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能力提升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能力提升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21:58:09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一单元 (能力提升练)
(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一、基础知识应用(共 27 分)
(本题 9 分)(2022 上 ·广东东莞 · 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事物总是有两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每个人只要努力 都能得到回报。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 时,这大约是人生最低潮最无奈的时期吧。但就是在 这种状态下, 仍然会有追随者, 仍然可以反败为王。 宋仁宗不喜欢北宋的柳永, 几次考试不 第,也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 民 ”。 在歌馆鼓楼、勾栏瓦肆的王国里他成了国 王——词王。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 就是这样一个“钦犯 ”,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 泪洒
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 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
1 .(3 分)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隅: ②酬: ③钦:
2 .(3 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 怀才不遇 所以 以致于
B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命运多舛 但是 以致于
C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 命运多舛 所以 以至于
D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怀才不遇 但是 以至于
3 .(3 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
好去当“ 民”。
B .北宋的柳永,不被宋仁宗喜欢,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只好
去当“ 民”。
C .北宋时,宋仁宗不喜欢柳永,他几次考试不第,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
“ 民”。
D .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也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
“ 民”。
(本题 11 分)(2021 下 · 山东泰安 · 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在看不到水的夜晚,我听到 了水声。 汩汩而动, 像健壮有力的脉搏起跳; 涌涌而行, 像田垄上的猎猎大风。 我以为窗外 有井有泉有河有湖, 但推开窗, 冷凝澄明夜色中, 还是归于冷凝澄明。我忘记了这里一眼望 不到尽头的缓平坡地,是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盐渍化厉害。水声若隐若现,浮在耳际, 我抓住聪敏的听力去捕获, 搭载风的翅翼追逐, 八方四面, 杳无迹痕。水在黑暗中躲藏, 却
与喧哗的水声沉浮起舞,又在某处现身,拍击有边缘的物体,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梦语。 ,
而是流在一种叫“黑 ”的色彩里。
当地朋友次日向我揭晓了夜晚的秘密, 东阿的水大有来头, 在地下潜行数千里而至, 煅 炼了阿胶的魂。在这“千年阿胶福寿乡 ”,阿胶的名声早已遮蔽了水, 三千多年前就有了她 的身影。《神农本草经》记录了她,南朝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孙思邈的《千金翼 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谈论过她。 。没有水,就没有她。所有的历史都起源于水, 她的历史也不例外。水滴成溪流,合成大河,汇聚江湖,投奔海洋,人类的文明诞生于水。
水记录,也保存了人类希望了解的一切秘密。
4 .(3 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年阿胶福寿乡”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伦 · 凯勒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B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5 .(3 分)下列各项中,与原文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一致的是( )
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C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D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6.(5 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本题 7 分)(2021·新疆乌鲁木齐 · 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 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 《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 的作品为主, 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 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 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 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 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 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 篇幅也随之
延长, 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 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
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 。“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 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 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 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
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 总之, “骚体” 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 歌体” ,⑤都大量使用了 “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
飘逸的风采。
7 .(3 分)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8 .(4 分)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9 分)
(本题 9 分)(2023 上 ·湖南长沙 · 高一湖南师大附中校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
佳人①
杜 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② 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①758 年, 安史之乱第四年, 杜甫官降华州司功参军。 759 年, 他毅然弃官, 拖家带
口。客居秦州,自给度日。本诗就写于这年秋季。 ②合昏:合欢花,叶子朝开夜合。
9 .(3 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夹叙夹议,叙述佳人遭遇的社会、家族、个人的灾难,慨叹世情冷酷。 B .诗歌采用一、三人称双重叙述,使笔调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C .杜甫的不平际遇、品性与佳人有相通之处。本诗作意在于“适切放臣之感”。
D .同为弃妇,诗中佳人与《诗经 ·氓》中女主人公对夫婿背叛的态度同中有异。
10 .(6 分)请结合相关诗句鉴赏幽居空谷的佳人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
11 . (本题 6 分)(2023 下 ·河南 · 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表明他对世俗中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
的行为的不满和严厉指斥。 ”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
来的句子是“ , ”。
(3)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写出祠堂春色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 ”
, 。
四、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本题 9 分)(2021 上 ·河南焦作 · 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 没有文字, 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文字的记
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 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 贵族们 出于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 这些诗在公元前 6 世纪左右, 被 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不包括 6 篇笙诗),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
