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期中质量检测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埃及开罗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来自5000年前的文物,它就是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下表是关于纳尔迈调色板的相关介绍。这可用来论证,当时埃及( )
正面 纳尔迈佩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击打俯首称臣的下埃及统治者
荷鲁斯拉住拴在下埃及首领鼻子上的绳索,帮助纳尔迈完成统一大业
顶端 分别雕刻了两个代表哈托尔女神的母牛头,表示纳尔迈的王权得到女神护佑。牛头中间是书写着纳尔迈之名的王宫图标,图标上立着上埃及的保护神荷鲁斯神,意味着纳尔迈的权力来自荷鲁斯神
背面 纳尔迈佩戴下埃及的红色王冠,率领上埃及军队击败下埃及对手。两只象征上下埃及的长颈神兽交缠在一起
A. 已经初步实现国家统一 B. 实行政教合一
C. 深刻受到西亚文明影响 D. 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纳尔迈佩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击打俯首称臣的下埃及统治者”与“纳尔迈佩戴下埃及的红色王冠,率领上埃及军队击败下埃及对手。两只象征上下埃及的长颈神兽交缠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描绘的场景显示纳尔迈穿着上埃及的白冠,正在击败或征服下埃及的统治者,而荷鲁斯神的形象则表示他得到了神的支持和庇护。顶端的哈托尔母牛象征着王权的神圣性和保护。背面则展示了纳尔迈作为征服者的形象,带领上埃及军队对抗下埃及。这些元素共同表明了纳尔迈时期埃及已经开始走向国家统一,A项正确;政教合一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与宗教原则的高度结合,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古代希腊初步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亚与埃及之间的交流,以及西亚文明对埃及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古代埃及的国家统一”,而“社会等级森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只要臣服于波斯,不进行反叛活动,大流士一世基本上支持“外人”的宗教信仰,并且还会从国库中拨付款项资助其宗教活动。他给犹太人建设圣殿提供了资金,支持埃兰人的祭祀活动,支持埃及人举行与王权有关的宗教仪式,并为阿蒙神建造了一座庙。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西亚与北非的文明交流 B. 维护了帝国内部权力的平衡
C. 利于维护和稳定波斯帝国统治 D. 折射帝国宗教多元难以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通过对不同宗教和民族的支持,确实有助于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他允许被征服地区保持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习俗,这减少了民族间的摩擦,增强了帝国的凝聚力。同时,通过资助宗教活动,他赢得了各地人民的好感和忠诚,从而有利于维持帝国的长期稳定,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古代波斯王朝的宗教政策,没有涉及西亚与北非的文明交流,排除A项;帝国内部权力的平衡变现为王权与其他社会权力达成平衡,但是材料主要涉及波斯的宗教,排除B项;材料体现在,大流士一世采取积极开放的宗教政策,说明其宗教多元并且管理得当,排除D项。故选C项。
3. 亚历山大大帝东侵过程中,来不及对当地的统治机构进行认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马其顿—希腊的因素。因此,亚历山大的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由此可推知,亚历山大东征( )
A. 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B. 缓和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
C. 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D.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大帝的东侵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原有的统治结构,但他在征服的地区引入了马其顿—希腊的文化和管理方式,这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去世后分裂,没有实现帝国的长治久安,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无法知晓那个制度更加先进,无法得出“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 “采邑”,本义为奖赏、恩典,指国王、封建主或教会的赐地、封地。7世纪时,采邑分封既有条件(服骑兵军役)限制,也有时间(个人使用,不能世袭)限定;9世纪时,采邑分封仅有服骑兵军役的限制。同时,“封土”一词代替了“采邑”。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西欧( )
A. 王权削弱趋势 B. 等级关系瓦解 C. 封建庄园衰退 D. 农奴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9世纪时,采邑分封仅有服骑兵军役的限制。同时,‘封土’一词代替了‘采邑’”可知,采邑分封的时间限制消失,意味着国王或封建主对封地的控制减弱,封地可以长期甚至永久地保留在一个家族中,这确实反映了王权的削弱,A项正确;在9世纪时,西欧的等级关系依然稳固,排除B项;封建庄园衰退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欧农奴制度解体在15世纪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伊凡四世加冕之后,他取消了原先的政治管理机制,专门设立了特辖宫廷来执行自己的决策。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一支特辖军为其保驾护航。特辖制的实施旨在( )
A. 对国家进行军事化管理 B. 加强沙皇的专制统治
C. 巩固大贵族阶层的特权 D. 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罗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凡四世组建的特辖军,是一支忠诚于沙皇的军队,用于保护沙皇的安全并执行其命令。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沙皇的专制统治,确保所有的政治权力集中在沙皇一人手中,B项正确;在伊凡四世时期主要对于国家进行行政化管理,组建“特辖军”不等于对国家进行军事化管理,排除A项;伊凡四世时期加强沙皇的专制统治,削弱大贵族阶层的特权,排除C项;特辖制的实施是为沙皇的专制统治服务,“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 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利用天然地形,建造梯田,并穿山凿石,打出隧道,架设空中渡槽,有些渠道,宽深可达十二英尺,长达四五百英里,以用于灌溉。这可用以说明( )
