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最是解语海棠花
红墙黄瓦柏深深, 花开花落知几许。 昔日皇家赏花处, 今朝更比昨日艳。 海棠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素
有国艳、花中神仙、花贵妃、花
尊贵之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
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形容海棠艳美高雅。陆游另一首诗中:“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鲜艳的红花绿叶及花朵繁茂与朝日争辉的形象。宋代刘子翠诗云:“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形容海棠似娴静的淑女,因此海棠集梅、柳优点于一身而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难怪唐明皇也将沉睡的杨贵妃比作海棠了。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也为之倾倒,“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此海棠雅号“解语花”。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位于北京中南海北区。 从1949年11月搬进西花厅,直到病重住院,周总理一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作者简介:
邓颖超 (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周恩来的妻子。河南光山人。1904年2月4日生。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1924年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9年起,先后在全国妇联、全国人大等担任要职。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周恩来如何称呼邓颖超
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眼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一类的称谓。那么,在外宾面前,周恩来又怎样称呼邓颖超呢?1956年9月间,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邀请周恩来总理和夫人访南。周恩来在这次接见中,称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妻子为”夫人“,而三次称邓颖超为”我的妻子“。因为洋人分不清”爱人“与”情人“的区别,只有”妻子“的含义最清楚,不会引起误解。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
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传世爱情一直被世人传颂。他们在相偕相伴中以感情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有时还以红叶、海棠花和书信相互慰籍。
1926年在汕头合照
在外国人送的照相机前合照
1936年,邓颖超同周恩来在陕北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
日本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
处前留影。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梅园新村三十
号院内。
1950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二十五周
年纪念照
1959年1月,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合影。
1961年4月6日,在北京西郊机场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与世长辞终年78岁 幻灯片 24
诀别.doc
1972年5月,周恩来在做常规体检时被确诊患有膀胱癌;1973年3月在玉泉山接受了第一次治疗,1974年6月住进305医院后,直到去世前,他先后经历了大小手术14次,几乎40天就要做一次,除了原有的膀胱癌,结肠癌也趁机袭来。
11月,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周恩来点名让秘书陪邓颖超到医院。与秘书握手时,周恩来轻轻地说了一句:“你要照顾好大姐。”
此后每天,秘书都要陪邓颖超到医院看望周恩来,给他念文件。他面向邓大姐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你了。”有一天,周总理突然对邓颖超说:“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话没给你讲。”邓颖超看看他也说:“我也有很多的话没给你讲。”两人只是心有灵犀地深情对视着,最后还是邓大姐说:“只好都带走嘛!”周恩来沉默无言。
(1976年)1月8日,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邓颖超在秘书的陪同下往医院赶,下汽车快步向病房走去。秘书紧紧扶着她,怕她摔倒。两人一推开病房的门,登时傻了眼: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站在旁边哭。来迟了!没来得及跟丈夫作最后告别的邓颖超一下子倒在周恩来身上,边哭边喊:“恩来!恩来!”
9点57分,总理走了。病房里原本隐忍的哭声顿时成了一片号啕,邓颖超哆嗦着双手摸着周恩来的面颊,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无限哀伤地哭着:“恩来,你走了……” 值班的同事说,在去世前一天,周恩来在邓颖超走后一直显得心神不定,眼睛来回看,好像在找什么,问他有什么事,他也不说,只是摇摇头;让他休息,他也不闭眼。当时大家都感到有些奇怪。现在想起来,总理那天四处看来看去,一定是在找大姐,大家有些后悔当时没有把她喊过去,让这一对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革命伴侣见上最后一面。
周恩来生前表示过死后不保留骨灰,邓颖超完成了总理的遗愿后,把这个骨灰盒保存了下来,她告诉秘书,待她死后,也要用这个骨灰盒。1992年,遵照邓颖超之愿,秘书用这个骨灰盒捧回了邓大姐的骨灰,并把骨灰撒进了海河。秘书把周恩来与邓颖超在1970年的最后一张合影缩小,放在骨灰盒上,保存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里。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看花思人深情追忆
第二部分
(2-6) 回忆共度美好时光
幻灯片 23
第三部分
(7-9) 爱情道路患难与共
幻灯片 22
第四部分
(10-11)遥想过去深情一片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共同革命理想
坚定革命信念
忠贞不渝爱情
33
深情海棠.doc
深情海棠
宋代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花中神仙”的娇柔之态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流露出一片爱花之情。然而,这爱却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
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夫妇的住处。庭院里种有许多海棠树。这些海棠树每年都是花丰叶茂,姿影绰约。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我想,当年周恩来选中这里,定是被这海棠深深地吸引了。每当海棠花开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要抽空和邓颖超一起漫步欣赏那如霞似锦的鲜花。每每工作到深夜,累了,周恩来也爱在海棠树下散步。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于是,一切烦扰和疲劳都被暂时忘却。
有时,周恩来走到海棠树下,赞叹地说:“海棠是一种非常清香的花,人人喜爱。”夜空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还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夫人曾谈起,当年,邓颖超送给她一束新鲜的海棠花,并告诉她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斯诺夫人高兴极了,给花拍了照,然后压在书中保存了起来。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真是“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看到这蕴含着祖国亲人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回国时,他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邓颖超随即用一张纸做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人们见了,都以为是一幅静物油画呢!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直到现在,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啊!深情的海棠!
