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3: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询问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及“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团结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B.倡导建立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
C.自我革命和从严治党的决心 D.善于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效仿美国实行代议制 B.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3.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4.下面左图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旗(五色旗),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右图是新中国五大民族自治区分布图。结合所学分析,右图中以数字标注区域的主体民族与左图象征的民族相同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位于如图中的( )
A.A B.B C.C D.D
6.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7.如图为1945年解放区的有关状况。这一状况( )
A.使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B.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彰显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
D.标志着解放区的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8.“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战争胜利 D.新中国成立
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制采取省、县两级管理机制。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并使其成为省与县市之间近于“实级”的一级政府。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政府权力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0.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11.图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画家力群在1947年创作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图片反映了( )
A.为新中国的民主积累了经验 B.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制度完善
C.表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建立 D.说明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12.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首先将乡(市)参议会改为乡(市)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管理政权的机关。此后,各解放区、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逐步完成了由参议会制到人民代表会议制的转变。这一转变
A.反映了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开创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新模式
C.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 D.打破了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局面
13.1912年2月14日,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在致袁的电报中说:“查世界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也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这表明袁世凯的上台
A.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B.是民众选举的产物
C.体现民主革命的成果 D.实现了社会的转型
14.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要求保障少数民族人民权利的实现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15.孙中山提到颁布《临时约法》的缘由时说:“北方将士以袁世凯为首领,与予议和,夫北方将士与革命相拒之汉阳,明明为反对民国者,今虽服从民国,安能保其心无他?故予奉临时约法而使服从。”下列各项中,与孙中山的意图相吻合的是( )
A.临时大总统为陆海军元帅 B.宪法的起草权归临时大总统和参政院
C.临时大总统任命文武职官 D.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
16.1914年5月,中华民国总统世凯公布以《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原来“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改为“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做法
A.体现了北洋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B.发展并完善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为袁世凯独揽大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D.奠定了近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法律框架
17.1937年7月,延安县及各区、乡先后成立选举工作委员会,挨家串户开始了选举宣传,甚至连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也被他们邀请过来开茶话会,动员积极参与选举。这主要反映了( )
A.边区民主制度的成熟完善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效落实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8.如图为1940年《新华日报》漫画《晋冀察某区的民主普选妇女投票情形》。图中妇女三两结队来到投票箱前投票,甚至还有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解放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扩大
C.边区政府重视基层民主建设 D.民众抗日救国热情不断高涨
19.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农民由“被启蒙”变为启蒙者,他们再也不是愚蠢落后和麻木狭隘的代表,而是获得了独立身份,有价值尊严、理想抱负的主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 B.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根据地民主运动的发展
20.晚清隆裕皇太后曾颁布一道诏书:“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该诏书的颁布标志着
A.武昌起义的成功 B.辛亥革命任务完成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君主专制政体结束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0 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22.【“制宪国大”与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一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二 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召开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之际,朱德等即强调“改造县、区、乡村政治机构”。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组织村选,未改变村级政权组织框架,改选后的村政权,在1938年秋的“反围攻”作战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鉴于此,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在村政权的架构上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在村公所之上设立村民代表会,遵照村民大会决议,计划、决定全村之行政。村公所设调解、经济、生产、教育四个委员会,直接对村长、村副负责,各委员会的委员由村民代表会中的代表互选兼任。此后,村级政权组织构架的具体调整都遵循以上原则。彭真对此做了准确的描述:“我们从边区政府起到村政府,都建立了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和司法等工作部门,从上至下地建立起完整的工作系统,使边区政府的每一政令和指示,都易于贯彻到村。”
——摘编自齐小林《村庄里的抗战: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华北乡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村级政权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村级政权改革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B
6.B
7.B
8.A
9.D
10.C
11.A
12.C
13.B
14.C
15.D
16.C
17.C
18.C
19.D
20.D
21.(1)新现象:出现了政党政治。评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之所以失败,跟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失败。
(2)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3)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抗日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使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22.(1)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国统区内出现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出现统治危机,国民党继续实行独裁统治。
(2)不同:国民党“制宪国大”是国民党一党操办,体现国民党一党专政;第一届全国人大是广泛的民主,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3.(1)内容:实行村选;改选村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推行“议行合一”;建立上下贯通的完整工作系统。
(2)历史作用:促进了乡村基层治理;加强了边区政府与基层的联系;团结了抗战力量,增强了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有利于党的各项政策在边区的实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