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无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无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7:2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
导学 通过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论人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献资料,揭示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及特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通过对各个时期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特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能按照时序叙述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时代的选择,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重点
难点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制的过程;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及其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和“宪政”;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和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1912.3)孙中山 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①政府建立:孙中山回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性质:________________革命政府。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④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___________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 2、维护共和制度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3)内容:_______________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4)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8)袁世凯——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 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 【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政党成立条件不成熟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影响? 积极:①宣传近代政治思想,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②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原则,奠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基础。 消极:造成党派纷争、政局动态甚至国家分裂。 (三)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蒋介石—— 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 ______________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实政时期 (1)时间:1948—1949(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统治区) (2)内容: ①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华民国宪法》; ②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③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3)评价: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宪政”实质是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二、近代制度的探索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1936) 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_____-召开。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抗日根据地(1937—1945) 1.措施: (1)设立______________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2)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2.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评价: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 调动各阶层参政议政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解放区(1946—1949) 1、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__________________,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已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础(1954年):《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受挫(1957年):_______________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受挫(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完善( 1982年 ):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标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4年:行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职能 1956年:八字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_________________、肝胆相照、_________________。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3.内容 三个坚持:坚持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教 师 活 动
课堂小练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D.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2.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3.南京临时政府废除清朝监察制度,份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监督各级官吏。袁世凯则抛弃议会监察制度,改为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类似都察院的平政院和肃政厅。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这说明( ) A.监察制度保证民主实施 B.议会监察制更具优越性 C.封建残余阻碍政治变革 D.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 4.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 A.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B.树立领袖权威,强化中央集权 C.组建政党内阁,维护民主政治 D.提升议会地位,落实主权在民 5.《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任务迫在眉睫 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极其艰巨 C.袁世凯对外卖国的丑恶嘴脸 D.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策略得以实现 6.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通行公式可谓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立”之间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 A.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逊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军政时期,开始所谓的“训政”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革命,实行“三三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文革”,颁布1982年宪法 7.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迅速传播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8.在近代北洋政府执政16年间,先后共组成五届国会;颁布7部宪法;十换国家元首,而其内阁总理更迭42届,高达59人,最短的两届只有六天,无论哪一派都不会长久。这一局势( ) A.严重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B.推动了政党政治的成熟 C.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持续性 D.反映了民主制度的弊端 9.1931年秋,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转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构想;1936年夏,共产党人又转而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构想。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扩大了民主范畴以适应形势发展 D.旨在保障广大人民政治参与权益 10.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7名,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选的徐特立(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请求“退出”,并按原选得票多少,补递了一位非党员人士。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