A. 印第安人农业生产相对集约化 B. 印加帝国建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C. 古代美洲农业文明具有独创性 D. 安第斯山脉原始农业起源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通过建造梯田和穿山凿石来打造复杂的灌溉系统,这些工程展示了他们在农业生产上的高度组织和技术能力。梯田能够有效地利用山坡地形进行种植,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隧道和空中渡槽则能够将水源从高山地区引到干旱地区,保证了农田的灌溉需求。这些都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建造梯田,并穿山凿石,打出隧道”主要说明印加人的农业系统,不是道路系统,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古代美洲农业文明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代美洲农业文明具有独创性”的结论,排除C项;“安第斯山脉是原始农业起源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表是16世纪的部分西方地图学家的相关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 概要
德国人文主义者亚皮安 绘制了一幅全球的心状图
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 绘制了用于航海直线定向的世界全图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在中国,根据亚、墨二人的成就,绘出了两张心状投影的世界地图
A. 西欧国家殖民霸权角逐激烈 B. 人文主义成为欧洲主流思潮
C. 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并驾齐驱 D. 探险事业推动全球观念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西方)。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地图学家可以绘制较为完整的世界地图,故得出随着探险事业开展,推动着人们全球观念形成,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全球地图的绘制,与殖民争霸无关,排除A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材料只说明西方地图学家的成果,看不出中国地图学的发展,排除B项;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并驾齐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8世纪以前,“从波士顿到哈瓦那,从塞维利亚到安特卫普,从摩尔曼斯克到亚历山大港,从君士坦丁堡到科罗曼德尔,从澳门到广州,从长崎到马尼拉,商人们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亚尔(银币名称)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这一现象( )
A. 表明太平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 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反映出中西“丝银贸易”利润巨大 D. 满足了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银资本》中提到的西班牙比索和里亚尔作为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说明了在18世纪以前,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已经相当发达,并且存在着一种普遍接受的货币形式。这种现象促进了不同大陆和文化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可能间接反映了中西“丝银贸易”的利润情况,但并不直接表明太平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主旨“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丝银贸易的利润巨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在某些国家逐步展开,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直接联系起来,排除D项。故选B项。
9. 伏尔泰指出:“自公元1500年之后,在印度卡利卡特取得的胡椒,无一不是鲜血染红的。”这一论述折射出( )
A. 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性 B. 物种交换的双重影响
C. 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D. 商品全球交流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后(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国家纷纷出海进行殖民扩张,其中胡椒作为一种重要的香料和贸易商品,成为了他们争夺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国家对印度和其他地区的原住民实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甚至不惜使用武力,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因此,伏尔泰的这句话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殖民扩张对于被殖民地的破坏性和残酷性,C项正确;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消极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反映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信息,在胡椒利益的刺激下,推动了殖民扩张的步伐,这是物种交换的消极影响,不是双重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殖民扩张”,而“商品全球交流的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在16世纪德国,“对教皇及其政策的任何不满,都被视为爱国的举动”。因此,《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在德意志各邦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路德受到了许多贵族的庇护。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
