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3: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在《唐律疏议》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户籍残卷里,明确登录了永业、口分、买田之不同,又有退田、转授等记载,这有助于论证唐朝在该地( )
A.治理带有法治特性 B.自耕农数量有所减少
C.倡导土地买卖交易 D.实现一定的有效管辖
2.记录918~1392年高丽王朝历史的《高丽史·刑法志》载:“年七十以上,父母无守护,其子孙犯罪应配岛者,存留孝养。”《唐律·名例律》云:“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权留养亲。”由此可见。高丽王朝( )
A.社会各阶层推崇儒学 B.照搬了唐朝法律条文
C.统治者注重学习唐制 D.法律制度的严酷无情
3.如表为清代司法制度的运作程序,据如表可知,清代( )
层级 案件种类
死刑案 流刑案及涉及杀人的徒刑案 徙刑案 笞杖刑案
(1)州、县 侦察 侦察 侦察 审判
(2)府 转报上级机关 转报上级机关 转报上级机关 汇集上报
(3)按察使司 审判 审判 审判 最高上诉机关
(4)总督或巡抚 批示 批示 批示 —
(5)刑部 复审 最终判决 汇集上报 —
(6)三法司 最终判决 — — —
(7)皇帝 批示 — — —
A.地方政府司法权限严重缺失 B.注重提高司法审判效率
C.有权责较为清晰的司法体系 D.将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
4.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宋代的乡里教化
A.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 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
5.儒学的“天人感应说”“天人合一论”,把“天”人格化,说成是具有意志和感情的神,皇帝是代表天意而君临百姓,他的意志与天一样不可违抗,臣民对他只有敬畏和服从。这种思想被历代王朝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 B.封建国家神权居于主导的地位
C.历代君主借助神权维护自身统治 D.儒家学者和统治阶级互相结合
6.唐高宗时,王方翼之友赵持满因犯罪被杀,抛尸城西,家人没人敢去收殓。方翼感叹:“栾布哭彭越,那是大义;周文掩埋朽骨,那是极仁。若绝友之义,遮蔽君主之仁,还凭什么来侍奉君主呢?”他收殓了尸体并按礼安葬。高宗闻之对王方翼大加赞许。这反映了当时
A.法治严明深入人心 B.儒学影响司法观念
C.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D.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7.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 “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环”通“原”,宽宥)之不 不当环,亟执勿失。”汉简《奏诚书》中提到: “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舂。”这表明( )
A.秦朝法律中也含有儒家的思想 B.秦汉律法具有一定沿袭性
C.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特点 D.秦以法治国、汉以儒治国
8.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9.下表为先秦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演变的情况。这种演变反映了
时期 忧患意识主体 忧患意识表现
商周 统治者 所忧在于失天命
春秋 孔子等儒家知识分子 所忧在于失“道”、失“德”
战国 以孟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 所忧在于统治者失“民心”
A.民本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C.社会变革推动天人关系重心的变化
D.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10.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思想界出现个性自由倾向
11.《唐律疏议》之“杂律”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该规定旨在( )
A.打击非法借贷 B.稳定经济秩序 C.活跃商品经济 D.维护社会公平
12.“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13.《大明律》规定:“凡对制及奏事上书,诈不以实者,杖一百,徒三年。非密而妄言有密者,加一等。若奉制推按问事,报上不以实者,杖八十、徒二年。”这一规定说明,明代( )
A.强化社会舆论导向控制 B.刑罚具有因人而异差异
C.重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政府注重行政效率提升
14.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御史李定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审判过程中,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史称“乌台诗案”。这体现了宋朝( )
A.法律观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北宋官员朋党观念浓厚
C.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15.清代雍正年间制定“留养承嗣”制度:死刑犯为独子,而祖父母、父母年老无人奉养,经皇帝批准,可以改判重杖一顿、枷号示众三个月,使其能免除一死,侍奉祖父母、父母。这一制度( )
A.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B.开启了法律儒家化
C.体现皇权高度集中 D.缓和满汉之间矛盾
16.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收录了236个案例(判例),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 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
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 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17.《汉书》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明《大诰》:“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这说明( )
A.统治者礼法兼施 B.重视法治建设
C.儒家伦理秩序确立 D.君主专制加强
18.如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
