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2: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通史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及民族民主运动对世界秩序的冲击和国际秩序的重建。
巨大灾难:20世纪上半叶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深重灾难,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模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追求民主:亚非拉地区人民觉醒,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运动高涨,冲击着传统国际秩序。
实力易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使欧美国家实力发生转变,美国崛起,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秩序重构:从一战后的国联到二战后的联合国,是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和演变,也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实质是大国间实力的博弈。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导航]
课程定向 重点提示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世界形势动荡
①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________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________阶段。
②表现: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
①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________ ,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
英德矛盾 德国把________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法国与德国因________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俄矛盾 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________,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两大集团形成
①目的:为了重新瓜分________,争夺世界霸权。
②表现: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________”,英国、法国、俄国组成“________”。
③影响:它们竞相________,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________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________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________之战。
知识点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阶段:1914年7—9月,战争初期。
在欧洲形成三条战线。
(1)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2)1914年9月,________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3)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
(2)1916年,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
3.第三阶段:1917年,战争出现转机。
(1)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于1918年退出战争。
4.第四阶段:1918年,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知识点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体系建立
(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________和华盛顿会议。
(2)缔结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3)性质:________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1) ________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________被战胜国瓜分。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美国、英国、________等国的海军军备。
(4)中国收回________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5)列强同意将“________”“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国际联盟
性质 第一个由______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________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①国联形成决议的“______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大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________力量,动摇了________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 ________的参战和________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日益高涨。
[名师助学]
1.学习情境——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思考: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2.图解历史——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社会情境——萨拉热窝事件
结合教材图片《普林西普被捕》和下图奥匈帝国、德国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林西普被捕的原因。这件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是什么?
4.图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局的演变
5.知识拓展——见风使舵——意大利立场
6.图说历史——巴黎和会上各大国的打算
7.学习情境——教材“学思之窗”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
思考: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8.
学习情境——国际联盟的成立
思考:结合所学解读漫画的主旨。
9.图说历史——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三幅图片展示出空战、毒气战等新型作战方式以及坦克等新式武器被投入战争,反映出科技进步奠定了战争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更残酷,也表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武器,也能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从而认识到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主题一 大国矛盾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料实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性质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史料二 陈独秀说:“德意志以帝国主义为害世界,吾人之所恶也,列国讨之①,亦以尊重自由正义与和平,不得不除此军国主义之怪物。”他还特别指出,法兰西人“嗜和平、博爱、自由,根于天性,成为风俗也”,他们参战是“为平等、博爱、自由”而战②。
——《试论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
[解读]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总统,曾提出“十四点原则”
史料二 ①陈独秀认为德国发动侵略战争遭到了世人反对;②认为法国参加一战是属于捍卫自由、平等和真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作者对一战爆发原因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结合史料二回答,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是一种怎样的认识?你是否赞同?原因何在?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判断的标准 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战争的起因 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战争的进程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战争的结局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唯物史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等分崩离析,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④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①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②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一战引起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主题二 “火山口上的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史料实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史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史料二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
(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解读]
史料一 指出了战后不稳定的因素是巴黎和会给德国带来了耻辱
史料二 指出了美日矛盾在华盛顿会议后激化,英国也加强了对日本的戒备
[探究] (1)“巴黎和约条款”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历史解释]——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
(3)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4)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5)该体系不但没有削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唯物史观]——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2)从进步性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
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由于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
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知识结构
史论术语
