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大课堂练习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大课堂练习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23: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第二次大课堂练习
高一历史科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主张隆礼重教,以礼教为主;但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重。“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说是其学说的基本纲领。荀子的政治思想学说()
A.完全继承了儒家思想B.丧失了儒家基本立场
C.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趋同于法家理论取向
2.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辦,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
A.隋朝时期门阀土族的崛起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
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
3.北宋开封的街道较为狭促,皇帝出行,因不再“禁街”,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随行的侍从和官员都“杂行道中”。面对日益加剧的“侵街”现象,北宋皇帝的出行仪仗队主动减少随行人员;不强行拆除关系到基本民生的违章建筑。这表明,宋代()
A.传统礼制逐渐废弃B.专制皇权受到限制
C.城市管理渐趋宽松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4.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
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B.决定放弃旧的传统宗藩关系
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
5.中共二大提出“我们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农民都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共三大提出“中国的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陈独秀说:“散漫不集中的各个运动,决不能打倒困兽犹斗的军阀;能够打倒军阀的只有统一的国民运动。”这一话语体系()
A.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B.指导了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
C.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D.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
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
7.新中国成立时,农村的交易方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物物交换、人民币、银元、铜元等形式。而到1952年底,据人民银行总行估算,农民持有的人民币已达11万亿元,约占当时
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这一变化()
A.捍卫了新中国的经济主权B.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C.摧毁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D.推动了农村生产力解放
8.到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同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均写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经济”才在中国变成一个不敏感的词。这表明我国()
A.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思想解放和理论建设的成果显著
C.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和完善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9.对于包产到户,陈云指出:“现在搞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它的意义不下于私营工商业改造。”“打破这个‘大锅饭’,将会大大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陈云同志的讲话()
A.肯定了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B.强调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C.折射出私营工商业改造影响深远D.凸显了解放生产力的历史必要性
10.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其城市的卫城区有谷仓、寺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印度()
A.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B.城市规划的水平领先世界
C.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D.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
11.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尊重,东方人也愿意接纳征服者带来的部分外来习俗。”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
A.受到东方各国人民的欢迎B.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2.古代两河流域人形成了格式比较固定的契约模式,一个标准的果园买卖契约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对果园的描述(面积、位置);买方和卖方;果园的价格;对交易完成仪式的描述;声明对交易满意,将来任何一方不得对交易提出争议、诉讼;起哲、证人、时间。据此可
知,当时两河流域()
A.经济活动影响社会生活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商业发展理念领先世界D.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
13.图3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B.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
C.罗马法体系推动社会发展D.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14.11世纪诺曼征服后,英国建立起封建地产制度:王领与总封臣的地产呈现出“插花式”的交错格局,总封臣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而未相连。为管理封建地产,国王常派遣官员、管家奔赴各地巡视与督查。这可以用来说明()
A.民族国家基础奠定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C.国王权力得到加强
D.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5.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疾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谋臣们就意识到人口规模对争霸的重要性。比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就曾接纳管仲的建议,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国由官府出面为孕妇提供免费的接生服务,并为新生儿家庭直接提供物质奖励,而且是生得越多奖励越多;商鞅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推动了更多年轻人尽早结婚。
——据梁建章《中国人口政策变迁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地增加。为了养活众多人口,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这些使明清时期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
_据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府鼓励生育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政府鼓励生育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帶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雛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5世纪末,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在欧洲人看来,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在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眼中,土著缺乏宗教信仰,生活十分原始,没有科学,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載。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幾个白人。新世界的某些现实也刺激着欧洲人,他们发现古典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描述,不能够说明欧洲人在美洲所发现的文化,甚至有人怀疑基督教是否为唯一正确的宗教
——摘编自何文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对“美洲形象”的建构。(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套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企业。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