A. 摧毁了德意志天主教的势力 B. 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使德意志地区迅速走向统一 D. 得到全体德意志民众的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德国)。根据材料““对教皇及其政策的任何不满,都被视为爱国的举动”可知,宗教改革使得人们对教皇不满,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当时天主教势力还是比较大,故摧毁了德意志天主教的势力,说法错误,排除A项;德意志到1871年才统一,排除C项;全体德意志民众的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780年2月,在野的英国辉格党提出“节俭改革”议案,试图限制国王的王室费,防止国王凭借这笔费用控制政府,影响议会下院。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政党政治破坏了民主 B. 王权弱小局面被逆转
C. 政治权力中心在内阁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辉格党提出“节俭改革”的议案,反映出议会希望限制君主权力,确保君主不会滥用其对王室费用的控制权来干预政府事务和影响议会下院。这表明当时的政治体系还未完全成熟,君主的权力仍然需要进一步被规范和限制,以确保君主立宪制度能够有效运行,D项正确;“政党政治破坏了民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权力不断削弱,“王权弱小局面被逆转”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在议会,不是在内阁,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它作为战斗檄文,主要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作为开国文书,对后世来说,它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开人类宪政历史上之先河,因此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这份“开国文书”( )
A. 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B. 由北美制宪会议发表实施
C. 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D. 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它作为战斗檄文,主要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作为开国文书,对后世来说,它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开人类宪政历史上之先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文件是美国发布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颁布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A项正确;《独立宣言》是由美国的第二次大陆会议颁布,不是北美制宪会议发表,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为“列克星顿”事件,排除C项;美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法律是《宅地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是1854~1910年英国燃煤用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出现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 )
A. 工厂制度的出现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对外扩张的需要 D. 蒸气机的广泛应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4-1910年(英国)。 根据材料可知,1854-1910年英国燃煤用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后,蒸汽机广泛应用,使燃煤用量增加,D项正确;工厂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出现,但工厂不一定使用燃煤,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项;对外扩张使得产量加大可能会使燃煤量增加,但也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8世纪末之前,在谢菲尔德刀剪业中,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磨工病。”但到了1842年,因罹患这种疾病而翻肠呕吐的磨刀工比例中,30多岁年龄层中有50%的人,40多岁有79%,50岁以上更高达100%。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 )
A. 工业社会的环境法制建设 B. 欧洲城市化进程过快危害民众健康
C. 工业革命产生的负面影响 D. 欧洲医疗技术未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欧洲)。根据材料“到了1842年,因罹患这种疾病而翻肠呕吐的磨刀工比例中,30多岁年龄层中有50%的人,40多岁有79%,50岁以上更高达100%”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疾病,故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工业革命产生的负面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未提及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人们的得病率增加,无法看出医疗技术是否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表是《先驱者》杂志1866年的部分关于第一国际报道。由此可知,第一国际( )
五月号 有五个大的工联组织的全部成员都加入了第一国际,而以前参加国际的仅是其中的个别成员。这五个工联组织是:有一千个会员的饰带工人联合会,有八千个会员的缝纫工人联合会,有九千个会员的鞋匠联合会,以及机械工人联合会和铸工联合会
九月号 在曼彻斯特举行的英国粗木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一项建议自己的所有分支加入第一国际的决议
伦敦和斯特拉特弗德的砖瓦匠联合会,还有许多比较小的联合会以及拥有三万三千个会员的英国机械工人联合会总会都加入了第一国际
十一月号 拥有三百个会员的英国编筐工人协会和拥有二千八百个会员的掘土工人协会加入了第一国际
A. 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 B. 利于团结和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
