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4 10: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__,年级_八年级__,学科__历史___ 课型 新授课
授 课 人 郑荣华 班级 教案序号
课 题 第1课 鸦片战争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 目标 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概况。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 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
难 点 鸦片战争的背景 中国战败的原因
方 法 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成果、归纳点拨
手 段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这其中的第一幅,展示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烟”即“大烟”,就是鸦片。林则徐为什么要当众销毁鸦片?历史上为什么将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自学指导:(学习提示:熟读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课本找答案,在 课本上划一划。划横线处,写一写。别忘了,有疑问,主动向组内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对没有疑问的内容,要 尽量记住!相信你能行。)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先阅读教材P2正文内容和小字材料,后观看P3《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 2、阅读教材P3《炮子谣》,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吸食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应怎样对待鸦片? 3、清朝有见识的大臣_______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其到_______ 禁烟。 4、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5、_____________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二、中英《南京条约》: 1、_______年_______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国占领了_______。 3、_______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开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丧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开始从___________社会沦为______________社会。 (2)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四、学生自学学生先独立学习,不能与其他人交流。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在独学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每小组代表回答,如有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总结 六、合作探究: 1.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引起了鸦片战争”,这种说法对不对?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2.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3.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你有何感想? 七、强化巩固记忆 现在对这些知识点答案明确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大家对照表格进行记忆,时间10分钟。(自背、互背) 八、检查背诵 老师每小组抽查1名学生,开展小组背诵比赛,检查背诵情况
当堂达标 课内练习 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中虎门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A、关天培 B、陈化成 C、葛云飞 D、林则徐2、1840年,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路线是 [ ]A、虎门→定海→上海 B、广东海面→定海→天津C、吴淞口→镇江→南京海面 D、虎门→定海→吴淞口3、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①广州 ②天津 ③厦门 ④福州 ⑤南京 ⑥汉口 ⑦宁波 ⑧上海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⑦⑧C、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④⑦⑧4、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军事装备落后 B、封建制度腐朽C、推行闭关政策 D、军事指挥失当4、 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同在福建省的是①广州 ②厦门 ③福州 ④ 宁波 ⑤上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当堂达标检测 课内练习
课外练习 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导学与训练》一、二、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