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望海潮》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望海潮》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5 08: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望海潮
教学目标 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2、掌握词中点染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导入 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五读《八声甘州》,识得柳永唐人气象;最后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 (二)本节课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字词。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中前往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担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布衣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便写下这首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席前。孙问知是柳永所作,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孙何为什么听了《望海潮》就亲自前往见柳永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寻找答案!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朗读。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再读课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四、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一)赏析上阕 过渡: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形胜",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地理位置)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八个字交代了地理位置之优越、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历史悠久) 过渡: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都市繁华) (二)赏析下阕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民生安乐)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这里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找出表现景美、物阜、民康的句子。 景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物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民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五、点染手法的运用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3、下阙也有运用点染手法,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4、拓展: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是同样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的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