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课 公开课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课 公开课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5 14:1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 《北方地区》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检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课程标准分析: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范围,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比较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主要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第五章认识中国地理差异和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教材从本章开始逐章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在第一节比较全面的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后面分三节内容分别对北方地区最典型的综合区域——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北京为代表进行学习。本节复习课是在学习完本章的内容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的知识进行巩固,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要求,为后续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学习提供借鉴与方法。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时已经有了本章内容的基本知识作为储备,能够比较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能够用一些事例来说明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北方地区地理环境、地形气候、农业等内容。
四、学习目标叙写: 1.快速重温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和北京的重点知识。 2.利用书本教材中的所学知识,学会梳理北方地区这一章中不同小节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体系。 3.学会利用典型例题,分析出重点知识和能力的考法考点的落实,形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去研究考题。
五、评价任务设计: 教学环节对应学习目标核心素养评价指标重温旧知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根据考点,利用各种地图、表格等资料,能够快速重温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和北京的重点知识。知识梳理学习目标2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书本教材内容,根据老师要求,认真梳理北方地区这一章中不同小节的基础知识体系。每一节形成准确、完整的思维导图,并记好笔记。典型例题学习目标3综合思维感受和尝试完成典型试题,能够大胆尝试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考题。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重温旧知(理清知识、弄懂原理)教师活动 1 创设情境,根据考点,快速重温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和北京的重点知识。学生活动 1 尽量跟上课堂的节奏,快速将重点知识过一遍,对之前学过的零散的知识加深印象。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为下一步整理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做准备。环节二:知识梳理(讨论探究、建构网络)教师活动 2 按照考点,指导学生分别梳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等基本特征方面的知识。不同区域内部适当补充,如东北三省梳理工业发展状况;黄土高原梳理地貌景观,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北京梳理人文历史等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活动 2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书本教材中的所学知识,根据老师要求,快速重温之前所学知识,并认真梳理北方地区这一章中不同小节的基础知识体系。每一节形成准确、完整的思维导图,记好笔记。活动意图说明:将知识梳理成有联系的逻辑体系,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在小组中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环节三:典型例题(学会运用、能力提升)教师活动 3 指导学生分析历年各地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典型例题。重点在考点分析和考法点拨,培养学生形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考题的能力。学生活动 3 感受和尝试完成典型试题,能够大胆尝试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考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形成用地理的方法来研究考题,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与能力。
七、板书设计:归纳整理后形成思维导图。
八、作业设计 (一)课堂同步练习 1.重点知识梳理与补充,建构知识网络 (二)课后巩固练习,建议用时10分钟以内。 巩固训练(实践升华、思维拓展)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北方最缺水的农耕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山东丘陵 2.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不属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 ) A.地势平坦 B.土壤肥沃 C.人口稀少 D.雨热同期 4.受气候条件限制,东北三省农作物熟制为( ) A.一年三熟 B. 一年两熟 C. 一年一熟 D. 两年三熟 5. 下列叙述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6.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 A.地表崎岖,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B.雪山连绵,冰山广布 C.一望无际,地表平坦 D.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7.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居民形式是 ( ) A.厚墙加小窗 B.窑洞 C.竹楼 D.帐篷 8.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酸雨 C. 气候变暖 D. 水土流失 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下游修筑大堤 B.上游兴修水库 C.中游保持水土 D.下游开挖新河 10.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 ) A.钢铁工业中心 B.经济发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 D.金融中心 综合题: 11.读“黄土高原位置图” 完成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A ,B , 省会名称:C ,D 。 (2)下列景点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D.黄山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原因有 ; 人为原因有 。 (4)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12.读下面东三省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的邻国和领海: ① (国家) ② 海 (2)东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其中吉林的省会是 ;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山环水绕”的山河分布特征,其中的③是 (山脉); (4)东北三省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 平原,土壤肥沃的,而被称为“ ”。主要的糖料作物是 ,作物生长熟制是 ; 【参考答案】1.B 2.A 3.C 4.C 5.A 6.D 7.B 8.D 9.C 10.C 11.(1)A.太行山脉 B.秦岭 C.兰州 D.银川 (2)A (3)自然原因:①地形:地面破碎,坡度大;②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缝隙;③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④植被:地表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4)措施: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12. (1)①俄罗斯,②渤海,(2)长春,(3)大兴安岭, (4)东北平原,黑土地,甜菜,一年一熟 【难题解析】 1.华北平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其原因与气候因素,人口和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广大等均有关系。 2.本题相对超前,A为北方地区,B为南方地区,C和D均为西北地区。 6.题为我国四大高原的特征: A为云贵高原, B为青藏高原,C为内蒙古高原, D为黄土高原。 9.黄流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所有河段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段,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是中游的水土保持。 11.(2)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黄山位于安徽省,以上省区只有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复习课是在学习完本章的内容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的知识进行巩固,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要求,为后续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学习提供借鉴与方法。 初中地理复习课内容重要、复习时间少,所以难度颇大。但如果我们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复习课模式的操作程序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初中地理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此通过教师或学生提供的地理事件材料进行导入,既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探讨的热情。在学习中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是现代社会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一个重要变化,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结合学习提炼信息,解答问题使用信息,这些能力是地理复习课的一个重要难点。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在相互展示中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网络结构,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消减传统复习中死记硬背的弊端。通过历年地理会考的典例分析,让学生在自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去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出学生的解题技巧。形成自我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学习小结中,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得到理论的升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一般程序中,根据当时当地学生情况等的不同,会侧重于某一方面,但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学生的参与都将是复习课能否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复习课中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解决共同提出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和能力,都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