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新考情适应性备考讲练课堂(省卷适用地区)(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新考情适应性备考讲练课堂(省卷适用地区)(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5 10: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备战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专题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目录
课标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真题剖析

满分指导

预测演练

课标要求
PRAT 01
课标要求
广东语文对议论文的课标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课标要求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考情分析
PRAT 02
考情分析
考查分值:
1.2021年及以前课内考查3小题,分值为10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9分。
2.2022年文言文总分为15分,其中课内2小题,分值为7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8分,最后一小题为对比阅读,简答题。
考情分析
考查形式:
3.2023年中考又有了新的变化,文言文总分为17分,其中课内2小题,分值为7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10分。最后一小题还是对比阅读,但题型变为了填空题。
4.比较阅读是文言文考查的一种趋势,备战2024中考时要有所侧重进行训练。
命题趋势
PRAT 03
命题趋势
1.文言词语释义:直接解释给出的词语。内容上以课文注释的实词为重点:①一词多义;②通假字;③古今异义词;④词类活用。初中阶段近几年基本不考虚词,但也不可忽略对其的练习。
2.课内外词语勾连(一般考查选择题,选择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022年末考,2023年重新考查)
3.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特点:主旨句、特殊句、精彩句;基本都带文言现象,一般有3—4个得分点;句式短小精悍,多为2—3个句读构成一句。
命题趋势
4.断句(一般要求断三处)。
5.文章内容理解:主要涉及人物分析、写作手法分析、 主旨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和感悟启示等。
6.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正面侧面、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设例譬喻等。
7.思想情感:歌颂赞美、明志崇德、揭露讽刺、呼吁愿望、阐明哲理等。
由于2022年语文新课标的颁布,考查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出题者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的考查。文言文出题加入情境创新、文化参与、文学体验等元素,紧跟新课标的要求。
真题剖析
PRAT 04
真题剖析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剖析
10.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3 分)
(1)臣之妻私臣
(2)闻寨人之耳者
(3)时时而间进
答案:(1)偏爱 (2)使……听到 (3)间或、偶然
解析:以考查重点实词为主,从3个不同方面进行考查:第(1)题“偏”考查的是重点实词,第(2)小题“闻”考查的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第(3)小题“间”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这三个重要实词,都来自教材中的书下注释。这样的考查引导学生既要注重基础,回归教材,又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真题剖析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2)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解析:第1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的两个句子分别来自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两个短句,考查“诚”“期年”等重点词义,还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体现文言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要求。
真题剖析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真题剖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 /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 /则有去国怀乡
C
【解析】C(A多次/数数;B对……说/认为;C当面;D国君/国都)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考查的形式是选择题,属“言”的层面。每个选项的同一文言词均搭配一个课内文言文词汇和一个选文词汇,选择词义相同或者不同的一项。
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推断语境中文言实词词义相同的一项。试题指向学生运用课内积累的文言实词迁移运用于陌生情境的能力。A选项“珠可历历数也”来自课内文言文《核舟记》,B选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来自课内文言文《爱莲说》,C选项“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来自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D选项“则有去国怀乡”来自课内文言文《岳阳楼记》。
真题剖析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属“言”的层面。相比第10题的词语解释,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良好的语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太宗并嘉纳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之”后断开;“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是赏赐的东西及数量,应在“匹”后断开;“以励承乾之意”表目的,应在“以”前断开。学生勾连上文内容,能较轻松地进入题目语境。本题所需断之句,字数适中,属较典型的句子,依然是断3处,断对1处得1分。断对3处,但每多断1处,扣1分,扣完该题分数为止。少断1处,其他两处断句正确,得2分;少断2处,其他1处断句正确,得1分。。
【参考答案】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真题剖析
14.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4 分)
(1)邹忌进谏的原因是齐王受蒙蔽很严重;孔颖达进谏的原因是太子多次违犯礼仪法度,奢侈放纵。
(2)邹忌以委婉的方式进谏,孔颖达采取当面直接和借助撰写《孝经义疏》进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劝说词。“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第⑥段“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第⑦段“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这些都是入社会、读无字书的好处。据此回答,注意称呼及语气。
满分指导
PRAT 05
满分指导
一、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
满分指导
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
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
满分指导
二、理解并翻译句子
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
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
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满分指导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
满分指导
三、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
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词语断句。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
(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满分指导
四、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正确。
满分指导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满分指导
五、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3.看描写手法。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正侧相映等。
4.看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
5.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进行分析。
满分指导
六、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问题形式展现
1.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
3.本文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答题方法指导
1.辨别方法类型。根据论证方法的各自特点进行判断。
2.分析具体作用。结合整段文字的内容以及文章论点,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满分指导
六、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满分指导
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
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
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预测演练
PRAT 06
预测演练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欧阳修《醉翁亭记》)
(新题型预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真题剖析
1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宴酣之乐 (3)树林阴翳
(1)居高面下 (2)尽兴地喝酒 (3)遮盖
【分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临:居高面下。
(2)句意:酒宴上的乐趣。酣:尽兴地喝酒。
(3)句意:树林茂密荫蔽。翳:遮盖。
真题剖析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答案: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芳,花;发,开放;佳,好的;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时,季节。
真题剖析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③。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④。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阖:闭,意为天阴。④骋骛:驰骋战场。
真题剖析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流奔放肆大/虽乘奔御风 B.与海相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以览观江流之胜/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余兄子赡名之曰/名之者谁
【参考答案】A.奔腾/飞奔的马;B.类似/比得上;C.观看/景观;D.命名/命名;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昼”和“夜”代表两个时间段,“其前”和“其下”句式相似,都表方位,故在“其前”和“其下”断句;“变化倏忽”和“动心骇目”结构相似,前者是景色,后者是感受。故断句: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D
真题剖析
15.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昼 则 舟 楫 出 没 于 前 夜 则 鱼 龙 悲 啸 于 其 下 变 化 倏 忽 动 心 骇 目
解析: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昼”和“夜”代表两个时间段,“其前”和“其下”句式相似,都表方位,故在“其前”和“其下”断句;“变化倏忽”和“动心骇目”结构相似,前者是景色,后者是感受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真题剖析
16.阅读【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的“乐”和【乙】文中的“快哉”在情感内涵上有何不同?
【甲】文。结合甲文第一段可知,具体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写滁州百姓愿意跟随太守出来游玩,侧面表现了滁人生活安居乐业、敬爱太守,说明太守治理有方,结合“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志趣;故可知,欧阳修借游览醉翁亭,抒发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而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
【乙】文。结合乙文最后一段“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张梦得处于被贬的境况之中,却能够修建快哉亭、在亭子上欣赏美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故由此可概括:借在快哉亭所视美景,表达张梦得不以贬谪为忧,旷达自适的乐趣。结合“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从亭了里能看古代英雄豪杰驰骋之地,联想到他们的风范和事迹,因此也感到“快哉”。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