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救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 )
A.扩大了巡视御史的权力 B.提升了地方监察的效度
C.使官员的管理有法可依 D.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水准
2.如表为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由该表可以得出( )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A.宋朝宰相执政素质更高 B.宋代科举制得到发展
C.两宋政府大力提倡文治 D.宋朝重学风气盛行
3.南朝刘宋时期,“手不知书,眼不识字”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在南朝时
A.政治颓废局面已被打破 B.世家大族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门阀政治已经受到冲击 D.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4.明代《重建文正书院记》:“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则过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B.理学形成与书院兴盛
C.文官治国体制的推行 D.科举选官制度的建立
5.下图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文中内容反映了当时( )
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
A.传统教育的落后 B.选官领域的变革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洋务运动的发展
6.下图为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御史参与对《集簿》的审核工作,以防止官员造假
②政府通过《集簿》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③《集簿》用于记录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④《集簿》可以用作证明简策在汉朝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据此可知汉代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C.地方受到严格监察 D.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8.读如图《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帖》,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名词,下列关于进士及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 B.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
C.选官标准以才学为主 D.科举考试从唐朝开始
9.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D.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0.明洪武十五年新置督察院,“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但行使职权时往往直接受皇帝节制;另设独立的监察机构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如图所示。这反映了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有( )
①机构简单,制度混乱 ②以内制外,权大威重
③防止单一监察枉法弄权 ④互相统属,分工不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梓潼梦是古代士人祈求梓潼神保佑中举的梦境,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如唐代孙樵在《祭梓潼神君文》中说:“乡贡进士孙樵,再拜献辞张君灵座之前……觞酒豆脯,捧拜庭下。”梓潼梦的灵异,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人尽皆知。这一现象( )
A.体现佛教盛行的负面影响 B.反映士人阶层的价值取向
C.表明科举制度仍有待完善 D.折射社会流动的阻力较大
12.“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和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因此中央政府里,永远有全国各地域人民参加,不至于偏荣偏枯。”这一变化( )
A.避免了选官过程中徇私舞弊的现象
B.开始将评议与选举的权力收归中央
C.使考试成为选拔人才进入仕途的必备环节
D.与科举考试中南北卷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13.唐代科举承“乡举里选”之意,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的平日诗文和社会、政府官员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所凭只是考试成绩,且出现了糊名制度。这种变化反映出科举制
A.民主性加强,世家大族再难垄断官场
B.统治基础扩大,官员素质得到提升
C.制度设计日趋规范严密,更强调制度的公平性
D.考试成绩成选官的唯一依据,“选举”功能丧失
14.如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士族在竞争中不再有优势 B.寒门弟子品行高尚
C.选官制度不断地发展完善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5.秦统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员被称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设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必须精通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秦朝设立御史府旨在( )
A.分散丞相权力 B.提高官员素养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16.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17.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③①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18.汉武帝时下令“好文学,敬长上”的人才经地方官考察可入太学。晋武帝时专为贵胄子弟创设了国子学。唐代,国子学、太学分别限定为三品以上和五品以上官子弟,“庶人之俊异者”亦可入四门学、律学等。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上计制度的衰落
C.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选官制度的变革
19.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
B.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
20.杜佑《通典》记载:唐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由此可知唐朝( )
①科举有严格的资格审核制度②选官完全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统治者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④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出身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察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考察有何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谓科目,举谓举士,科举即通过科目考试而取士。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由州郡岁贡士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入唐,发展为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某、明学,据说有五十多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隋唐推行科举制,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这就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为底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摘编自张样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唐代的乡责,完全不同于聚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你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从科举制剑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情徒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底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我育制度主要是为培养官吏服务,学而优则住,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线穆说:“失去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信仰和尊重,便意味着最深刻的隐患和危机,信心丧失、心理扇踏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在钱穆的心目当中,中国未来斯文化之重建自然应该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重建,而非抹杀自己个性、自绝传统生命的全盘西化。
——摘编自陈兴德《家国、文化与科举评价——钱穆科举观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今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B
6.C
7.B
8.C
9.A
10.B
11.B
12.D
13.C
14.C
15.D
16.B
17.B
18.D
19.C
20.C
21.(1)变化:从以科举为主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再到废除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向现代社会转型,科举制成为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抨击及权臣的奏请对清政府有很大触动。
(2)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22.(1)原因:儒生参政重视品德;两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要;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更加公开,更注重公平公正。
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3)特点: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
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23.(1)原因: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或者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或有利于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
(3)启示:高考制度改革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要理性对待历史传统或尊重本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科举制注重公平、公正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