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一厘米》教学课件(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一厘米》教学课件(6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4 13:3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身险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一厘米 毕淑敏作者简介毕淑敏: 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
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
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词语积累(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
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惩(chéng) 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字词积累字词积累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 (环境描写)。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前面有序幕,
后面有尾声。练习1.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陶影、小也、售票员、红衣青年、
公园书记、主任整体感知我来演一演1﹑在表演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 ﹑表演结束后,请同学对表演者进行评价。
谈谈自己对陶影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各抒己见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为了达到对孩子的教育,陶影做了哪些努力?为什么这么做?
为不该买票的儿子买车票
不许孩子把西瓜皮啃得太苦
放弃保留票根等报销的想法
强压怒火不与寺院门卫吵闹
为了证明自己没错,索性不去参观,并写了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消除了儿子对自己的误解。
原因:为了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体现有强烈责任感的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思考并讨论问题“一厘米”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它在故事情节中起了线索的作用,对人物思想性格也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乘公共汽车——少一厘米也买票——责任感
参观寺院——多一厘米(作假)——正义感
逃回公道——不要赔偿,为讲明一厘米——有自尊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在这个过程中,她觉 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第二部分:(“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陶师傅,您烙得小火烧穿迷彩服了”——结尾)
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小说情节结构 公共汽车 寺院门口 陶影家里 少也买票 多也不买 给也不要 责任感 正义感 价值观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分析陶影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抓住心理描写)她是一个怎样的母亲?逃票时的心理:为了安慰内心的不安和愧疚而找个不成文的理由。
摸儿子头皮的心理:体现她对儿子深情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买公共汽车票的心理:道出逃票真正原因,经济拮据为了节俭。
儿子啃西瓜皮时她的心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及正面教育的艰巨性。
寺院门口受为难的心理:强压怒火,树立母亲形象。
虽不完美,但是个有强烈责任感、善良、有自尊的母亲。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拮据。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⑵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2.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4. 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5.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自己啃得很苦,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不让儿子这样,是想培养儿子具有大家风度。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5.“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成为一个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妈妈的形象。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2.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3.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4.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5.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6.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怎样理解?
2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3.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她什么品质?
4. 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宽厚、善良。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1.“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2.“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3.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宽厚、善良。
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可敬可佩的母亲形象。小说中多次提到了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她逃票实出无奈,但从不当孩子的面不打票。她要竭尽全力对儿子进行正面教育,她要全力以赴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她要让儿子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在儿子面前,她尽可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温文尔雅,她希望儿子成为高贵、有大家风度的人。为此,她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体现了做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她对登门道歉的干部说不要难为红衣青年,这种宽宏大量的气度令人感动。所以,陶影尽管不完美,但她是普通人,是真实感人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人。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1.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相应段落、语句:——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一:进行正确的排列,组成一段文字(1)、然后是广播,她想那些声音甜美庄重的广播员,也许会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字不差地把自己写的那封信念出来。(2)、其后,是漫长的等待。(3)、最后是到收发室去看信,她想也许寺院管理部门会给她回一封道歉信……(4) 、陶影每天都极其认真地看报纸,连报纸中缝录像机的广告都不放过。排列: 2 4 1 3二:本文是一篇关于____的小说,围绕______来展开故事情节,而它的关键是___,“一厘米”关系一个孩子________,同时又关系一个母亲_______。买票该不该买票一厘米小小男子汉的尊严的形象是否完美而无可挑剔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陶影为了满足儿子“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替本不应买票的儿子买车票,后来在参观寺庙时因没买票与红衣青年产生矛盾,致使儿子误会了她,为了解除儿子心中的误会,她写信给红衣青年的领导,终于讨回公道,并让儿子知道“妈妈没有错”. 用简短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张师傅送票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公园领导登门,矛盾解决 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方面来谈)
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描写,思考: 你觉得,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以“我感觉,陶影是一个———的人”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陶影是一个 有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人;语言:
1、“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
2、“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3、“不是刚才那孩子给你了吗?”陶影安静地解释。
4、“没有。他没有。”
5、“可是,他不够一米一!”陶影感到了自己的孤立无援,顽强地坚持。 动作:
1、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她伶俐地扭摆了两下,才脱出身来。(36)
2、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44)
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45) 
外貌: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心理: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 ……也不会少烧汽油。(36页)
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37页)
3、一张车票两毛钱。……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波菜。(37页)
4、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38页)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可一想孩子……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一米一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小说通过写一位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警示为人父母们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理解主题写作借鉴以小见大 .本篇小说选取了一位卖小火烧的普通的母亲为写作对象,截取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几个横断面.来反映”母爱”这样一个伟大的主题,从而引起人们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与思考。(2)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作者内心细腻而丰富的感情世界,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围观的人议论纷纷”陶影和丈夫对比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1、分角色朗读(118—144)人物主要有:
    陶影、小也、
   公园书记、主任、分角色读课文 合作探究课文中运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象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买车票(形象的说明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但同时也表明了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合作探究课文中运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买公园门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这爱里有责任,她要好好地养育儿子,保护他,让他快乐,让他健康成才。)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买公园门票(形象地写出了陶影意识到小也对自己的不信任后的惊愕神情,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将被击碎,陶影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是恐惧。)合作探究课文中运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写信,等待公园领导讲明真相(形象的写出了陶影焦急的等待回音时的心理,她渴望讨回公道,却音信皆无,日子显得空虚而又苍白。)
为了救活不容易得来的6个月大儿子,一名38岁的母亲坦然切下了自己的1/4肝脏 医护人员目睹此情此景不禁对记者说:“这样伟大的母爱实在令人感动。“链接生活——母爱伟大感谢母亲感谢母亲当公园主任告诉小也妈妈没错时,小也对妈妈会说些什么呢?让想象的翅膀飞扬小也对妈妈说
(不超过60字) 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呢?请以“母爱”为话题,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你对母亲、对普天下伟大无私的母爱的深深赞美。说写训练妈妈啊,妈妈
(抒情)真情道白“一厘米”量出了什么?课外作业
1、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它的好处。

小结: 毕淑敏在《爱的回音壁》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学习品味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