C.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组织基础 D. 动摇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英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越来越多的工人代表加入第一国际,促进了第一国际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第一国际诞生于1864年,排除C项;材料只说明工人代表参加第一国际,壮大第一国际,无法看出是否动摇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图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报纸《咔砰》刊载的漫画,这幅漫画将俾斯麦描绘成一只开屏的孔雀。羽毛上写着“欧洲自由刚果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 )
A. 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的贯彻落实 B. 巩固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
C. 加速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D. 消除了列强殖民扩张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自由刚果会议”指的是1884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质上协调了列强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矛盾,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C项正确;自由贸易原则体现为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但是材料主要体现“列强瓜分非洲”,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柏林会议只是协调了列强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矛盾,但是欧洲各国瓜分非洲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千纪末,两河流域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经济社会有所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司法审判、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这三种化解冲突的模式尤其引人注目。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崇尚法治,并创制了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但相较而言,与司法审判相关的文献并不十分丰富,因为大量争端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前达成了和解。调解仲裁成为两河流域居民化解纠纷的常用手段。古代两河流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调处争端,多方人员和机构均可以充当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既可以是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等机构的成员,也可以是家族长老和商业组织首领,还可以是专职法官。调停人和仲裁者是发生纠纷的双方选定的个人,他们所做的裁决被双方认可,其效力犹如法庭做出的判决。两河流域的神明裁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神誓法,另一种是神判法。无论是神誓法还是神判法,都是把辨析案件的是非曲直诉诸于超自然的力量。
——摘编自国洪更《古代两河流域的纠纷解决机制》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仲裁机制的基本流程是:争端双方协议仲裁,邀请仲裁员,后者听取双方的陈述并宣布仲裁结果,最后是仲裁结果的执行。中世纪并没有专门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争端双方和谈或和平条约的组成内容,而这些和谈或和约往往包含若干主题的协议。只要当事人有意愿且行动自由,就能够达成仲裁协议,将任何类型的争端付诸仲裁。大量中世纪国家之间争端的仲裁案件和仲裁协议表明,争端被赋予法律属性,并且仲裁机制广泛参与中世纪政治文明的塑造中。仲裁结果由仲裁员在一个极富仪式性的场合宣布,争端双方需要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公开表示是否接受和执行裁决结果,并通过宣誓、抵押担保、见证人监督的形式保障落实。
——摘编自卢兆瑜《论中世纪仲裁机制对西欧政治文明的形塑》
(1)根据材料一,分析调解仲裁成为两河流域居民化解纠纷的常用手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河流域仲裁与西欧中世纪仲裁的共同点,并谈谈仲裁机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原因: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调处争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多方人员和机构可充当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
(2)共同点:没有专门的仲裁协议,很多争端不进入司法程序,在庭审前达成和解;仲裁有法律效力。
意义:承担起社会服务的重任,为完善社会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一“古代两河流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调处争端,多方人员和机构均可以充当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可得出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调处争端,多方人员和机构可充当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据材料一“调停人和仲裁者是发生纠纷的双方选定的个人,他们所做的裁决被双方认可,其效力犹如法庭做出的判决”可得出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西欧中世纪。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大量争端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前达成了和解”、材料二“中世纪并没有专门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争端双方和谈或和平条约的组成内容”没有专门的仲裁协议,很多争端不进入司法程序,在庭审前达成和解。据材料一“调停人和仲裁者是发生纠纷的双方选定的个人,他们所做的裁决被双方认可,其效力犹如法庭做出的判决”、材料二“争端被赋予法律属性,并且仲裁机制广泛参与中世纪政治文明的塑造中”可得出仲裁有法律效力。