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 15 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160 首,又称十五“ 国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 105 篇。又因产生的时 代和乐调的不同, 分为“ 大雅”和“ 小雅” ,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 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 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共 40 篇。 《诗经》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 “雅”“颂” 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 的性质。《诗经》的精华 在于十五“ 国风”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歌唱爱情, 赞美劳动, 揭露现实, 是“ 国风” 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 。“赋”是 铺陈叙述, “ 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 章法复沓, 回环往 复; 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 修辞巧妙, 韵律和谐。但是, 《诗经》对后世最大的 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 美刺”“ 比兴” 以及“ 温柔敦厚” 的诗教观, 一
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是中国诗歌 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 主要有《离骚》《天 问》《九歌》等。其中,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九歌》是屈原
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 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 或写神灵间的
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 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
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 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 但因形式上的僵化, 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 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 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
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2 .(3 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王朝派采诗官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也作诗、献诗,都是为了制礼作乐。 B .“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二者产生的时代和乐调不同。
C .“诗言志”“美刺”“ 比兴”和“温柔敦厚” 的诗教观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D . 《楚辞》的奠基人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离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13 .(3 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从形成、内容和艺术等方面,说明《诗经》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
源头。
B .第三段以屈原的作品为例,说明《楚辞》的特点以及《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重要源
头。
C .文章在论述我国诗歌的源头时也分析了《诗经》《楚辞》在手法、语言上的不同。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14 .(3 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
史。
B . 《诗经》《楚辞》都与民歌有关,《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楚辞》则以
楚国民歌为基础。
C . 《诗经 · 国风》是现实主义诗风, 《离骚》是浪漫主义诗风, 二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
诗歌美学风格。
D .汉代诗歌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可见《诗经》《楚辞》对汉
代诗歌影响甚小。
(本题 19 分) (2023 下 · 安徽 · 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 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 类: 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 如宋玉《九辩》。第二
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 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 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 屈 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 从首章《惜诵》 “惜 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到末章《悲回风》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忧患 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 这种忧患 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的痛苦, “美人迟暮 ”的惆怅, 但是更重要的则 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 “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孰两东门之可芜 ”,“宁溘
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 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 它当时还是一个“地 方五千里, 带甲百万 ”的强国。在屈原生前, 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 但并未 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 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 的实际形势, 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而这种预感
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 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 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 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 ”的流放地行吟泽畔, 仍然以 “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 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 “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甚至当 他要想以身殉国时, 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 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 “既莫足与
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 但是, 他怀着对国家、人 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 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 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 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 的, 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 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
反复悲叹: “ 国无人莫我知兮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 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 才能产生足以
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 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 《乱》曰 ”是全诗的尾声与
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 ”至“ 岂余心之可惩 ”为前半部分,是写“骚 ”,写 “忧 ”,写诗
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 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 ”“皇舆败绩 ”“众女谣诼 ”“芳泽杂糅 ”的政
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 ”“美人迟暮 ”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 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 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
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 ”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
思 ”。那么, 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 离 ”开这无边的“忧 ”愁?于是, 便进入了后半部
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 ”至“蜷局顾而不行 ”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 ”之“忧 ”
而写“ 离 ”,写为“ 离 ”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 ”的不懈奋斗, 写为实现“美政 ”理
想而“求帝 ”“求女 ”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 ”之时, 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 深邃的思绪, 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 ”的劝说, 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 而满怀 虔诚的期冀, 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 ”“求女 ”的不遇, 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 ” 理想的无望, 同时也宣告了“ 离骚 ”的失败。欲“ 离骚 ”而“骚 ”难“ 离 ”,忧患犹在, 痛
