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7: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2.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归绥”改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迪化改为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
A.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 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4.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为解决中国民族管理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九大
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知,当时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 )
A.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促使民族自治区开始设立
7.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民族平等与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
8.1947年4月至5月,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等重要文件,选出临时参议会,并经参议会选出内蒙古自治政府,乌兰夫任主席。这次会议
A.落实了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
B.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次成功实践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指导下召开的
9.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要搞一条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欧洲,只要目标相同”,“都要团结起来”。毛泽东所说的“目标相同”主要是指
A.应对苏联威胁 B.反对法西斯的侵略
C.发展国际贸易 D.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10.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 )
A.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B.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
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 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
11.周恩来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朝鲜外相南日提出所有外国军队都撤出朝鲜,然后举行朝鲜国民议会的全朝鲜自由选举的合理主张。但美国代表带头拒绝一切建议。该会议上,中国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现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加强了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
12.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 )
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
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14.下表为2009-2012年西藏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财政预算、实际净出口以及实际旅游收入统计表。此表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西藏( )
年份 西藏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西藏实际财政预算 /亿元 西藏实际净出口 /亿元 西藏实际旅游收入 /亿元
2009 203.60 241.77 10.88 25.58
2010 231.96 249.22 21.62 32.31
2011 266.46 330.33 27.66 42.29
2012 300.92 383.62 88.13 53.59
A.在民族地区中率先实现脱贫 B.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大
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15.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
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
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
16.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建国后,又先后成立了4个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定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体现(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B.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深化
C.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形成 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逐步健全
17.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A.民族间差距已消失
B.民族工作成为中心工作
C.制度设计尚需完善
D.民族治理成效显著
18.周恩来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是联邦国家”“若实现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是不利的。”这是在分析
A.中苏两国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19.下表所示为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届别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时间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人大代表总数(人) 1225 1226 3040 2885 3497 2973 2973
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人) 178 179 372 270 381 405 445
少数民族代表占比(%) 14.5 14.6 12.2 9.4 10.9 13.6 14.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C.人民当家做主地位日益提高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20.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先后颁布的法律有《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等。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首先是“众建而分其势”,使上层人物相互制约和牵制;其次是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予以体现。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尤以土司地区的学校教育最为成功,发挥了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也增进了他们的国家观念。雍正前期的西南边疆,存在部分土司纵恣不法、危害社会等严重的问题。为此,雍正朝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及其善后的措施,扫清了清朝深入统治这些地区的障碍,外来人口得以大量移居西南边疆,有效缓解了内地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隔绝民夷及禁止民夷往来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此类政策的负作用日益明显,最后被迫废除或修改这些政策。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政府即把让各族人民摆脱贫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重大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议为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人民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摘编自《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定民族政策应该重点考量的要素。
22.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除“百越”外,还居住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在秦代,他们统称为“西南夷”。这些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国就将西南地区的巴、蜀两个小国消灭,并在这里设郡。……总的说,(这些民族)均处于较中原为迟的社会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因而也加强了西南地区同中原的联系。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从我国民族战争来看,它一方面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灾难,有的甚至是相当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是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我国的民族制度有别于苏联等国而独具中国特色。……我国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2%。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领土不可分离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是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领土,发展经济,创造文化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苏联的历史与国情和我国则截然不同。俄罗斯公国始建于公元9世纪,16至18世纪俄国沙皇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扩张领土的战争,……被其扩张地区的各民族相继被并入其统治之下。迄至革命前夜,俄罗斯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3%,10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金国总人口的50%强。……俄国布尔什维克为了团结被压迫民族的劳动人民,在民族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达到斯的联合,就必须承认民族有分离的权利,在民族共和国的基础上实行联邦制。
——摘编自郑家骝《我国民族制度的特色和成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秦为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和联系所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述长城在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有别于苏联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的名称,并概括造成中苏两国民族制度差异的原因。②概括我国民族制度的特色,并简述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
23.文化包容与制度创新推动着社会进步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 、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
— 选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
材料二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
—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制度。简析其历史意义 。
材料三 上个世纪中叶,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第一次是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第二次是1959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新时代;第三次是西藏自治区成立。经中央批准,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等 16人 。
— 摘编自陈连开等《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藏自治区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 意义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A
6.A
7.D
8.A
9.A
10.A
11.C
12.B
13.B
14.C
15.D
16.A
17.D
18.C
19.B
20.A
21.(1)特点:重视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注重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的笼络与控制;重视儒学教化和增进国家观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2)原因;党和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发图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长期坚持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3)要素:国情;时代变化;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习俗;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1)措施:设郡;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该地区正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或答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亦可);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西南地区的发展。
(2)观点:战争是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或答民族战争既会带来灾难,也能促进民族交流。)
作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3)选择①制度名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两国各民族人口比重不同;两国统一政权形成时间不同;两国民族间的紧密关系程度不同。
选择②特色: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3.(1)特点:兼收并蓄和多元性。
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对外交往频繁等。
(2)制度: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法律性文件,具有反封建 的重大进步作用。
(3)背景:西藏和平解放; 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
意义:满足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西 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