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
A.不结盟运动 B.万隆会议 C.社会主义运动 D.经济全球化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接纳的76个新会员国中,除两个德国外,全部是第三世界国家。1980年,联合国拥有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有所加强 B.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发生改变
C.国际政治民主化逐步实现 D.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决议
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4.约喻·L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的观点是
A.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B.冷战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对抗
C.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是冷战的根本原因
D.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
5.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要求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 )
A.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B.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
C.顺应了当今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D.结束了西方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6.1961年9月,28个国家政府首脑齐聚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是
A.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开展 B.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
7.1954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农业贸易发展与援助法案》,规定只要发现某国有工人组织或疑似左翼的反对派,就可以动用战略粮食储备“送温暖”。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粮食出口量的79%投向了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只要给饥饿的人们一些面包,他们就会听话”。这体现了( )
A.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得到解决 B.美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C.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粮食依赖加深 D.粮食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工具
8.冷战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这表明( )
A.冷战未能切断两大阵营经贸往来 B.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走向瓦解
C.冷战政策遭到西欧国家强力抵制 D.美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
9.如图是苏联漫画家甘夫创作的漫画,题为《天国的放逐》。该漫画表明
A.美国的举措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B.苏联反对战后美国的经济援助
C.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控制西欧 D.社会主义阵营被逐出世界市场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11.1947年,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在该计划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洲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美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
B.加强欧美等国家内部团结
C.实现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
D.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渗透
12.下表为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部分宣言、纲领、公约。
1960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亚非国家倡议的《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
1974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
1982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宽度和在领海外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由表可知( )
A.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增强 B.联合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C.殖民霸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D.西方主导的秩序得以改变
13.欧洲统一步伐在20世纪90年代进展迅速的历史机遇是
A.经济持续的繁荣 B.各国需求的增加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美国忙于发展经济
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海报《全世界资本家团结起来!》认为在西方资本家的控制下,资本家所撄取的财富实际上是建立在人民的血肉之上的。苏联在海报中还多次指责美国虚伪的民主,指责资本统治下的种族主义与民族仇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苏联海报宣传( )
A.改变了战后的国际格局 B.丰富了报刊的主体内容
C.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功能 D.渲染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15.1955年,新独立的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民族独立、团结合作、保卫世界和平等问题。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16.二战后初期,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深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制度影响外交政策 B.雅尔塔体系已完全崩溃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7.《冷战风云》中说:“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在亚洲充满火药味是指
A.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B.亚洲地区冲突不断
C.伊拉克战争 D.中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加剧
18.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代表在日内瓦签署了《美苏热线协议》,建立起两国首脑快速、直接且私密进行沟通的渠道。其意在
A.激化冷战对峙 B.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C.恢复外交关系 D.反对进行军备竞赛
19.1947——1962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潮时期,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电影出现在了银幕上。其中107部电影明确攻击了共产主义和苏联,同时还有几十部关注共产主义威胁的影片。同时期苏联的电影围绕“打击美国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揭露社会问题”和“对比苏联的善与美国的恶”进行创作。这表明( )
A.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一种重要手段 B.和平演变影响苏联文艺创作
C.电影创作反应的苏攻美守冷战走势 D.意识形态决定电影创作主题
20.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同盟变成冷战对手,造成两大国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这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发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在其研究文章中,对一战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如下六点分析:①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②世界霸权转移到美国;③俄罗斯(苏俄、苏联)与西方对抗长期化;④帝国解体一发不可收;⑤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⑥世界大战会“过时”。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材料三 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四 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欧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也正是在逐渐摆脱受美国控制的过程中,两欧国家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不断把欧洲联合推上新的阶段。到冷战结束之前,西欧国家的联合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反美主义运动已崭露头角,但通常表现为单个国家中部分人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并未形成多个国家的联合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作为一个抵制美国文化传播之整体的功效很难发挥出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单个国家文化精英的反美主义依然是主体,开始出现了西欧国家共同抵制美国的趋向。
——摘编自王晓德《反美主义与欧洲联合中认同的强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上述分析中任选其二,进行说明。要求:史实清晰,史论结合。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欧洲“边缘化”的含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欧洲反美主义运动发展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这种共同的危险”指什么?“大同盟”战后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中国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在此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这个名词是一名美国记者在二战以后采访欧洲的时候提出来的,说现在是一种冷战局面,没打起来,但互相是非常敌对的,从1946年开始,美国跟苏联,就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带领盟国互相斗争。这个斗争很复杂,有时是谈判,有时是互相挖墙脚。但是有一个界线,谁也不越过在雅尔塔会议上划定的势力范围,只有在边界不清楚的地方才争夺。这点双方无形中似有默契。
——摘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摘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使用核武器就是自杀。如果一方拼命增加核武库的数量,而另一方则不为所动,这样一来,加强核武库就根本无助于改善局面,这样做就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毫无益处。
——摘自梅尔文莱夫勒《冷战如何走向终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概括冷战的含义。
(2)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各自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A
6.D
7.D
8.A
9.A
10.A
11.D
12.A
13.C
14.C
15.D
16.D
17.A
18.B
19.D
20.A
21.(1)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战后欧洲不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如原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出现严重衰落。
世界霸权转移到美国
一战削弱了传统欧洲强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实力强大),为后来美国获得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俄罗斯与西方对抗长期化
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此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帝国解体一发不可收
一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纷纷解体。随后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推动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变化。
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
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做出了严苛制裁,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未能解除。一战后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秩序,为新的世界冲突埋下祸根。
世界大战会“过时”
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普遍认为:在伤亡及损失巨大的战争中没有胜利可言。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日益高涨。对于持久和平的期待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2)需从客观进程复杂性及主观分析多样性两个角度作答。
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世界大战,并且存在欧洲战场、东方战场等多个战场,战争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客观上使认定二战起点有很大难度,会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各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观察战争进程的角度不同、判断战争起点的标准不同等,也导致出现多种关于二战起点的观点。
(3)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4)原因:①美国的霸权主义损害欧洲的利益:
②欧洲实现联合后,经济力量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③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的衰退;
④二战前欧洲反美的历史传统:
⑤苏联解体后对欧洲的威胁大大缓和。(3点)
22.(1)德意日法西斯的威胁。国家利益的冲突。
(2)原因:①国际形势: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②国内形势:新中国需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特点:包容性和开放性。
(3)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美国对中国由孤立政策转向缓和并建交。(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3.(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集团间除了军事进攻外的一切故对行动。
(2)观点:赫鲁晓夫认为美苏虽然矛盾不可调和,但反对热争特别是核战争却是一致的。戈尔巴乔夫认为核武器危险太大,核竞争对美苏都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