苦依然。
接下去, 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 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 而诗人准备离 去之时, 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 自己根本无法离
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 本为“ 离骚 ”而设, 却历尽千回百折, 数经心力交瘁, 仍然是“骚 ” 而未“离 ”,“忧 ”而未“解 ”。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 但此时的主人公, “骚 ”
仍未“ 离 ”。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 《乱》曰 ”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是终极意义上的“ 离
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 《乱》曰 ”五句呼应诗题, 点明了全诗“ 离骚 ”的基本线索: “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 知兮 ”是“骚 ”,“又何怀乎故都 ”是“ 离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是“骚 ”,“吾将从
彭咸之所居 ”是“ 离 ”。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 “死 ”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
《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 “吾将从彭咸
之所居 ”是终极意义上的“ 离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5 .(3 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
更为深广。
B .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
命运的担忧。
C .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 ,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
人生忧愁。
D .在“ 《乱》曰 ”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
彭咸,投水而死。
16 .(3 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
却并不一致。
B .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
的精神力量。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
后半部分的主旨。
D .材料二将“离骚” 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
的论述。
17 .(3 分)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 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 .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虽被放逐, 又徘徊而不去楚, 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 死
犹冀其感。 ”
C .朱熹《楚辞集注》 “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
也。 ”
D.毛泽东评: “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 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无私无畏,
勇敢高尚。 ”
18 .(5 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 3 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
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 3 段内容,简要说明。
19.(5 分)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 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
现实忧患” ,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文(共 50 分)
20 . (本题 50 分)(2020 上 ·广东湛江 · 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经》有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材料二: 屈原的初心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 ”;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乐 ”;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
变 ”。
材料三: 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的宗旨, 奋战在新 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 在人生路上, 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 那支持你我
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 以青年学生身份, 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提出希望与建议, 并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要求: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一单元 (能力提升练)
(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一、基础知识应用(共 27 分)
(本题 9 分)(2022 上 ·广东东莞 · 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事物总是有两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每个人只要努力 都能得到回报。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 时,这大约是人生最低潮最无奈的时期吧。但就是在 这种状态下, 仍然会有追随者, 仍然可以反败为王。 宋仁宗不喜欢北宋的柳永, 几次考试不 第,也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 民 ”。 在歌馆鼓楼、勾栏瓦肆的王国里他成了国 王——词王。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 就是这样一个“钦犯 ”,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 泪洒
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 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
1 .(3 分)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隅: ②酬: ③钦:
2 .(3 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 怀才不遇 所以 以致于
B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命运多舛 但是 以致于
C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 命运多舛 所以 以至于
D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怀才不遇 但是 以至于
3 .(3 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
好去当“ 民”。
B .北宋的柳永,不被宋仁宗喜欢,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只好
去当“ 民”。
C .北宋时,宋仁宗不喜欢柳永,他几次考试不第,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
“ 民”。
D .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也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
“ 民”。
【答案】 1 . ①yú; ②chóu;③qīn 。 2 .D 3 .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①隅,读音“yú”,意思是“角落”;
②酬,读音“chóu”,意思是“劝酒”“用财物报答”“实现愿望”等;
③钦,读音“qīn”,意思是“敬重”。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俗语、关联词语等)的能力。
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至: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 好 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 反而因此能得到好 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反之亦然。语境与“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搭配, 是
强调坏事有可能转化成好事,应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怀才不遇:怀有才能而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命运多舛:比喻命运充满不顺。语境与“壮志
难酬”搭配,应是强调志向难以实现,才华无处施展,应选“怀才不遇”。
所以: 表原因。但是: 表转折。前面说柳永仕途不顺, 后面说他在歌馆鼓楼、勾栏瓦肆的王
国里成了国王,前后形成转折,应选“但是”。
以至于: 主要用作连接词或短语, 一般表示从小到大, 从少到多, 从浅到深, 从低到高。以 致于:多用于表示下文是上文所说的原因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语境中前面的“去求
字”与后面的“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呈递近关系,且并非坏结果,应选“ 以至于”。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宋仁宗不喜欢北宋的柳永”语序不当, 不合逻辑, 整个句子是以“柳永”为主语, 因此此句改
为“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
“拿不到……途径”搭配不当,把“途径” 改成“ 资格” ;且“拿不到 ……”和“连……都拿不到”相
比,后者更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修改最合适的是 A 项。
故选 A。
