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据学者考证,商朝贵族女性因拥有大量田产受商王尊重并拥有较为独立的地位和权力;而西周后期,女性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无非无仪”即可。这说明了
A.分封礼乐制渐趋瓦解 B.父系血缘关系的强化
C.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 D.周朝王室地位的衰微
2.如表格中是西周至东周之初文献的表述主题,可知,西周至东周之初
时间 文献的表述主题
西周前中期 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
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 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
A.君权神授观念趋向瓦解 B.王室权威已经不复存在
C.世家贵族势力不断壮大 D.家族宗法制度持续强化
3.宋太祖认真总结了藩镇敢于抗拒王室,将佐逐杀主将以致称王称帝的历史教训,认识到“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由此,宋太祖( )
A.重用文臣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 B.设置通判以提高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
C.使地方政权和财权直辖于中央 D.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注重官员文化素质
4.1112年,宋徽宗认为以左、右仆射为左、右相,是“以仆臣之贱,充宰相之任”。遂改左仆射为太宰(首相),右仆射为少宰(次相)。宰相官称的变化
A.折射出文官地位的提高 B.有利于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C.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反映了贵族政治卷土重来
5.商朝为维系国家的稳固,商王积极拉拢方国,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周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地缘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实现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D.早期国家发展为成熟国家
6.清代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统领百官 B.决定军国大事
C.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意旨 D.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7.在统一的帝国中,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为了防范异姓势力对皇权的觊觎,皇帝任用皇亲国戚或身边的近侍奴仆,以制约政府官员。分封各地的皇室宗亲虽没有治民的权力,但庞大的皇族势力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保障。这体现出,
A.封建社会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家国同构”政治格局始于统一的帝国中
C.宗法观念对“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支持
D.血缘分封体制在封建社会得到全面恢复
8.观察下图,我们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A.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B.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
C.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 D.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9.“军机章京”实为军机处的秘书,其车灯上贴有葫芦式剪纸(寓缄口之意),以同其他大臣区分身份,他们根据军机大臣从皇帝处所领旨意,分别拟旨,或明发,或廷寄。廷寄的密发最终要靠驿传的严密性加以保证,驿传文报需经过密封、交接、反馈等程序。由此可推知军机处
A.同僚之间等级森严 B.运作过程严谨缜密
C.在实践中权力扩大 D.权力为章京所把持
10.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中外朝制度 D.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1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此出自( )
A.汉武帝 B.明太祖 C.宋太祖 D.清雍正帝
12.记载上古历史的先秦文献《尚书》中多处出现“民监”“民视”“民听”“保民”等记录。这表明我国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B.民主观念较早成熟
C.血缘政治影响式微 D.早期国家崇尚平等
13.明代礼法只承认一夫一妻制,《明律》规定,“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离异”。这反映了
A.社会风气日渐开放 B.法律制度进步明显
C.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D.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14.秦汉帝国把宗王视为中央集权的障碍。但西晋时期,皇子得以封王与政。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上升的情况。据此可知,西晋、南朝时期
A.皇权面临严重威胁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宗亲皇子较为团结
15.《仪礼.韌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
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 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16.“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长子继承 C.皇位世袭 D.封土建国
17.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 D.汉代的“中外朝”制
18.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时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国家一统 B.君主专制 C.三权分立 D.中央集权
19.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
A.郡国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谋克制
20.宋代统治者虽然在地方上设置了路级建制,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路、州、县的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大多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相应部门,尤其在路一级,行政区划简直就是中央官员的巡行区域。这表明宋代
A.出现了冗官冗费现象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地方管理机制不健全 D.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丞相的相关评述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太祖、成祖清雍正时期中枢机构的重要调整过程。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从经济和文化思想的角度说明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2.地方机构和官员设置是中国古代中朝王朝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但是明清的督抚设置却产生不同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废行中书省而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但由于三司鼎足而立,分别由朝廷垂直领导,因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遇事处理不及时,延误事机,互相推诿塞责的情况。督抚制度应运而生。明代的督抚并非定制,而是朝廷派出的监督机关,遇事而设,事毕即撤,一省的最高长官是藩、臬二司。但督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涉及地方日常事务的处理问题,其权力逐渐超过三司,成为地方三司长官的上级。总督设置作为一种制度,在明代并未完成,它只是为清代总督成为地方大吏开启先河。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一以 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材料二 清初的督抚,虽贵居封疆大吏,分治一方事权,然其实际行使的权力不过是承旨办事而已,且其常畏惧凛凛,奉行法令,不敢稍违。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晚清督抚权力变动的转折点,使督抚的权势逐步加重。其后的社会巨变,督抚进一步掌握了清廷的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至20世纪初年,督抚往往互通声气,集体行动,牵动全局,东南互保充分显示了督抚们的声势。1900 年夏,清廷向八国联军宣战,谕令各省督抚率兵抗敌。两广总督李鸿章以“矫诏”为由,断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东南督抚十余人公然抗旨,非但没有与列强开战,反而与各国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事后,各督抚非但未被治罪,反而以“保障东南”之功受到清廷的嘉奖。
——摘编自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督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和清初相比,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3.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结合所学概括宰相的职能。
(2)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罢宰相”后中央政治机构是怎样运作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A
6.C
7.C
8.C
9.B
10.A
11.B
12.A
13.D
14.A
15.A
16.B
17.A
18.B
19.C
20.B
21.1、不正确。(1分)理由:
(1)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2)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
(3)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任意两点2分)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1分)
2、概述: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1分)
清代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分)
3、正确;(1分)理由: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和衰落;(1分)
影响:经济上: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新兴资本主义萌芽;(1分)
思想文化上: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扼杀了社会创造力;(任意一点1分)
阻碍了科技进步和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22.(1)特点:初为临时差遣官;后来逐渐向常设的地方官转化;具有承上启下的政治功能;并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积极作用;弥补了明代三司分治体制的不足,利于提高地方办事效率;是明代联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纽带,并成为明代废行省制度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
(2)变化:督抚权力不断扩大。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传统督抚制度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后,热衷于洋务的一些地方督抚政治地 位提高;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外国列强的武装侵略压迫,使清朝中央集权体制严重削弱。
23.(1)秦朝。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2)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朱元璋(明太祖)。运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4)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