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2: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3.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整理并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出现 原因 ①        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对②          的借鉴和吸收;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主要 体现 生产力 发展 科学 技术 的新 发展 (1) 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③     、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2)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④          等。 (3)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⑤     。 ◎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从不同视角认识世界。 ◎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⑥      促进了信息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生产关 系调整 国家 的 宏观 调控 以⑦     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1) 由于⑧      的资本主义的弊病,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 (2) 1933年,⑨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扭转经济危机。 (3)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4)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⑩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增长复苏。 (5) 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被打破,二战后,由美国主导成立了          、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加强了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产业结 构调整       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社会结 构变化 就业人口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人数增加
分配关 系变化 建立“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17世纪初,英国颁布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1935年,美国颁布《        》,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二战后,     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注意: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开始    福利;20世纪80年代,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 进步性:实质上是          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 (2) 局限性:助长     ,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的沉重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社会运 动兴起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类       此起彼伏。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
基层治 理变化 (1) 二战后:    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       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评价 (1)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                  ,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缓和。 (2)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       
整理并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苏联 改革 内容 局限性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①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 不顾实际情况,违反②     规律。 (2)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③        严重失调。 (3)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④        ,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⑤    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1) 发展⑥     ,过分消耗国内人力物力。 (2)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⑦    ,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3)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承认⑧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1) 改革偏离⑨      。 (2) 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败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系进行⑩   
东欧 (1) 东欧各国独立后,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其中,        最早进行改革,实行        制度。 (2) 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稳步提高。 (3) 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剧变,        纷纷终结
中国 (1) 1949年10月1日,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 1956年年底,中国基本完成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3) 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历严重曲折,但也取得“两弹一星”等成就。 (4) 1978年年底,改革开放后,             稳步发展
苏联模式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 训 (1) 经验: ◎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         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        所借鉴。 (2) 教训: ◎从长远看,优先发展      ,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        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         ,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当权者的      
社会主 义国家 面临的 挑战 (1)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 (2)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发展。 (3)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4) 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政策失误、人口增长过快、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 解决办法:坚持      、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致力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地区交流合作等
整理并理解: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③         ④             
农业政策 资本主义大农场 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经济体制 ⑥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⑧         ⑨     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坚持⑩       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事分析(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学者认为,女权主义组织是理解女权主义本身、女权主义传播和女权主义促使个人与集体发生改变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及其以后,妇女运动中产生的组织的数量是所有的社会运动中最多的,无论是激进的还是温和的妇女组织对于运动成功地影响政策都起了必要的作用。
二战后,由于退伍军人进入工作领域,工作的妇女减少了,但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稳定地增加。以前男性在一些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基本垄断了这些领域,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她们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提高了。战后的美国迅速走向繁荣,美国政府机构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增加,带来了大量的新的工作机会。在1963年夏天,肯尼迪政府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平等工资法,为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目标创造了条件。肯尼迪的目的在于取得特定的选民团体的支持,这一行动间接支持了女权运动的产生。战后美国的女权运动产生和发展,深受西方一些理论学者的影响。如欧洲自由主义思潮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等,都为女权运动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王河江《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者在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重视思想理论研究,注重组织机构建设,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民权运动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努力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益,这些构成了这一时期女权运动的主要特点。
——曾涵扬《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特点》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请你概括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并推测女权运动后社会意识的变化。
史事分析(2)
某课题小组以“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史料探究,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成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之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下表所示的内容为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1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1) 据上述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影响。
(2) 若进一步探究“福利国家”建设的影响,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方面的材料?举例说明。
情境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格勒附近著名的沙皇行宫所在地沙皇村于1918年被开辟为儿童度假胜地,并改名为儿童村。顿巴斯的一座矿工城镇沙赫京斯克于1920年被改名为“第三国际城”。奥卡河畔的一处风景优美的林地在革命前是富人避暑的别墅区,革命后这里于1918年辟为工人住宅区,改名为拉斯加皮诺,意为“大老粗之城”。
在斯大林诺、斯大林格勒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塔吉克共和国首都斯大林纳巴德(1929年)、库兹巴斯工业区中心斯大林斯克(1932年)等。1934年之后愈发不可收拾:1934年中央工业区一座命名才4年的新兴城市鲍勃里基被改名斯大林诺哥尔斯克;1935年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茨欣瓦利又改名斯大林尼里;1936年以后全苏又有十余个较小的城镇以伟大领袖来命名。1945年以后,此风更扩及苏联控制下的东欧,短短几年间除南斯拉夫与捷克外,其余东欧六国均产生了自己的斯大林城。
材料二 如下表所示:
苏联部分城市改名状况
旧名 现名
安德罗波夫 雷宾斯克
勃列日涅夫 卡马河畔切尔内
契尔年科 萨雷波沃
伏龙芝 比什凯克
加里宁市 特维尔州
列宁纳巴德 苦盏
——据美联社1991年6月报道
(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20世纪初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地名改名风潮的特点及其原因。
(2) 据材料二,说明1991年苏联部分地名改名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苏联频繁更改地名的因素。
历史写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917年以来的政府与社会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中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
活动1
①科学技术革命;②社会主义建设成果;③相对论;④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⑤集约型;⑥网络普及;⑦市场经济;⑧自由放任;⑨罗斯福新政;⑩滞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产业; 中间阶层; 福利国家; 济贫法; 社会保障法; 英国; 减少; 国民收入再分配; 惰性;社会运动;社区;非政府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基本矛盾。
活动2
①收购制;②农业生产;③国民经济比例;④全面科学的分析;⑤奖金;⑥军事重工业;⑦个人迷信;⑧市场调节;⑨社会主义方向;⑩修补; 南斯拉夫; 社会主义自治; 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人力、物力和财力; 资本主义国家; 重工业; 市场调节;农民生产积极性;个人崇拜;经济体制改革。
活动3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③片面发展重工业;④农、轻、重协调发展;⑤集体化农庄、农场;⑥市场经济体制;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⑧局部调整;⑨高度集中;⑩社会主义制度。
活动4
历史条件:妇女受教育程度增加;战后美国迅速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组织的兴起。
变化:妇女经济意识的变化;妇女就业状况的改善;女性参政权的扩大;性别平等意识增强;政治司法意识的提高;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活动5
(1) 影响:材料一、二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建设起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
(2) 需要补充有关“福利国家”建设的消极影响的材料。
说明:在建设“福利国家”的过程中,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减缓了经济发展。
活动6
(1) 20世纪初特点:体现革命性和人民性。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
20世纪30—40年代特点:以政治(领袖)人物命名;改名地域范围广。原因:斯大林的个人威望;苏联个人崇拜盛行;苏联控制东欧。
(2) 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因素:政局变动(政治风云);意识形态;民族性格。
活动7
示例一:
论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借鉴。
阐述:在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影响下,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采取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等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20世纪中后期,苏联开始进行改革,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注入一些市场经济成分,增加对科研领域的干预等措施。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竞争博弈中互相借鉴,推动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苏联模式”,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占据绝对主导,通过指令性计划对工业、金融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这一模式,使苏联在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20世纪中后期,苏联开始进行改革,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注入一些市场经济成分,增加对科研领域的干预等措施。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综上所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其他论题示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存和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