(本题 11 分)(2021 下 · 山东泰安 · 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在看不到水的夜晚,我听到 了水声。 汩汩而动, 像健壮有力的脉搏起跳; 涌涌而行, 像田垄上的猎猎大风。 我以为窗外 有井有泉有河有湖, 但推开窗, 冷凝澄明夜色中, 还是归于冷凝澄明。我忘记了这里一眼望 不到尽头的缓平坡地,是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盐渍化厉害。水声若隐若现,浮在耳际, 我抓住聪敏的听力去捕获, 搭载风的翅翼追逐, 八方四面, 杳无迹痕。水在黑暗中躲藏, 却
与喧哗的水声沉浮起舞,又在某处现身,拍击有边缘的物体,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梦语。 ,
而是流在一种叫“黑 ”的色彩里。
当地朋友次日向我揭晓了夜晚的秘密, 东阿的水大有来头, 在地下潜行数千里而至, 煅
炼了阿胶的魂。在这“千年阿胶福寿乡 ”,阿胶的名声早已遮蔽了水, 三千多年前就有了她 的身影。《神农本草经》记录了她,南朝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孙思邈的《千金翼 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谈论过她。 。没有水,就没有她。所有的历史都起源于水, 她的历史也不例外。水滴成溪流,合成大河,汇聚江湖,投奔海洋,人类的文明诞生于水。
水记录,也保存了人类希望了解的一切秘密。
4 .(3 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年阿胶福寿乡”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伦 · 凯勒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B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5 .(3 分)下列各项中,与原文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一致的是( )
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C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D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6.(5 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4 .D 5 .C 6 . ①水不是在流响 ②但是,水必然比她更早地存在。
【分析】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千年阿胶福寿乡”表示特定称谓并突出强调。
A.是特殊含义,不是用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海伦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想象。
B.表示直接引用。
C.表示讽刺和否定。
D.表示特定称谓并突出强调。
故选 D。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划线句子修辞是通感、比喻。通感: “汩汩而动, 像健壮有力的脉搏起跳” ,化听觉为视 觉,以形写声,化抽象为生动形象。比喻: “汩汩而动,像健壮有力的脉搏起跳” 将水汩汩 流动的声音比作脉搏起跳,写出水流动的有力和不息;“ 涌涌而行,像田垄上的猎猎大风”, 是以声写声, 把水声写成风声, 写水涌动的声音, 写“ 田垄上” 的风, 交代地点, 更突出此处
水声之大。
A.运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愁”字赋予猿猱以人的情感,写出了蜀道的艰难。
B.运用借代的手法, “高牙”本来指居高位者的仪仗,这里用这种仪仗代指官员。
C.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 但作者不言天寒, 而说“ 吹寒” ,把
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诉诸人的听觉。
D.运用用典、借代的手法。运用了俞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和阮籍青白眼事, 所以运用典故。
用“青眼”来代指自己。
故选 C。
6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 ,可以推断空缺处的句子, 必须含“不是”这 个关键词,并且是写听觉方面,纵观此语段,都是在讲述“水声” ,此处可以填“水不是在流
响”。
第②处根据后文“水记录,也保存了人类希望了解的一切秘密”在讲存在性的问题;再者“没 有水,就没有她” 以及前文讲东阿的阿胶和水,所以是水与阿胶比较存在时间早晚的问题,
并形成转折关系。
(本题 7 分)(2021·新疆乌鲁木齐 · 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 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 《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 的作品为主, 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 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 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 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 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 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 篇幅也随之 延长, 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 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
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 。“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 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 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 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
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 总之, “骚体” 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 歌体” ,⑤都大量使用了 “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
飘逸的风采。
7 .(3 分)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8 .(4 分)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答案】7 . ①形式是“骚体” 。②以美人香草为喻托。 ③散文化的趋势。 8 . ①句, 删
去“为主”。
②句, “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
④句, “或是” 改成“还是”。
⑥句,删去“ 由于”。
【分析】7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由“第一种形式是‘骚体’”可知形式是“骚体”。
由“ 《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可知以美人香草为喻托。 由“因为句法的扩展, 篇幅也随之延长, 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可知有散文化
的趋势。
据此可以概括出三个特点。注意不要超过字数。
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 中“ 以 …… 为主” 与“最常见的是 ……”句式杂糅,
可删去“为主”。
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 “后世”应该修饰“七言
诗” ,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
④句中“无论是……或是”是关联词搭配不当, “或是” 改成“还是”。
⑥句“ 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成分残缺,介词掩盖了
主语,删去“ 由于”。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9 分)
(本题 9 分)(2023 上 ·湖南长沙 · 高一湖南师大附中校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
佳人①
杜 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② 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①758 年, 安史之乱第四年, 杜甫官降华州司功参军。 759 年, 他毅然弃官, 拖家带
口。客居秦州,自给度日。本诗就写于这年秋季。 ②合昏:合欢花,叶子朝开夜合。
9 .(3 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夹叙夹议,叙述佳人遭遇的社会、家族、个人的灾难,慨叹世情冷酷。
B .诗歌采用一、三人称双重叙述,使笔调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C .杜甫的不平际遇、品性与佳人有相通之处。本诗作意在于“适切放臣之感”。
D .同为弃妇,诗中佳人与《诗经 ·氓》中女主人公对夫婿背叛的态度同中有异。
10 .(6 分)请结合相关诗句鉴赏幽居空谷的佳人形象。
【答案】9 .B 10 . ①佳人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她出身良家,生不逢时,被丈
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
②佳人贫贱不移,品行高洁。她不向命运屈服,绝世而立,立志守节。
【解析】9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使笔调含蓄蕴藉”错, 叙述佳人命运, 是第一人称的倾诉, 语气率直酣畅; 赞美佳人品格,
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故选 B。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佳人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这首诗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 度日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 然而生不逢时, 在安史战乱中, 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
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
②佳人贫贱不移, 品行高洁。她不向命运屈服, 绝世而立, 立志守节。由“摘花不插发, 采 柏动盈掬”可知, 佳人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 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由“天寒翠袖薄, 日 暮倚修竹”可知,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
眼里流露着哀愁。可见其不胜清寒、绝世而立。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