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社会服务、完善社会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作答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司初建时期,东印度公司明确宣布自己的基本宗旨,“除了追求航运谋求商业利益,通过和平贸易向国内输送金银之外别无他求”。当然,英国公司的和平政策是相对的,在它的成员中有许多人同时具有海员和海盗双重身份,在遇到葡、荷等竞争对手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到17世纪下半叶,“手持刀剑做生意”变为商人们信守的格言,但最终目的仍是追求商业利益。18世纪中叶,一种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和平的贸易当然是最佳的主要的目标,但是为了贸易,殖民和侵略又是不可避免的。”进而又发展到为了巩固自己的贸易地位,就必须控制领土、设立城堡、壮大军事力量和完善政治统治机构。1757年普拉西战役的爆发,东印度公司开始了运用军事力量,打击印度王公,将领土占为己有的扩张新时期。随着军事行动的日趋频繁,军队的地位更加重要,逐渐从一支附属于商业的队伍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力量,士兵制度和军费补助金制度也建立起来。在不停地循环过程中,商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小。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占领的孟加拉土地上征税,并逐渐反客为主,使自己占领的地区成为国中之国。
——摘编自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形态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活动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和平贸易变为用军事手段进行殖民侵略,商业作用降低。原因: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竞争加剧;为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便于掠夺财富。
(2)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剧了殖民地国家贫困,欧洲国家与殖民地国家的差距拉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8实际(英国)。变化:据材料“通过和平贸易向国内输送金银之外别无他求”可知,东印度公司早期的经营形式为和平的贸易;据材料“手持刀剑做生意”“但是为了贸易,殖民和侵略又是不可避免的”“商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小”可知,用军事手段进行殖民侵略,商业作用降低。原因:据材料“为了巩固自己的贸易地位”可知,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竞争加剧;据材料“东印度公司开始了运用军事力量,打击印度王公,将领土占为己有的扩张新时期”可知,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便于掠夺财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东印度公司开始了运用军事力量,打击印度王公,将领土占为己有的扩张新时期”可知,适应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扩大了英国在世界范围的殖民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对亚洲国家的掠夺,使得欧洲国家与亚洲国家的差距拉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哲学家只有使自己成为能对他的同类作出贡献时,他才有权利对自己作出估计。”哲学家并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只对自己有好处,就是一无好处。” “智者在抨击干扰理性或阻碍理性发展的谬误中,智慧会感受到有朝一日将如此正当地为减轻甚或消灭曾使人备受痛苦的各种灾难作出贡献的那种光荣。” “因此让我们自由写作,也自由行动吧……一个顾虑重重、畏缩胆怯的作家,是不能为人类的精神和为他的祖国效劳的……一个哲学家必须以崇高的坚毅进行写作,或者就应预计到象并非哲学家那样的人去阿谀奉承,”从这些哲学家自己写的这些文字里,分明可以看出这些自称为哲学家的特性和由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的特性。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饶勒斯认为, “否定思想对经济体系和特定生产形式的从属地位是徒劳的和错误的,同样,单纯用经济形式的演变去解释人的思想运动,那也是幼稚的和低劣的”。法国大革命的完成,并不仅仅因为它势在必然; “人的力量、意识和意志的力量”也都起了作用。虽然如此,饶勒斯强调指出,大革命毕竟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了执掌经济和政权的主人。
——摘编自[法]饶勒斯《法国大革命的社会主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特性”,并列举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及其独特的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饶勒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结论。
【答案】(1)“特性”:倡导理性、自由、社会责任感强、民主。举例: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2)结论:饶勒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评析: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正处于封建专制时期,上层贵族较少,但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金钱和奴隶,不需要纳税。然而,下层阶级人口众多,但只占法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他们不得不承担沉重的税收。因此,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统治阶级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大革命提供阶级基础;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反专制,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所以,饶勒斯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完成,人的力量、意识和意志的力量起了作用,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了执掌经济和政权的主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第一小问特性,据材料一“哲学家只有使自己成为能对他的同类作出贡献时,他才有权利对自己作出估计。”