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1: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导航]
课程定向 重点提示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________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________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________。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 ______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________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________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______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
(1)占领冬宫:________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________。
(2)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________,________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的诞生。
3.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________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________,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最重要措施:________。
(3)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____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
(1)方式: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________”。
(2)成就: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3)表现: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政治上表现为权力________。
(4)影响
①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名师助学]
1.易错提醒——俄国称谓的变化
(1)沙皇俄国:1547—1917年,其中1721—1917年也被称为俄罗斯帝国,或“沙俄”。
(2)苏维埃社会主义俄罗斯(简称苏俄):1917—1922年,实际领导人列宁。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2—1991年。
(4)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1年至今。
2.学术情境——列宁主义的内容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3.学习情境——一战期间俄国国内局势
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思考:图片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怎样的局势?
4.易错提醒——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
(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5.图解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
6.学习情境——攻占冬宫
思考:结合教材图片《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和所学知识,分析攻占冬宫对俄国的历史意义。
7.学习情境——十月革命后俄国形势
俄国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说:“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思考:史料中的“野兽”和“暴徒”是指什么?
8.图解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学习情境——教材“学思之窗”
思考: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10.图说历史——苏联模式的弊端
漫画揭示出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主题一 “革命与变迁”——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史料实证]——十月革命
史料一 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但斯托雷平体制(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从而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引向1917年革命……这正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之所在。
——摘编自姚海《1917年俄国革命的根源》
史料二 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
[解读] 史料一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俄国从1861年在经济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政治上仍然是封建的沙皇专制统治。
第二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
史料二表明武装起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的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列宁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唯物史观]——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
(1)客观方面
①俄国已经具备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也就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②俄国经济发展落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使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2)主观方面
①俄国的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②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较为成熟。
③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农民。
④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历史解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学说的正确性。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 主题二 探索与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史料实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①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②,即将它作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的考虑。
——摘编自刘诚《论十月革命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的终结》
史料二 下表是苏俄(联)1921—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解读]
史料一 ①指十月革命后,新生政权面临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 ②指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消商品买卖,产品平均分配等理论
史料二 从时间上判断这应是在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时期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述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由。
(2)史料二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生产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要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特点 ①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经验教训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历史解释]——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知识结构
史论术语
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4.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1.1917年3月4日,列宁撰文指出:临时政府主要是由自由派资产者和地主构成的。他们的施政纲领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八小时工作制和其他改善个人生活状况的紧急措施,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唯有工人政府才能确保各族人民拥有和平与面包。这说明列宁(  )
A.认为推翻沙皇统治迫在眉睫
B.肯定二月革命对俄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C.主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强调世界大战对俄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说明列宁主张(  )
A.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B.寻求与临时政府的和解
C.加强党员政治形势教育
D.争取群众支持夺取政权
3.1917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土地。内战爆发后,政府又决定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推行“共耕制”。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肯定了土地国有化下农民土地的占有形式,反对国家无故收回农民的土地。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变化(  )
A.体现了工农联盟的扩大
B.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
D.始终以巩固政权为根本
4.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工业化的逐步展开 D.赫鲁晓夫推行改革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当沙皇独裁制度在 1917年年初倒台之时,美国人极其欢迎这场革命,认为它将唤醒俄国的战斗精神,并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宗教影响打开大门。美国成为承认俄国政府的第一个国家……到布尔什维克掌权时,美国仍有大部分物资尚未启运,在随后两年中,在国务院与财政部知情与允许的情况下,这些物品被送到白俄(俄国资产阶级政府残余势力)手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仅在经济上、物资装备上给予反布尔什维克力量以支持,还参加了英法等国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
——摘编自茹莹《试析美国对俄国革命的反应(1905—1920)》
材料二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宁曾经设想过进行和平革命,列宁说:“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倒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障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临时政府的无能,八个月里三次改组,连个像样的施政纲领也没有,于是武装夺取政权成为不可避免的……十月革命使一个落后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开始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长征……20世纪30年代是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社会生活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意味着俄罗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完成。
——摘编自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人欢迎的“革命”的名称并分析“美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答案: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预习基础新知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1.(2)沙皇专制 (4)社会民主工党 (5)马克思主义 2.布尔什维主义 3.(1)帝国主义 (2)俄国 (4)暴力 
知识点二
1.(1)工兵代表苏维埃 (2)社会主义革命 2.(1)1917 冬宫 (2)①苏维埃政权 列宁 ②社会主义国家 3.(2)无产阶级 (3)帝国主义 (4)并存与竞争
知识点三
1.(2)余粮收集制 2.(1)粮食税 3.(1)农业集体化 (3)指令性计划体制 高度集中
名师助学
2.提示: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
3.提示: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6.提示:标志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
7.提示: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9.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
探究学习重点
主题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俄国现代化结构失衡;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
(2)变化:由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到通过革命斗争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原因: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许多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
主题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理由:有利于集中全国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符合共产主义原则。
(2)变化:1921年后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及产量增长较快。政策因素: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
当堂检测
1.C [根据材料“临时政府主要是由自由派资产者和地主构成的”“唯有工人政府才能确保各族人民拥有和平与面包”,可知列宁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利益,无法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所以主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故选C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出现说明二月革命已经结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列宁认为二月革命后掌握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保障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所以希望将革命进一步深入,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列宁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排除D项。]
2.A [据材料“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临时政府”,列宁反对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担忧苏维埃政权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所以主张和平夺权,故选A项;“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说明列宁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反对和解,排除B项;列宁在《四月提纲》中的观点面向所有工农群众,并非特指党员干部,排除C项;D项说法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
3.D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7年苏俄颁布的《土地法令》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内战爆发后的土地政策表明列宁试图利用“共耕制”帮助农民摆脱困境以巩固新生政权,1921年的土地政策也是从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巩固政权,故选择D项。内战时期的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扩大,也体现不出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故排除A、B两项;1917年的《土地法令》和“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故排除C项。]
4.C [据材料可知,1928—1932年,即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开展,苏联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都增加,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被废除,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从1954年到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解析] (1)第一小问名称,据材料一“当沙皇独裁制度在1917年年初倒台之时”可知二月革命。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布尔什维克掌权”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据材料一“布尔什维克掌权”可知,美国与苏俄存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于是武装夺取政权成为不可避免的”可知暴力夺权;结合所学从苏俄是经济政治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分析,爆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的角度分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为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 (1)名称:二月革命。(2 分)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美国与苏俄存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 分)
(2)特点:暴力夺权;爆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作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为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4 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