11 . (本题 6 分)(2023 下 ·河南 · 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表明他对世俗中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
的行为的不满和严厉指斥。 ”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
来的句子是“ , ”。
(3)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写出祠堂春色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 , 。
【答案】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
叹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固、偭、扪、膺、映、隔。
四、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本题 9 分)(2021 上 ·河南焦作 · 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 没有文字, 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文字的记
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 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 贵族们 出于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 这些诗在公元前 6 世纪左右, 被 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不包括 6 篇笙诗),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
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 15 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160 首,又称十五“ 国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 105 篇。又因产生的时 代和乐调的不同, 分为“ 大雅”和“ 小雅” ,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 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 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共 40 篇。 《诗经》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 “雅”“颂” 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 的性质。《诗经》的精华 在于十五“ 国风”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歌唱爱情, 赞美劳动, 揭露现实, 是“ 国风” 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 。“赋”是 铺陈叙述, “ 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 章法复沓, 回环往 复; 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 修辞巧妙, 韵律和谐。但是, 《诗经》对后世最大的 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 美刺”“ 比兴” 以及“ 温柔敦厚” 的诗教观, 一
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是中国诗歌 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 主要有《离骚》《天 问》《九歌》等。其中,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九歌》是屈原 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 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 或写神灵间的 眷念、爱恋, 语言优美, 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 美学风格, 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
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 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 但因形式上的僵化, 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 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 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
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2 .(3 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王朝派采诗官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也作诗、献诗,都是为了制礼作乐。 B .“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二者产生的时代和乐调不同。
C .“诗言志”“美刺”“ 比兴”和“温柔敦厚” 的诗教观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D . 《楚辞》的奠基人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离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13 .(3 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从形成、内容和艺术等方面,说明《诗经》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
源头。
B .第三段以屈原的作品为例,说明《楚辞》的特点以及《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重要源
头。
C .文章在论述我国诗歌的源头时也分析了《诗经》《楚辞》在手法、语言上的不同。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14 .(3 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
史。
B . 《诗经》《楚辞》都与民歌有关,《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楚辞》则以
楚国民歌为基础。
C . 《诗经 · 国风》是现实主义诗风, 《离骚》是浪漫主义诗风, 二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
诗歌美学风格。
D .汉代诗歌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可见《诗经》《楚辞》对汉
代诗歌影响甚小。
【答案】 12 .A 13 .D 14 .C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是为了制礼作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
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也作诗、献诗”,
可见贵族们作诗、献诗,是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
故选 A。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说法错误。文章第 1 自然段写了上古时代, 没有文字, 只有在口头 上传唱的歌谣;第 2 自然段写了春秋时期诗歌的发展:《诗经》的成书时间、来历、内容、
风格;第 3 自然段写了战国后期诗歌的发展:《楚辞》的奠基人、主要内容和艺术魅力;
第 4 自然段写了汉代诗歌的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由此可
见,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在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
故选 D。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 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 们今天难以窥其历史原貌” ,“难以窥其历史原貌”不等于“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 ,选项的说
法太过绝对。
B.“《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共有 15 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160 首,又称十五‘ 国风’”,可见, “ 国风”才是带有地方色彩的
民歌,而非《诗经》。选项的说法偷换概念。
D.“ 《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影响甚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汉代诗歌,有直接从 《诗经》而来的四言体, 但因形式上的僵化, 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 有运用《楚辞》形式写 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 ,可见《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是有影响的,只是缺少创
新。
故选 C。
(本题 19 分) (2023 下 · 安徽 · 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 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 类: 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 如宋玉《九辩》。第二 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 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 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 屈 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 从首章《惜诵》 “惜 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到末章《悲回风》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忧患 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 这种忧患 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的痛苦, “美人迟暮 ”的惆怅, 但是更重要的则 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 “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孰两东门之可芜 ”,“宁溘