可得出社会责任感强;据材料一“智者在抨击干扰理性或阻碍理性发展的谬误中”“因此让我们自由写作,也自由行动吧”“一个顾虑重重、畏缩胆怯的作家,是不能为人类的精神和为他的祖国效劳的”可得出倡导理性、自由、民主。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列举卢梭,其思想是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第一小问结论,据材料二“饶勒斯强调指出,大革命毕竟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可得出饶勒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第二小问评析: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领导阶级、思想等角度分析。社会矛盾方面,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正处于封建专制时期,上层贵族较少,但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金钱和奴隶,不需要纳税。然而,下层阶级人口众多,但只占法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他们不得不承担沉重的税收。因此,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统治阶级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经济方面,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大革命提供阶级基础;思想方面,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反专制,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所以,饶勒斯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完成,人的力量、意识和意志的力量起了作用,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了执掌经济和政权的主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摘编自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根据材料,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近代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马克思主义诞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经过工业革命,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矛盾加剧,最终引发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而三十年代爆发在英国的经济危机也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暴露,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英法政治经济学和德意志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成熟,总之马克思主义诞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解析】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得出论题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首先是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矛盾加深,最终爆发三次工人运动。然后是社会基础,经济危机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暴露。空想社会主义等提供了思想基础。再加上个人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成熟。2023~2024学年高一期中质量检测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埃及开罗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来自5000年前的文物,它就是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下表是关于纳尔迈调色板的相关介绍。这可用来论证,当时埃及( )
正面 纳尔迈佩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击打俯首称臣的下埃及统治者
荷鲁斯拉住拴在下埃及首领鼻子上的绳索,帮助纳尔迈完成统一大业
顶端 分别雕刻了两个代表哈托尔女神母牛头,表示纳尔迈的王权得到女神护佑。牛头中间是书写着纳尔迈之名的王宫图标,图标上立着上埃及的保护神荷鲁斯神,意味着纳尔迈的权力来自荷鲁斯神
背面 纳尔迈佩戴下埃及的红色王冠,率领上埃及军队击败下埃及对手。两只象征上下埃及的长颈神兽交缠在一起
A. 已经初步实现国家统一 B. 实行政教合一
C 深刻受到西亚文明影响 D. 社会等级森严
2. 只要臣服于波斯,不进行反叛活动,大流士一世基本上支持“外人”的宗教信仰,并且还会从国库中拨付款项资助其宗教活动。他给犹太人建设圣殿提供了资金,支持埃兰人的祭祀活动,支持埃及人举行与王权有关的宗教仪式,并为阿蒙神建造了一座庙。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西亚与北非文明交流 B. 维护了帝国内部权力的平衡
C. 利于维护和稳定波斯帝国统治 D. 折射帝国宗教多元难以管理
3. 亚历山大大帝东侵过程中,来不及对当地的统治机构进行认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马其顿—希腊的因素。因此,亚历山大的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由此可推知,亚历山大东征( )
A. 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B. 缓和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
C. 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D.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4. “采邑”,本义为奖赏、恩典,指国王、封建主或教会的赐地、封地。7世纪时,采邑分封既有条件(服骑兵军役)限制,也有时间(个人使用,不能世袭)限定;9世纪时,采邑分封仅有服骑兵军役的限制。同时,“封土”一词代替了“采邑”。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西欧( )
A. 王权削弱趋势 B. 等级关系瓦解 C. 封建庄园衰退 D. 农奴制度解体
5. 伊凡四世加冕之后,他取消了原先的政治管理机制,专门设立了特辖宫廷来执行自己的决策。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一支特辖军为其保驾护航。特辖制的实施旨在( )