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唐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19.唐宋有关借贷契约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20.《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也。”由材料可以看出
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B.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
D.家规对维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太平御览·第六卷》
材料二: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因政教而施刑罚……刑罚不可弛于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案件判决的两种结果及依据。
(2)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唐律的立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法律特点形成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概览
序号 姓名 在位皇帝 官职 司法事迹
1 黄霸 西汉宣帝 廷尉正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 颍川太守 力行教化而后诛伐。八年无重囚。
3 龚遂 西汉宣帝 渤海太守 化盗为民,狱讼止息。
4 召信臣 西汉元帝 南阳太守 盗贼狱讼衰止。
5 王涣 东汉和帝 洛阳令 清理积案,曲尽情诈,发摘奸伏。
6 镡显 东汉安帝 豫州刺史 怜悯盗贼穷困犯罪,擅自救免。
7 任峻 东汉顺帝 洛阳令 一年断狱不过数十,作风威猛。
8 许荆 东汉和帝 桂阳太守 兄弟争财,感悟息讼。
9 孟尝 东汉章帝 会稽户曹史 平反上虞孝妇冤狱。
10 刘矩 东汉恒帝 雍丘令 民有争讼,提耳训告,使其感悟。
11 仇览 东汉和帝 考城蒲亭长 母告子不孝,感化教育。
12 童恢 东汉灵帝 不其令 执法廉平,牢狱连年无囚。
材料二 自司马迁撰《史记》而设置《循吏列传》,历代正史多效其体,而又逐步定位于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中的“循吏”立传。这些官员或因地位相对不高,事迹相对不显,未可单独立传,故以合传的形式集中载录以彰显他们为政以德、廉正亲民等政绩,让他们青史留名,并成为后世官吏们取效的典范。据统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外,十九部正史共记述了五百多位循吏的事迹。
——摘编自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史家重视为循吏立传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折狱”或“引经决狱”,是遇疑难案件依据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抽象出的法律原则进行决断的审判方式和制度。在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背景下,由中央司法机关廷尉处理疑难案件时率先采用并逐步盛行并制度化。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和制度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能妥善处理司法中的疑难案件,能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漏洞和偏颇起到补阙和纠偏的作用,它既是中国古代的司法衡平机制,又是法律缺陷的修补机制。
——摘编自吕志兴《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制的真实关系》
材料二 唐代中央政府的司法机构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个机关组成,地方的司法工作由州县的行政长官兼任。唐代司法的一般程序分为起诉、审判、复审、执行四个阶段。从法律上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司法制度,其中规定的诬告罪、法官审判责任制、御史台官员监督参与司法、会审制度、上诉制度、复审制度、死刑复核复奏制度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唐代司法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实行公开的不平等。皇亲国戚、官员犯法,有上议、上请、官当等特殊规定,从而保障封建的等级特权。
——摘编自冯辉《唐代司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春秋决狱”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司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B
7.B
8.D
9.C
10.A
11.B
12.B
13.C
14.A
15.A
16.A
17.A
18.C
19.C
20.D
21.(1)结果1:甲当枭首(砍头)
依据:殴父。
结果2:甲无罪
依据:他本来的意图是帮助父亲,不是殴打父亲,所以无罪(根据儒家原心定罪的原则)。
(2)特点:重视孝道(儒家伦理道德);礼法结合;
原因: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较大;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统治者采取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儒家知识分子参与法律编纂,引经注律。
22.立传的循吏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地方的治理,提升地方治理效能;树立了善政、德政的正面典范,有助于改善吏治,塑造良好的政治风气;循吏奉法循理、廉洁清正、勤政爱民的为政思想,契合儒家政治理想,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挖掘古代循吏的超时空价值,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丰富而宝贵的文献史料。
23.(1)原因:汉武帝推崇儒学,儒家思想影响司法体系;吸取秦朝严刑峻法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汉代法律体系尚不完整。(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影响: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代法律的漏洞。(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礼法结合;地方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程序较为完整严密;慎刑;服务于皇权,贵族拥有特权。(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