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 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 它当时还是一个“地 方五千里, 带甲百万 ”的强国。在屈原生前, 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 但并未 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 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 的实际形势, 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而这种预感
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 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 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 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 ”的流放地行吟泽畔, 仍然以
“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
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 “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甚至当 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 “既莫足与
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 但是, 他怀着对国家、人 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 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 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 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 的, 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 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
反复悲叹: “ 国无人莫我知兮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 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 才能产生足以
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 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 《乱》曰 ”是全诗的尾声与
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 ”至“ 岂余心之可惩 ”为前半部分,是写“骚 ”,写 “忧 ”,写诗
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 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 ”“皇舆败绩 ”“众女谣诼 ”“芳泽杂糅 ”的政 治乱象, 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 ”“美人迟暮 ”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 现 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 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 反 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 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 重重
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 ”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
思 ”。那么, 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 离 ”开这无边的“忧 ”愁?于是, 便进入了后半部
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 ”至“蜷局顾而不行 ”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 ”之“忧 ”
而写“ 离 ”,写为“ 离 ”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 ”的不懈奋斗, 写为实现“美政 ”理
想而“求帝 ”“求女 ”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 ”之时, 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 深邃的思绪, 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 ”的劝说, 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 而满怀 虔诚的期冀, 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 ”“求女 ”的不遇, 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 ” 理想的无望, 同时也宣告了“ 离骚 ”的失败。欲“ 离骚 ”而“骚 ”难“ 离 ”,忧患犹在, 痛
苦依然。
接下去, 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 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 而诗人准备离
去之时, 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 自己根本无法离
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 本为“ 离骚 ”而设, 却历尽千回百折, 数经心力交瘁, 仍然是“骚 ” 而未“离 ”,“忧 ”而未“解 ”。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 但此时的主人公, “骚 ”
仍未“ 离 ”。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 《乱》曰 ”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是终极意义上的“ 离
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 《乱》曰 ”五句呼应诗题, 点明了全诗“ 离骚 ”的基本线索: “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 知兮 ”是“骚 ”,“又何怀乎故都 ”是“ 离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是“骚 ”,“吾将从
彭咸之所居 ”是“ 离 ”。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 “死 ”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
《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 “吾将从彭咸
之所居 ”是终极意义上的“ 离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5 .(3 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
更为深广。
B .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
命运的担忧。
C .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 ,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
人生忧愁。
D .在“ 《乱》曰 ”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
彭咸,投水而死。
16 .(3 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
却并不一致。
B .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
的精神力量。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
后半部分的主旨。
D .材料二将“离骚” 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
的论述。
17 .(3 分)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 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 .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
犹冀其感。 ”
C .朱熹《楚辞集注》 “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
也。 ”
D.毛泽东评: “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 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无私无畏,
勇敢高尚。 ”
18 .(5 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 3 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
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 3 段内容,简要说明。
19.(5 分)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 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
现实忧患” ,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5 .B 16 .C 17 .A 18 .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 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19.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 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 “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 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 “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 正是由于他 强烈的责任感, “ 《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 也是其责
任感的体现。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
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故选 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 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