A. 对国家进行军事化管理 B. 加强沙皇的专制统治
C. 巩固大贵族阶层的特权 D. 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
6. 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利用天然地形,建造梯田,并穿山凿石,打出隧道,架设空中渡槽,有些渠道,宽深可达十二英尺,长达四五百英里,以用于灌溉。这可用以说明( )
A. 印第安人农业生产相对集约化 B. 印加帝国建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C. 古代美洲农业文明具有独创性 D. 安第斯山脉是原始农业起源地
7. 下表是16世纪的部分西方地图学家的相关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 概要
德国人文主义者亚皮安 绘制了一幅全球心状图
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 绘制了用于航海直线定向的世界全图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在中国,根据亚、墨二人的成就,绘出了两张心状投影的世界地图
A. 西欧国家殖民霸权角逐激烈 B. 人文主义成为欧洲主流思潮
C. 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并驾齐驱 D. 探险事业推动全球观念形成
8.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8世纪以前,“从波士顿到哈瓦那,从塞维利亚到安特卫普,从摩尔曼斯克到亚历山大港,从君士坦丁堡到科罗曼德尔,从澳门到广州,从长崎到马尼拉,商人们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亚尔(银币名称)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这一现象( )
A. 表明太平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 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反映出中西“丝银贸易”利润巨大 D. 满足了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9. 伏尔泰指出:“自公元1500年之后,在印度卡利卡特取得的胡椒,无一不是鲜血染红的。”这一论述折射出( )
A. 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性 B. 物种交换的双重影响
C. 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D. 商品全球交流的弊端
10. 在16世纪的德国,“对教皇及其政策的任何不满,都被视为爱国的举动”。因此,《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在德意志各邦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路德受到了许多贵族的庇护。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
A. 摧毁了德意志天主教的势力 B. 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使德意志地区迅速走向统一 D. 得到全体德意志民众的认同
11. 1780年2月,在野的英国辉格党提出“节俭改革”议案,试图限制国王的王室费,防止国王凭借这笔费用控制政府,影响议会下院。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政党政治破坏了民主 B. 王权弱小局面被逆转
C. 政治权力中心在内阁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12. “它作为战斗檄文,主要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作为开国文书,对后世来说,它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开人类宪政历史上之先河,因此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这份“开国文书”( )
A. 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B. 由北美制宪会议发表实施
C. 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D. 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13. 下图是1854~1910年英国燃煤用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出现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 )
A. 工厂制度的出现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对外扩张的需要 D. 蒸气机的广泛应用
14. “18世纪末之前,在谢菲尔德刀剪业中,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磨工病。”但到了1842年,因罹患这种疾病而翻肠呕吐的磨刀工比例中,30多岁年龄层中有50%的人,40多岁有79%,50岁以上更高达100%。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 )
A. 工业社会的环境法制建设 B. 欧洲城市化进程过快危害民众健康
C. 工业革命产生的负面影响 D. 欧洲医疗技术未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15. 下表是《先驱者》杂志1866年的部分关于第一国际报道。由此可知,第一国际( )
五月号 有五个大的工联组织的全部成员都加入了第一国际,而以前参加国际的仅是其中的个别成员。这五个工联组织是:有一千个会员的饰带工人联合会,有八千个会员的缝纫工人联合会,有九千个会员的鞋匠联合会,以及机械工人联合会和铸工联合会
九月号 在曼彻斯特举行的英国粗木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一项建议自己的所有分支加入第一国际的决议
伦敦和斯特拉特弗德的砖瓦匠联合会,还有许多比较小的联合会以及拥有三万三千个会员的英国机械工人联合会总会都加入了第一国际
十一月号 拥有三百个会员的英国编筐工人协会和拥有二千八百个会员的掘土工人协会加入了第一国际
A. 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 B. 利于团结和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
C.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组织基础 D. 动摇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16. 下图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报纸《咔砰》刊载的漫画,这幅漫画将俾斯麦描绘成一只开屏的孔雀。羽毛上写着“欧洲自由刚果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 )
