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7:3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一)目的: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
1.政治目的(主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经济目的:发展海外贸易,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一、郑和下西洋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二)条件:
明代罗盘
1.经济: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根本原因)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
3.对外政策:明朝政府前期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4.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一、郑和下西洋
(三)概况: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
刘家港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郑和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目的 宣扬国威 掠夺财富
时间 1405年—1433年 1488年—1522年
次数 7次 哥伦布(4次)达伽马(1次)麦哲伦(1次)
人数 27800人 哥伦布(88人)达伽马(160人)麦哲伦(260多)
船数 三百余艘、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3艘)、达伽马(4艘)麦哲伦(5艘)
长24.5米,宽6米,其它40到50吨
时间早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四)意义:
马来西亚三宝洞
马来西亚三宝井
斯里兰卡郑和布施碑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一、郑和下西洋
(四)意义:
一、郑和下西洋
(四)意义:
1.时间长,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
二、戚继光抗倭
(一)背景: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抢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既不能御倭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陆上。
——《浅析明朝倭寇问题》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描绘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日益严重
二、戚继光抗倭
(二)过程:
戚继光,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徒,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将福建境内倭寇主力消灭殆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
二、戚继光抗倭
(二)过程: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二、戚继光抗倭
(二)过程:
1.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他统帅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二、戚继光抗倭
(二)过程:
2.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3.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思考: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与其他抗倭将领的相互配合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二、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三)影响:
倭夷焚劫作乱,七省生灵被其荼毒,到处尸骸满地,儿啼女哭,东奔西窜,好不凄惨。
——《胡少保平倭战功》
1.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性质)。
2.戚继光抗倭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捍卫了国家主权。
3.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1.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到我国沿海侵略;
2.明朝国力转衰,日渐腐败。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一)背景:
(二)概况: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
1553年
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1573年
1887年
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友好
交 往
军事冲突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落
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