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 自
我拯救之路”。
故选 C。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 BCD 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
感。 A 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
故选 A。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课文内容的能力。
课文第 3 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走投无路的处境(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 独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怨灵修之浩荡兮/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同时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宁溘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的能力。
依据“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 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 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 倒不如说是 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
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
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 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 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可知,材料一的忧 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 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
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据“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 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 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 重重的 忧郁、怨望、苦闷、彷徨, 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 就是一个‘骚’ 字, 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可知, 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
忧愁。
虽然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 但结合“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 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诗人 不顾‘ 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可知, “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 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而结合材料二
最后一段可知, “ 《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 也是其责
任感的体现。
所以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冲突的。
五、作文(共 50 分)
20 . (本题 50 分)(2020 上 ·广东湛江 · 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经》有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材料二: 屈原的初心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 ”;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乐 ”;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
变 ”。
材料三: 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的宗旨, 奋战在新 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 在人生路上, 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 那支持你我
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 以青年学生身份, 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提出希望与建议, 并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要求: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忘初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位哲人说过: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
年轻人跋山涉水寻来的宝物, 在放到市场去卖时, 却无人问津, 改变了自己最初坚守的 信念, 认为自己判断错误, 于是将这珍贵的沉香木烧成了木炭, 因为他的不坚守、放弃自己 最初的判断, 才让沉香木变成了木炭, 我们不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 应当要坚守自己保持初
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数人在不断的竞争挑战中忘记了初心,忘记了自己的界限, 底线一再往下降, 忘记了青年时激情澎湃的自己。棱角都已被残酷的生活磨平。但面对着漂 浮的物质生活, 袁隆平却坚守自己, 保持初心,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最初到现在, 再 到说出“ 晒太阳, 让我有了个好身体” ,他的一切, 不为名, 不为利, 就是为了可以让世界上 所有的人的温饱问题, 得到解决。他成功了, 但成功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的发明
杂交水稻,无条件的在那些人口温饱尚未解决的地区宣传,他不忘初心,坚守自我。
坚守自己最初的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应该向袁隆平学习,不忘初心。
钱学森, “爱祖国所以不顾一切也要回来”。他去国外留学, 学成后想回到中国报效祖国,
为祖国事业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美国政府看中了钱学森这个人才, 不愿让他回国, 给他提
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报酬,当时刚建国不久,美国提出那么优渥的条件,但钱学森仍 然坚守自己最初的选择, 不为所动。在经过重重困阻以后, 终于回到了祖国。万水千山也阻 挡不了他坚定的要回国的脚步,即使祖国提供的环境,并没有美国好,但他也不忘自己的初
心,回到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 当刘翔在 110 米跨栏比赛中夺冠, 姚明挤进全明星阵容, 李
娜红在土地,夺得冠军。当这些刺激感渐渐逝去,接受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难题。
年轻人千辛万苦寻宝找到了宝物, 将宝物放在市场卖时, 因自豪的宝物无人问津, 而隔 壁卖木炭的却门庭若市, 于是改变了自己最初的选择放弃了坚守自我, 将沉香木烧成了木炭, 但他因木炭卖光而欣喜不已时,老父却老泪纵横,因为香木是沉香木,价值升木炭许多倍, 倘若年轻人坚持自己的看法, 没有将沉香烧成木炭。是的, 短期内也许无人问津, 但终究有 人会识货沉香木的价值会更高, 但他的放弃坚守, 却让一切都变成了空谈。坚守自我虽然不 容易, 但就是因为这份不易, 才更加难能可贵, 坚守的道路上会有质疑嘲笑或是白眼, 但正
是如此,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
坚守自我,不忘初心,人生之所向,那心之所倾。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 在审题立意时, 要找出 这六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 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 先逐则分析, 再比较分析, 最后综合分析, 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 如何找准
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审题时要分析三则材料的内涵, 找到它们的联系, 然后再联系提示语和写作要求展 开作文。第一则材料是说只有不忘初心, 才能到达终点, 做出成就; 第二则材料引用历史上 坚持本心的人物言论,强调初心的价值;而第三则材料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材料中“那支 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 初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坚守。写作时还要注意要求中“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这一写作
任务。
参考立意:
1、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2、砥砺前行,勿忘初心;
3、愿将初心同筑梦,且以实干共践行;
4、青春需要信念的支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6、精神力量(初心)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灯。
参考素材:
1、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其研究成果尊重了无数人的生命,很多人却不知道屠呦
呦是谁。黄晓明获得男主角奖, 一位娱乐明星的婚礼现场却堪比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隆重得多,
对于此事,我认为我们应该认定科学,回归本心。
2、报纸,电视, app 新闻等大众媒体争相报道娱乐明星而冷落科学家,有违我们的初心,
我国之所以能够欣欣向荣不断发展, 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辛勤研究。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无论在近代还是现代, 我国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自古以来, 科学 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或发明, 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屠呦呦的研究成果
亦是如此重要,而我们怎能冷落对待呢?