1.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最终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也隐藏了诸多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4.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890年3月,德国新皇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后,德国海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且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英国对此日益焦虑不安,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成为欧洲大国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升级主要缘于(  )
A.威廉二世更换首相
B.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C.英国丧失殖民霸权
D.德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2.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这反映出(  )
A.意大利外交的灵活性 B.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C.殖民争夺的手段更新 D.德意两国的利益冲突
3.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殖民地)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这些殖民地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据此可知,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  )
A.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B.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已基本形成
C.加剧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D.加重了亚非拉地区人民的苦难
4.马汉经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皆取决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英国正是通过海军才称雄于世的。下表反映的是一战之后几年内英国的军费变化情况,由此可知(  )
时间(年) 1919—1920 1920—1921 1921.11—1922.2 1922—1923
军费开支(单位:英镑) 3.95亿 1.81亿 0.95亿 0.45亿
A.英国的霸权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B.帝国主义国家遭到沉重打击
C.一战导致了英国反战情绪高涨
D.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丘吉尔)凡尔赛条约是“胜利者的蠢事”。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合理性。(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观点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持有这一观点的原因。
答案: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
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预习基础新知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1.(1)①垄断组织 帝国主义 ②瓜分世界 (2)①发展不平衡
②英国 阿尔萨斯—洛林 巴尔干半岛 (3)①殖民地 ②同盟国 协约国 ③扩军备战 2.(1)萨拉热窝 (2)塞尔维亚 (3)帝国主义
知识点二
1.(2)马恩河
知识点三
1.(1)巴黎和会 (3)帝国主义 2.(1)德国 海外殖民地
(3)日本 (4)山东 (5)门户开放 3.主权国家 国际合作 全体一致 4.(1)殖民主义 欧洲 (2)美国 俄国十月革命 (3)反对战争 要求和平
名师助学
1.提示: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3.提示:原因: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提示:史料显示一战后的战胜国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视为“落后的”国家,认为它们还不能获得独立,而应“委任”给英法等“先进国”帮助它们统治。盟约对委任统治的性质作出统一规定,有很大局限性,往往演变成实际上的殖民统治。
8.提示:国际联盟虽然由美国最早提出,但是,最终美国却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探究学习重点
主题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认识: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不同意,这一观点显然是不准确的。理由: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2)认识:陈独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属于自卫战争,是正义之举。不完全赞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对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主题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会议:巴黎和会。
原因:《凡尔赛条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表面上解决了战前各国的矛盾,实质却隐藏了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随着德国实力的恢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这种矛盾不断被激化。
(2)原因: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加强对日军事戒备;美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利益的争夺。
当堂检测
1.B [根据材料“1890年3月,德国海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且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可知,19世纪末德国借助工业革命的契机快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强国,为加快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德国快速进行海外扩张,德国的扩张影响了英国的利益,英德矛盾突出,故选B项;威廉二世更换首相后改变了海外政策,加速了英德矛盾,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此时仍然掌握殖民霸权,排除C项;德国经济实力增强后需要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场,其对外扩张必然影响英国既得利益,故D项不是主要矛盾,排除。]
2.B [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前和爆发后初期,德国和英法为拉拢意大利,随意划分殖民地和分割主权国家的领土,这反映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体现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意大利外交的灵活性,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殖民争夺的手段更新,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英法与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故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殖民地)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可知当时世界局势已经比较紧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在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材料中各国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加剧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故选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但到19世纪后期这种欧洲中心的格局已经开始动摇,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其涵义是指亚非拉绝大多数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世界各国的争夺并不仅仅局限在亚非拉地区,欧洲地区同样会受到影响和分裂,不仅仅是亚非拉人民的苦难,而是世界人民的苦难,排除D项。]
4.A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通过海军称雄于世,而通过表格可知,一战之后英国军费逐年减少,侧面体现了英国军事实力有所下降,霸权受到了一定的削弱,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国,不能得出帝国主义国家遭到沉重打击,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英国军费开支下降,不能证明英国反战情绪高涨,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英国仍是“海上霸主”,排除D项。]
5.[解析] (1)据材料“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可知列宁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不稳定性的角度上评价的。这主要是因为凡尔赛体系实质上是一场分赃会议,是一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瓜分的延续,而且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英法美等少数大国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带有很浓厚的强权政治的色彩,其中德国遭到了惩罚性的掠夺,美国希望通过国联插手欧洲事务的意愿并未得到满足,这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未在巴黎和会上得到彻底解决,这就为新时期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埋下隐患,最后凡尔赛体系对苏俄采取了排斥政策,严重影响了凡尔赛体系的权威性。
(2)据材料“胜利者的蠢事”,可知丘吉尔并不赞同凡尔赛体系,因为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惩罚性掠夺的基础上,从长远来,这种惩罚性的掠夺必然导致德国的复仇情绪,为德国后来的法西斯化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提供了借口,实质上这种短暂的和平只会让欧洲将面临更大规模的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丘吉尔的评价主要是从欧洲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进行评价。
[答案] (1)观点:凡尔赛体系具有不稳定性。(2分)
合理性:凡尔赛体系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过分处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一战后新国际秩序排斥苏俄。(4分)
(2)出发点:维护欧洲大陆的平衡与稳定。(2分)
原因:凡尔赛条约体现战胜国对战败国的过分的制裁,引起德国民众强烈不满;纳粹党乘机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主义和对外扩张得到民众支持,德国挑起二战。(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