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这节课老师将这篇课文的词语宝宝请了回来,你还认得他们吗 课件出示词语,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复习课文内容: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请同学说一说三幅图的正确顺序。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学生汇报并板书)那他是怎样描绘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既巩固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衔接了本节课将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雷雨前”的景象,感受景色变化。
1、抓关键词,品析句子。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用笔圈一圈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学生自由读文后点名汇报,并相机板书:乌云 大风 闪电 雷声
(3)雷雨之前的云是怎样的?(课件出示“乌云”的图片)提问:这样的云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课件出示句子,比较一下句子的不同:
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②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飘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做动作或看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压”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放回语境,联系生活,从而体会词语的妙用,最后回归文本,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循序渐进,丰富认知。】
2、指导朗读,积累词语。
(1)是啊,你看!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像要掉下来一样。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点名读。
(2)朗读评价: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许多厚厚的乌云一起压下来了!这时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又是为什么呢?点名说。
(3)教师小结:是的,雷雨之前天气会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连蝉都懒得叫一声。来!一起将这种闷热烦躁的感觉读出来。学生齐读。
(4)雷雨前一切一直都是这么静止的吗?哪一句话告诉你景象有了变化?(动作演示乱摆)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补白: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5)就在这时,这么大的风把谁吓得可不轻 它怎么样了?谁知道蜘蛛是怎样逃跑的吗?把“垂下来”换成“落下来”好不好?(“垂下来”指蜘蛛吐出一根丝,沿着丝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
(6)巩固练习:课件出示连一连。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交流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词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理解“垂”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借助图片和动作演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来理解,并和“落”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同时,引导学生感悟雷雨前蜘蛛的惊慌,为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3、指导书写“垂”字:在这里,请同学们要注意了,“垂”字是我们这一课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字宝宝,我们一定要把它写好了。
(1)我们先来一起看看“垂”字的笔顺,先写上面的“千”,再写“横,竖,竖”,最后写两横。
(2)老师来写一写这个“垂”字,请同学们认真看好了,举起小手来一起来书空。
(3)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来写一写这个“垂”字,先观察好了再写,尽量不依赖橡皮,争取一次写成功。
(4)展示评价: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一张写得好(掌声鼓励该同学);哪一张写得不够规范(指出并帮其改进)。
(5)请同学们课后好好练习书写这个“垂”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笔画,一定能将这个“垂”字写得很漂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语文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将教师范写与学生的自我练习相结合,再加上适时点评,让学生不断地感受汉字的结构美,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汉字,进而正确、优美地书写汉字。】
4、拓展练习,想象填空。
(1)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回到课文的学习。蜘蛛逃走后,闪电、雷声发生了什么变化?点名读第3自然段。
(2)除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还有什么东西会越来越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越来越
三、精读“雷雨中”的景象,感受景色变化。
1、品读拟声词,体会雷雨特点。
(1)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3)积累拟声词:沙沙沙、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刷刷刷、噼里啪啦。
2、品读“看不清”和“渐渐地”,体会雷雨特点。
(1)除了声音上我们听出雨下得很大,还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板书:越下越大)除了树、房子看不清,想一想,还有什么也看不清了呢?
(2)雨会一直这样下下去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谁能把“渐渐地”换成另外一个词?板书:渐渐小了
3、指导朗读,总结雷雨特点。
(1)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受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全班齐读,读出雨渐渐变小的感觉。
(3)小结:短短几句,不但写了听到的声音,还写了看到的景物,写出了雷雨的特点,写出了雷雨中景色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听到的和看到的,指导学生体会雷雨的特点:下得大,下得急。通过品读文字,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四、略读“雷雨后”的景象,感受景色变化。
1、对比阅读,圈画词语。
(1)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默读7、8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雷雨后的哪些景物呢?用笔圈一圈。
(2)对比一下雷雨前和雷雨后所写的景物,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女生读雷雨前的句子,男生读雷雨后的句子,感受雷雨前后事物状态的变化。
2、交流变化,想象画面。
感受的变化——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小动物的变化——蝉叫了;蜘蛛又坐回了网上;青蛙也叫起来了。
板书:太阳 彩虹 蝉 青蛙叫 池塘水满
3、总结变化,配乐朗读。
(1)是呀!雨后空气清新起来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回了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又叫了起来,雨后的景色多美啊!
(2)配乐朗读:请同学们美美地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将脑海中的画面转换为文字,进而内化语言,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是语文课上的主要训练点,也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朗读体会景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总结提升,背诵课文。
(1)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2)引导背诵:(课件出示提示词)请同学们借助提示词,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练习说话。
(1)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2)课件出示: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和风细雨、阴雨绵绵。
(3)引导学生说出雨的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情境,运用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拓展内容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调动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
板书设计:
18、雷雨
贴图 贴图 贴图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乌云 大风 越来越大 太阳 彩虹
闪电 雷声 渐渐小了 蝉 青蛙叫
池塘水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教学反思〗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自然风光图。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教学中,我能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文结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本节课我能充分利用课件和文章插图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图片,然后再走进文本,通过朗读深刻体会句子所描绘的意境。例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中黑沉沉一词,学生不易理解,我及时出示乌云密布课件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图才明白黑沉沉是因为云很重、很厚,也就是这句话描述的是马上要下雨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多种朗读、感悟。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引导想象,加深体验
结合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节课,在学习雷雨前时,我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这样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环境下,除了蜘蛛、蝉之外,其他的小动物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怎么办?学生立刻沸腾起来,思如泉涌,有的说:“蜻蜓呆呆的站在那里,不敢飞了,有的说:“蚂蚁飞快地逃进洞里……”在想象画面,交流感受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同时为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
三、紧扣字词,训练说话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词读句。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在课堂中,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垂和落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知道“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然后就“垂、掉、落”这三个字进行了词语的训练:
金黄的稻谷( )下头。
苹果从树上( )下来。
叶子从树上( )下来。
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又如:教学“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一句时,我抓住“越……越……”进行训练,课件以“我会说”的形式填空训练:(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乌云( );风( )。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多样形式,指导背诵
背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雷雨》一文语句生动、简短,朗朗上口,是背诵积累的佳作。课堂上,我通过展示图片、填空、儿歌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学生在学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基本上就能够背诵课文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执教多少年,上每堂课之前,我们都要将自己当成一个新手,踏踏实实备课、钻研教材。作为一个教师,更需要每天坚持认认真真读书,丰富自己的教学,也丰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