3、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渡到社会主义时代,离不开西方科技的传播,我国以经济、 科技强国, 科技是中华民族的魂, 若是没有了科技, 中国凭何强大?科技不仅推动经济, 更 促进了娱乐文化的发展, 奈何中国强大, 对科技的报道, 却如此冷清?我们应不忘初心, 认
定科学,做到“饮水思源。 ”
4、大多数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对屠呦呦的报道却异常冷清。相较之下,科学家受 冷落的危机局面凸显, 因为参加黄晓明的婚礼的明星太多, 导致上海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乎 “病瘫。 ”这不仅违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还会诱导人们错误思想: 娱乐明星比科学家更成功
吗?
5、屠呦呦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却遭后人遗忘。黄晓明婚礼的排场,却有着哗众取宠之嫌。 各大媒体争先报道, 却以娱乐报道为主。中国虽然强大起来了, 却还需不断发展科学, 唯有
这样,人们的生活才越加丰富多彩,社会才会越来越安稳,祖国才会越来越富强!
6、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不断发展科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 需要我们不断坚 持发展的信心动力;科学的发展会比娱乐文化更有价值,难道不是吗?我们要懂得孰重孰轻
啊。
7、从屠呦呦身上,我似乎看到了 “科学之光” ,是寄托着全民族希望的光芒,为了祖国的富 强,我们应认定科学, 不忘初心。唯有以科学为主, 娱乐为辅, 我们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8、在这个嘈杂而纷乱的社会中,面对着五花八门的诱惑,有多少人还能不忘初心,只为自

的精神去追求、去创造, 还是如他人一般, 为了金钱与欲望, 在这个染料富集地中肆意的开
着染坊。
9、每个人生来都如一张洁白无暇的纸,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经历的 不同, 原本洁白的纸上, 被一笔笔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勒出不同的形状。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 也许我们都知道了。从何时起, 心中的信念、人生的理想, 早已不见了最初的颜色, 当我们 想抛开杂念再活一次的时候, 才发现, 那些五颜六色的线条早已深深地刻在了那张纸上, 再
也抹不掉了。
10、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追求一直在改变。看到画家的画价值几百万时, 我们想当一名画
家, 看到创业的人成了富商时, 我们想去创业, 看到医生的诊室里挂着的锦旗时, 我们, 又
想做一名医生。但, 你可普问过你自己, 到底想要什么?做了那么多的事儿, 到底, 是为了 什么?有多少人明白,又有多少人糊涂。在这个花花世界,我们早已经看不清自己的脸了。 11、闭上眼睛, 打开那道记忆的枷锁, 推开那扇尘封已久的门, 你会知道答案。在那个单纯 灿烂的笑脸上, 在那个年少烂漫的时代, 你普做过的决定、普许下的愿望还有你普立下的誓 言, 都会一一为你解答。慢慢的去摸索, 静静的去思考, 这么多年你变了多少, 还是, 一如 既往的坚定。丢掉那把锁,抛却那扇门,让那个只为理想与情怀而活的你,回来。 ”钱权交 易”“钱色交易”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有着无数的诱惑在引诱着我们、牵着我们,走向人 生的歧路。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 也许我们早已知道了, 每一次的回首都能看见一个不一样
的自己, 一个越走越偏的自己。在这喧闹的世界,守护一颗纯净的心,是多么的困难。
12 、“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 ”丢下厚重的包袱, 抛开物质的束缚, 巡回人生的航线, 为 了梦与追求扬帆起航!也许我们还会再次碰见那些诱惑, 但谁又能保证, 那些诱惑会再次成
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就让我们一起,为了理想与信念,不忘初心,缓步前行!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成一篇发言稿, 需要按照发言稿的格式进行写作。首先要有称呼, 写作的对象明 确, 写作者的身份明确。作为一篇考试作文, 也应该给文章拟写一个标题。正文部分适合于 写成议论文。论证结构适宜采用并列式。论证过程中, 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 要有家
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发言稿的最后,要有“谢谢大家”等结束语。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 .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
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 .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 .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 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 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 ③
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