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政治外交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政治外交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2: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0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政治外交
1.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2.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5.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6.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成就。
7.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整理并了解: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初 期的 政治 建构 与曲 折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的 成立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1) 理论和政策基础: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①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3) 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开启了②          的历史新纪元
人民 政权 的 巩固 (1) 肃清反革命 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 土地改革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 稳定物价 ◎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政府进行③            ;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 抗美援朝 ◎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与曲折 时间 表现 原因
初步 形成 1949年,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 通过了具有④     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⑤             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筹建新中国
构建 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严重 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⑦          
新时期的民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建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⑧      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后 (1) 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⑨        的步伐。 (2)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⑩      轨道
1981年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 1982年宪法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突出强调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祖国 统一 “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成为我国完成        的基本方针。 (2)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 “一国两制”将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或策略性的打算,而是要           的基本国策
台湾问题 (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 (2) 1992年11月,达成“九二共识”,即“                        ”。 (3) 1993年4月,     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                               的坚强决心。 (5)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      
★注意: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性质不同。 港澳问题是      的遗留问题,是外交问题和恢复行使主权问题,港澳回归后不享有国防权和外交权。 (2) 台湾问题是    遗留问题,是内政问题及和平统一祖国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新中国的 法治建设 初创时期 (20世纪50年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破坏时期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形成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        
完善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1) 1997年,      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 2010年年底,              形成。 (4)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         。 (5)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          ”,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干部 制度 和公 务员 制度 干部 制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       。 (2) 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                ,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3) 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公务 员制 度 (1)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2) 随后,公务员        建立。 (3)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    轨道。 (4) 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1) 根本政治制度:          。 (2)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并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初 期 背景 (1) 国内:①                  。 (2) 国际:美苏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冷战
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 交方针 (1)“②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③      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3) “④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注意:受“一边倒”方针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外交具有鲜明的⑤    色彩
外交准则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1)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⑥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 ⑦    年6月,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注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⑧    ,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国际会议 (1) 1954年,日内瓦会议 ◎目的:解决⑨              。 ◎特点:⑩                            
(2)1955年,万隆会议 ◎特点:                        。 ◎内容:提出“       ”方针
建交高潮 (1) 1949年,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 (2) 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建交,同        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 50年代 末至60 年代初 背景 (1) 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苏关系破裂。 (2) 国际:                 
外交成就 (1) 1964年,          ,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 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0世纪 70年代 背景 (1)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2) 美国:美苏冷战,        
外交成就 (1) 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也升格为大使级。 (2)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 1972年,             ,中日正式建交。 (4) 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注意: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     ,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
改革 开放后 背景 国内:                 。 (2) 国际: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第三世界兴起
外交政策的调整 目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原则:独立自主、和平、    、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内容:提出                ,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4) 成就: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              
世纪之交的外交 中国把巩固与发展      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3) 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21世纪 的外交 中国积极致力于与       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00年正式成立        。 ◎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发起成立       、博鳌亚洲论坛; ◎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           
积极参与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注意: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     ,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与不同国 家的合作 (1) 发达国家: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与           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2) 亚洲国家:按照“        ”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3) 非洲国家:提出“      ”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建立新型 国际关系 (1) 提出要坚持      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        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中国方案 (1)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       ,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2)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推动气候变化《     》生效。 ◎推动“     ”建设;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 ◎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注意: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           的外交布局。 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越性
史事分析(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本是一个经济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边区民众和公务人员缺吃少穿。1941年年底,民主人士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1941年12月,边区整编委员会规定:政府一级各厅、处、院缩减三分之一的人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转到生产战线。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1944年年初,精兵简政基本完成。边区政权系统减少1.3万人,部队人数降到边区总人数2%以下,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宋斌《陕甘宁边区如何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材料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7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改革,对政法、文教、社会事务等部门,没有做大的变动。
——连怡《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
(1) 据材料一,指出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原因。
(2) 据材料一、二,概括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同于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之处。
史事分析(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融于一炉。这种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在当时受到很多批评,但这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先期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情境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归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成就)简表(部分)。
时期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人民政府确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三大方针。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 70年代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 新时期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第二版)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新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主要因素。
历史写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国礼”在国家间的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古代朝贡体系之下,中国选择馈赠他国的主要是奢侈品和土特产品,如举世闻名的中华四大“国礼”——丝绸、茶叶、瓷器和阿胶。晚清时期,各国政要们如美国总统格兰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开始访问中国,为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依据国际惯例,仿照西方国家荣誉勋章样式,制作大清御赐双龙宝星赠给来访的政要,以示荣典。
——甘甜甜、宋黎磊《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到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进行了会晤,毛泽东主席的赠礼是宋本影印《楚辞集注》,表达了中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内涵。田中角荣首相的赠礼是水粉画《春晓》,寓意中日两国将迎来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送出的国礼包含了《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恋33天》等影视作品。这些影视剧跨越时空,使极具时代感和文明进步的全新中国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目中鲜活起来,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陈紫《国礼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分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活动1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④临时宪法;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⑦“左”倾错误恶性发展;⑧民主集中制;⑨平反冤假错案;⑩制度化;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 长期并稳定贯彻; 告台湾同胞书;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汪辜会谈;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历史性一页;殖民侵略;内战;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五大;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干部制度;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1993;考试录用制度;法制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活动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百年屈辱外交;②另起炉灶;③帝国主义;④一边倒;⑤意识形态;⑥印度;⑦1954;⑧和平共处;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⑩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求同存异; 英国、荷兰; 美苏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冷战; 中国与法国建交;
美国处于守势; 中英、中荷关系;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过程; 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周边关系;世界各大国;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联合国;全方位外交;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亲、诚、惠、容;
真实亲诚;和平发展;结伴而不结盟;多边主义;巴黎协定;一带一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活动3
(1) 原因:边区民力有限,难以供养过多军政人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边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本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民主人士的建议。(任答四点即可)
(2) 不同: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侧重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弱化专业经济部门领域;权力下放。(任答三点即可)
活动4
(1) 特点:监察机关享有独立性;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借鉴西方监察制度(中西合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服务于国民党独裁统治。(任答四点即可)
(2) 现实意义:增强监察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反腐利剑,纯洁党员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任答两点即可)
活动5
(1) 国际形势: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民族独立国家;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欧洲和亚洲出现一些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
(2) 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工作人员的努力等。
活动6
示例:
论题:国礼在中国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阐述:国礼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丝绸、茶叶、瓷器等均为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通过国礼馈赠,对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具备深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近代中国,随着与外国的接触与交往日渐频繁,在帝国的环伺下,中国人逐渐学会和融入了近现代世界外交规则,开始按国际惯例定制“国礼”——大清御赐双龙宝星,这反映出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馈赠和受赠的国礼,记载了当代中国外交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研究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中日领导人互赠的国礼,即见证了中国外交史上的高光时刻。
国礼可以向世界展现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送出的国礼是影视作品,将当代中国富有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社会风貌、与人为善和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以及平凡百姓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生动地呈现给国际社会及民众。这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和外交理念的解读,对中国总体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外交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需要读懂世界,世界也需要读懂中国。外交与国礼相伴而行,相得益彰,国礼文化必将在中国外交舞台上越来越突显其作用,助力中国更好地融入和拥抱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