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历史
2024年4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某同学学习两河流域相关知识时做的笔记。由此推知,当时两河流域
A.开始形成统一国家
B.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C.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2.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明
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B.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C.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3.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说:“与大军同行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A.增强了经济实力
B.拓展了贸易范围
C.促进了文化交流
D.扩大了疆域版图
4.日前,《考古Archaeology》杂志新出版的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考古学家发现的四把铁剑位列第三。它们可以追溯到大约1900年前的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时期
A.首创了行省制
B.极力传播和推广希腊文化
C.诞生了基督教
D.继承了西亚君主专制制度
5.在中古西欧,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这就使得封君封臣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B.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
C.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
D.政治上分裂割据成为常态现象
6.下表为12世纪时期,西欧流行的社会俗谚。这说明西欧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C.人文精神的萌发
D.教会权威不断提升
7.下图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据图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A.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联系
C.引发了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
D.打破了各大洲间孤立状态
8.德里苏丹国对非穆斯林农民征收的田赋占产量的1/3-1/2,对穆斯林农民征收的田赋占产量的5%—10%,且对非穆斯林人课以人头税。可见德里苏丹时代
A.民众信仰始终实现统一
B.教权与王权矛盾尖锐
C.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
D.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
9.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A.工商业较发达
B.实行重商政策
C.对外交流频繁
D.经济结构单一
10.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上千座古代玛雅城市遗址,大量的精美彩陶、拱顶式的石料建筑物、刻有文字的碣石以及雕塑和绘画艺术珍品得以出土。1946年发现的波南帕克神庙壁画,精美程度可与印度阿旃陀石窟、中国莫高窟、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宫媲美。据此可知,古代玛雅人
A.以神庙为活动中心
B.建立了城邦民主制国家
C.广泛吸纳异域文化
D.创造出高度繁荣的文明
11.15-18世纪,人类历史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名词。以下各组符合历史逻辑的是
A.寻金热→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
B.科学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
D.资本主义萌芽→寻金热→新航路开辟
12.下表所示是哈德逊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
A.哈德逊发现了北美的纽芬兰岛
B.英国占据当时世界最有利的通商路线
C.黑奴贸易推动英国港口的繁荣
D.北大西洋高纬度航路得到进一步探索
13.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B.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
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D.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
14.在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木”是指
A.解除人的精神枷锁
B.构建民主法制社会
C.大力张扬人的个性
D.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15.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出现了大量反映法国大革命题材的漫画。下图是1792年英国画家吉尔雷创作的画作,画中的法国人衣衫褴褛,英国人却衣食富足。该作品
A.揭示了英法民主政治的虚伪
B.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赞赏
C.蕴含着对英国式变革的认同
D.嘲讽了拜金主义的社会现象
16.1881年日本内务省颁布《劝农局处务条例》规定: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除本局业务外,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故称为临时事业。为此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大兴教育 B.废藩置县 C.文明开化 D.殖产兴业
17.18世纪,英国从意大利学会了蚕丝纺织技术,又从荷兰模仿了精制的毛纺织技术,并转到棉纺织技术上,发明了“飞梭”、水力纺纱机等。英国还向德意志地区学习了用木炭做燃料的高炉炼铁法等,最后发明了轧制技术。这体现了
A.工匠的经验累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B.棉纺织技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C.英国高度重视技术引进与科技开发
D.向他国学习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18.从1815至185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海运费用直线下降,每磅的运费下降了80%,1870至1900年又下降了70%,累计共下降了将近95%.这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带来动力的变革
B.地理大发现缩短各洲距离
C.奴隶贸易降低了运输成本
D.思想解放鼓励了冒险精神
1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重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中的
A.阶级斗争观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论 D.人民立场
20.《国际歌》是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愤然创作。其译文(节选)如下:全世界受苦的人……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是最早社会主义革命
C.具有坚定的革命精神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崇尚东方宫廷礼节,要求大臣行东方式的匍伏礼。他享用东方君主的服饰,身穿米底人的服装,头戴波斯王冠。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他曾将三万波斯青年带到苏撒,按马其顿军训制进行训练,编入马其顿军队。亚历山大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凡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周一良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欧洲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器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取代了印度、中国等国的传统手工纺织品。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工业原料,如棉花、生丝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香料、茶叶等特产。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的资本输出,蒸汽机、机车、铁轨等机器设备和金属制品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促进文明交流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麦哲伦远航的主要动机和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际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考古学上的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时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军事民主制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城市,这些城市始建于国家产生前,如乌鲁克。及至“苏美尔初史时期”(公元前3500~前2700年),伴随着阶级分化,城市成为结合周围若干城镇、农业地区而形成的国家的中心。在苏美尔,这种以城市为主要基础和单位的国家相继产生了许多,如乌鲁克、乌尔、乌玛、基什、拉阿什等数十个,史学界一般称其为“苏美尔城市国家”或“苏美尔城邦”。苏美尔城邦时期,军事民主制的机构发展为国家的政治机构,即军事首领演化为城邦首领,氏族长老会演化为贵族会议,氏族部落成员参加的民众会议演化为公民男子战士会议(也称人民大会)。这三个机构的力量对比对城邦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编自张志民、张淑君《试论“苏美尔初史时期”城邦政体》
材料二 自13世纪后半叶开始,意大利商人除了继续扩展翻越阿尔卑斯山至法国和南意志的陆上商路外,又不断开发经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和英吉利海峡至英国和尼德兰等地的海上商路。于是,水陆商路几乎遍布了整个西欧地区,在多瑙河、莱茵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兰各处水陆交通要道口都出现了城市。一些城市的发展得不到皇帝多少实际的支持,它们的独立性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是相对独立于封建领主,也相对地独立于国家权威,它们维护自治权的手段主要是组建城市联盟,联合抗拒封建割据状态下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各种势力。
——摘编自计秋概《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期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3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发展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期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10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表中事件按主题分类,可分为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等主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编制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摘编自陈曦《浅谈美国的权力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任选1个主题,并写出相对应的两个事件。(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开国者们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哪些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安排”对美国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