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
四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
A. 董仲舒的建议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 郡国制被废除 D. 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
2.下列关于两税法的说法有误的是( )
A. 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B. 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D.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3.下列企业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B.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C. 上海轮船招商局 D. 安庆内军械所
4.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 戚继光为扫清倭寇作出重大贡献
B. 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 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 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10-13世纪中国境内先后出现的政权,按其建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宋 ②南宋 ③契丹国(辽) ④西夏 ⑤金 ⑥元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①④⑤②⑥
C. ①④②③⑤⑥ D. ③①②④⑤⑥
6.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 )
A. 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 早期城市出现
C. 私有制得逐渐产生 D. 国家开始形成
7.“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
A.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
C. 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 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8.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 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 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9.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研究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 具有较大的自治权
10.据《全球通史》所汇总的史料,从公元前1000年起到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确切的相互影响或接触。这反映出,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发展( )
A. 落后于亚洲大陆 B. 相对独立和封闭
C. 呈多元一体格局 D. 摈弃了外界影响
11.15世纪以后,欧洲人普遍认为,占有货币,就占有一切,黄金能够“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 天主教会的宣传 B.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新航路的开辟 D. 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
12.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时,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
A.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农业是区域帝国形成的基础
C. 技术进步有利于文明扩展 D. 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13.在公元前520年的奥林匹亚赛会上,增设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比赛项目,即“重装赛跑”。此后,该项目被列入皮提亚赛会等其他的“泛希腊赛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常设比赛项目。据说该项目起初需要参赛者全副武装,后改为只佩戴头盔和手持盾牌,各地的比赛距离不尽相同。“重装赛跑”项目的设置( )
A. 旨在淡化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B. 适应了当时军事活动的需要时
C. 有助于增强公民综合素质 D. 丰富了体育的公平性内涵
14.据考证,元青花瓷世界上现存大约300多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就有80件,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陈列37件,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宫也收藏了数十件。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 海陆贸易比较发达 B. 统治疆域较为辽阔
C. 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D. 制瓷技术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8分)【人口与社会】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遷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
16.(10分)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17.(10分)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000年直到公元500年,在世界史上往往被称为古典时代,这时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进步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冶铁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急剧增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城市的发展,贸易的兴盛,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组织也和前一时期大为不同,出现了波斯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这样地域辽阔、组织严密、结构复杂的大帝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大大加速了。随着各地区政治、军事、贸易接触的频繁,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更为容易。
——摘编自丘进《中西交往与社会开放》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典时代欧亚文明交流加速的条件,并分析欧亚文明交流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概括材料二中的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18.(10分)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前5—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材料二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
根据材料一中关于文明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官·疾医》: “(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 “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编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 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 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美国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2.C3.D4.C5.B6.A7.A8.C9.A10.B11.B12.C13.B14.A
15.【答案】(1)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2)新变化: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
影响:影响古代人口布局,南方人口日益增长密集;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传统的义利观在发生改变,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松弛。
【解析】(1)根据材料“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等。
(2)新变化:根据材料“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可知,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古代人口布局,南方人口日益增长密集;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传统的义利观在发生改变,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松弛等。
16.【答案】(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或主张确定“中国”为国名)
原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
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创造了条件,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具体写出两方面的习俗变迁也可)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王朝历史,结束了中国以姓氏为主的家天下局面;中国国名的确立为中华民族确定了凝聚的对象,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可知,梁启超主张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或主张确定“中国”为国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时,从西方政治学说的影响、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可知,辛亥革命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经济: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经济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为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创造了条件,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习俗: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社会习俗方面的作用表现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具体写出两方面的习俗变迁也可)
(3)根据材料,从辛亥革命结束以姓氏为主的家天下局面,确立国名、推动民族凝聚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17.【答案】(1)条件:农业发展,生产力提高;城市发展,贸易增加;大帝国出现。特点:交流领域广;交流越来越便捷。
(2)表现:物种的交流;人口流动;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经济形成体系。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3)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互相尊重、和平互利的原则。
18.【答案】示例:
论题: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论证: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
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
结论:文明交流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19.【答案】答案提示: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
示例一: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古中国: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
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示例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需要修改。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产生文明的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以此作为判断文明古国的依据,那么古希腊以及美洲的玛雅、印加帝国都可以作为文明古国。
古希腊:公元前2千世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6世纪,城邦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玛雅文明: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人口调查表。
综上所述,由于文明的起源地不止四个,而是更多个,各地区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古”的标准、从“大”的标准来看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改为多个文明古国。
示例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符合“文明”的大部分特征,但它的产生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峻挑战,民族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开启民智、维护传统文化以提振民族信心是当务之急,在其宣传下,“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广泛传播。
“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因为对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的判断标准不确定;指代的地域不准确;与新的考古成就不切合。因此它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成果。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近代时期出现的带有特殊目的的说法,不具有史学价值。
【解析】示例一:根据“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可得出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古中国:根据所学,概括夏商周的具体内容,可得出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古埃及: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古印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古巴比伦:结合所学可得出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最后总结可得出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20.【答案】(1) 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任意2点)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水平;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任意2点)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任意3点)
【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可以得出历史悠久;依据材料一“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可以得出地位高,受重视;依据材料一“(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可以得出用途广泛;依据材料一“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可以得出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一“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依据材料一“(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并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依据材料一“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依据材料二“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依据材料二“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可知,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可知,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依据材料二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加速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