A. 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的贯彻落实 B. 巩固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
C. 加速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D. 消除了列强殖民扩张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千纪末,两河流域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经济社会有所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司法审判、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这三种化解冲突的模式尤其引人注目。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崇尚法治,并创制了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但相较而言,与司法审判相关的文献并不十分丰富,因为大量争端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前达成了和解。调解仲裁成为两河流域居民化解纠纷的常用手段。古代两河流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调处争端,多方人员和机构均可以充当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既可以是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等机构的成员,也可以是家族长老和商业组织首领,还可以是专职法官。调停人和仲裁者是发生纠纷的双方选定的个人,他们所做的裁决被双方认可,其效力犹如法庭做出的判决。两河流域的神明裁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神誓法,另一种是神判法。无论是神誓法还是神判法,都是把辨析案件的是非曲直诉诸于超自然的力量。
——摘编自国洪更《古代两河流域的纠纷解决机制》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仲裁机制的基本流程是:争端双方协议仲裁,邀请仲裁员,后者听取双方的陈述并宣布仲裁结果,最后是仲裁结果的执行。中世纪并没有专门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争端双方和谈或和平条约的组成内容,而这些和谈或和约往往包含若干主题的协议。只要当事人有意愿且行动自由,就能够达成仲裁协议,将任何类型的争端付诸仲裁。大量中世纪国家之间争端的仲裁案件和仲裁协议表明,争端被赋予法律属性,并且仲裁机制广泛参与中世纪政治文明的塑造中。仲裁结果由仲裁员在一个极富仪式性的场合宣布,争端双方需要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公开表示是否接受和执行裁决结果,并通过宣誓、抵押担保、见证人监督的形式保障落实。
——摘编自卢兆瑜《论中世纪仲裁机制对西欧政治文明的形塑》
(1)根据材料一,分析调解仲裁成为两河流域居民化解纠纷的常用手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河流域仲裁与西欧中世纪仲裁的共同点,并谈谈仲裁机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司初建时期,东印度公司明确宣布自己的基本宗旨,“除了追求航运谋求商业利益,通过和平贸易向国内输送金银之外别无他求”。当然,英国公司的和平政策是相对的,在它的成员中有许多人同时具有海员和海盗双重身份,在遇到葡、荷等竞争对手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到17世纪下半叶,“手持刀剑做生意”变为商人们信守的格言,但最终目的仍是追求商业利益。18世纪中叶,一种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和平的贸易当然是最佳的主要的目标,但是为了贸易,殖民和侵略又是不可避免的。”进而又发展到为了巩固自己的贸易地位,就必须控制领土、设立城堡、壮大军事力量和完善政治统治机构。1757年普拉西战役的爆发,东印度公司开始了运用军事力量,打击印度王公,将领土占为己有的扩张新时期。随着军事行动的日趋频繁,军队的地位更加重要,逐渐从一支附属于商业的队伍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力量,士兵制度和军费补助金制度也建立起来。在不停地循环过程中,商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小。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占领的孟加拉土地上征税,并逐渐反客为主,使自己占领的地区成为国中之国。
——摘编自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形态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活动对世界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哲学家只有使自己成为能对他的同类作出贡献时,他才有权利对自己作出估计。”哲学家并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只对自己有好处,就是一无好处。” “智者在抨击干扰理性或阻碍理性发展的谬误中,智慧会感受到有朝一日将如此正当地为减轻甚或消灭曾使人备受痛苦的各种灾难作出贡献的那种光荣。” “因此让我们自由写作,也自由行动吧……一个顾虑重重、畏缩胆怯的作家,是不能为人类的精神和为他的祖国效劳的……一个哲学家必须以崇高的坚毅进行写作,或者就应预计到象并非哲学家那样的人去阿谀奉承,”从这些哲学家自己写的这些文字里,分明可以看出这些自称为哲学家的特性和由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的特性。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饶勒斯认为, “否定思想对经济体系和特定生产形式的从属地位是徒劳的和错误的,同样,单纯用经济形式的演变去解释人的思想运动,那也是幼稚的和低劣的”。法国大革命的完成,并不仅仅因为它势在必然; “人的力量、意识和意志的力量”也都起了作用。虽然如此,饶勒斯强调指出,大革命毕竟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了执掌经济和政权的主人。
——摘编自[法]饶勒斯《法国大革命的社会主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特性”,并列举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及其独特的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饶勒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结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摘编自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根据材料,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近代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