安宁而温暖的西花厅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邓颖超后来在文章中形容“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有趣的是,周恩来喜欢演话剧,而男生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他就扮演女生;而邓颖超所在的学校没有男生,她穿长袍马褂、戴一个礼帽,扮演男新闻记者,周恩来还指导她们演话剧。不过邓颖超一直相信那时的周恩来把她看成小妹妹——那一年,她只有15岁。
“我们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1988年,邓颖超在一篇回忆周恩来的文章里这样说。那时的邓颖超也丝毫没有将台上的那个美男子与自己未来的革命伴侣划上等号,“那个时候,我听说你主张独身主义,我还有个天真的想法,觉得我们这批朋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另一方面,受新思潮影响的邓颖超“对婚姻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上学的时候,每遇到结婚的花轿,她就想这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
一年后,周恩来作为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巴黎,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但仍没有往那一方面想。“大姐说,‘我知道他那时有一个女朋友,人长得比我漂亮。所以后来恩来跟我提出时,我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1925年,他们在广东结婚。
在世俗的眼光里,邓颖超的外貌似乎与有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周恩来有些差距,“邓大姐经常说:‘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恩来长得比我漂亮,我长得并不漂亮。’”邓颖超对周恩来追求她的举动“连我自己都有些纳闷”,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时间谈到过当年相识的事情,直到解放后十几年了,有一次闲聊,周恩来突然说:“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说到这儿,邓颖超开心地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现在我老了,和年轻时不一样,眼睛也变小了。”
平时周恩来一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周围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让他多些休息放松的时间。周恩来周六有时去中南海紫光阁跳舞,总理的舞跳得很棒,步子既轻柔又稳健。如果周六有时他不外出,警卫局服务处会过来放电影给大家看,租一个片子要15块钱,就从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里扣。偶尔,他会和邓颖超一起去首都剧场看一场人艺的演出。周恩来也特别喜欢招待客人。不管是谈工作还是开会的,赶上吃饭时候,他总是热情挽留:“别走了,一起吃个饭吧,今天我请客。”饭费从他的工资里出,他自己也不知道一个月究竟花多少剩多少。有一次,周恩来又照例表示他“请客”,留客人吃饭,邓大姐在旁边开他玩笑:“怎么老说是你请客啊?你一个月有多少钱啊?是吃我的,别以为是吃你的,不信咱们分开算算。”“是吗?那就让大姐请你们吃饭。”周恩来笑呵呵地说。从1964年起,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工资开始分开支配,一个月下来,周总理的工资扣掉房钱、水电费和各种开销后,果然没剩多少。自此以后,他虽然还是请客如常,但多了点“理财概念”,再留客人吃饭时,总没忘加一句“特别声明”:“今天是大姐请你们吃饭啊!”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追忆与丈夫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表现了作者和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本文的语言清新、淡雅、朴实,节奏舒缓、平和但又能表达深厚情感。
例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
头台。”
这句话表达了两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例二、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漂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抒情性极强,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载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饱含着对”看花主人“的思念。
三、仔细阅读第八段,
思考:1、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2、表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怎样的精神?
文章第八段主要写了 周、邓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这对革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的共同理想。他们的爱情之花和革命之花并蒂开放,体现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他们与祖国休戚与共,他们的爱
情生活也始终与革命事业
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了
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
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
情。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这是一篇在主体构思上托物思人,语言上清新、淡雅、朴实,节奏上舒缓、平和但能表达深厚情感的好文章。
1.如何从不同侧面来描述一个复杂事物的发展历程(周与邓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伟人的爱情固然是感人的,那么普通老百姓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
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