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3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1题。
知识要点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收集数据时需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数据可采用画“√”或画“正”字等方法,以提高效率;
整理数据的方法:一是分类整理,二是分段整理。
2.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便于对数量的多少直接进行比较
折线统计图 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反映数量发展变化的趋势
扇形统计图 以一个圆的面积表示事物的总体,以相应的扇形面积表示各有关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 便于呈现总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
复习统计的知识围绕书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讨论。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各种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统计图,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说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练习与实践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并说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用统计图表示出统计表中的数据,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统计图的必要性。
知识链接
1.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三上、三下、四上)
2.平均数(教科书三下)
3.折线统计图(教科书四下)
4.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五上)
5.复式折线统计图(教科书五下)
6.扇形统计图(教科书六下)
教学过程
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3)出示填空题。
(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2.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1)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2)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3)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4)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习题精编
1.填空。
①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
②要制出能反映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以及关系的统计表,应制成( )统计表。
③为了给病人描绘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统计图。
2.下面记录了某年某地区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气温情况:
七月:22 C、24 C、25 C、28 C、26 C、23 C、28 C、29 C、31 C、33 C
八月:33 C、32 C、31 C、28 C、26 C、24 C、24 C、23 C、22 C、21 C
整理数据,填写下表:
22—24 25-27 28-30 31-33
七 月
八 月
3.根据统计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公司2006年计算机销售数量统计图
2007年1月
A.第( )季度销售量最高,是( )台;
B.全年平均每季度的销售( )台;
C.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的销售量提高了( )%。
4.下图是造纸厂2003四个季度的产值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填空:
(1)第( ) 季度产值最高。
(2)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 )万元。
(3)第四季度的比第三季度下降了( )%。
(4)你从这个图中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
月 份
数
天
温
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