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7: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欧洲战胜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在标榜"正统主义"的旗号下,"大大小小的帝王们分配着赃物和奖金",于是荷兰被合并于尼德兰。这说明维也纳会议( )
A.确立了政治均势原则 B.减少了欧洲国家间的战争
C.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 D.体现了战胜国意志与利益
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据此可知,该体系( )
A.彻底解决了西方各国冲突 B.已经构建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应用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地 D.尝试为国际关系确立一些规则
3.16世纪以后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新型出版物——地图集,法国在1594年推出了《法兰西大观》,在这本地图中,地图的收集、汇编以高卢历史和法兰西的疆域空间为叙事框架,强调各省、地方对君主的服从。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国( )
A.制图水平的提高 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王权得到加强 D.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4.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合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民族自决“这种政治民主要求并不就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列宁认为的民族自决是( )
A.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以自决的方式进行民族分离
B.各个民族可以在自主选择基础上自由决定分立还是联合
C.以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和异族压迫为主要历史背景
D.每个民族都有建立独立的国家并决定自己的政府的权力
5.联合国建立于
A.1920年 B.1917年 C.1945年 D.1949年
6.1864 年,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国际法的译本《万国公法》得以发行,清政府试图用外国 的法律来反击列强的观点,并在世界各国设立驻外使馆等。这反映了()
A.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清政府主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C.列强对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 D.官僚集体改变排外观念
7.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期。下表是美国国际法学者芬威克关于国际法历史阶段的划分。据表格内容可知,该学者划分国际法阶段的依据是( )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东方诸国到罗马灭亡
第二阶段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三十年战争
第三阶段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
第四阶段 从维也纳会议到海牙和会
第五阶段 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六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战结束
第七阶段 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
A.各国力量变化 B.思想解放程 C.经济发展水平 D.全球化进程
8.17世纪以来,国际法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下图反映了这一历程,从中可以得出( )
A.国际治理模式不断调整 B.战争迟滞了国际法发展
C.始终着力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法对各国有强制性
9.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
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
10.漫画为反映了拿破仑帝国覆亡(1815年)后众多国家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分配利益的场景。这场会议( )
A.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确立欧洲均势为重要特征的国际关系
C.确认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原则
D.正式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11.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圣经》被翻译成各种民族语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解释《圣经》,新教各派都不承认教皇的权威,神权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得到改变,教权不能超越于王权之上。这一系列的变化
①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民族意识增强
②使人们得到更多自由思想的权利,打开自由思想的大门
③推动了新教各派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④摆脱了宗教的精神扼制,在人与上帝之间实现了平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产生了“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同时并存,且彼此进行交往与协作的各种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一个不屈从于教皇霸权而由独立国家平等组成的国际社会”。这说明该和约( )
A.使国家摆脱了宗教影响 B.奠定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C.促成了欧洲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13.“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法国民族英雄在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留下的豪言壮语,它反映了( )
A.百年战争的惨烈 B.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法国已经成为了民族国家
14.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战争与和平法》
C.《拿破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15.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而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A.使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 B.进一步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C.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表明罗马教皇已不再有昔日权威
16.某条约规定: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该条约是( )
A.《非战公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联合国宪章》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英国《至尊法案》颁布仅仅两年后,又以国王名义出台了“十条信纲”,作为国教会的基本信条,其中吸收了路德教的部分观点。1543年,英国国王对信条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正式更名为《国王之书》。英王的这些举动( )
A.削弱了国内的割据势力 B.复制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C.巩固了国王的专制权威 D.确立了“王在法下”原则
1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C.确定了欧洲均势原则 D.促使集体安全体制得到完善
19.会议后的头40年里对欧洲秩序起到了预防冲突的缓冲作用。任何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随后的40年该会议的愿景随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破灭,均势内固有的尔虞我诈把世界推向了战争。该会议所形成的的体系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20.国际法的形成发展与国际关系发展密切相关,下图是某学生制作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体系图,空缺部分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维也纳、联合国、雅尔塔
B.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雅尔塔、联合国
C.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联合国、雅尔塔
D.凡尔赛—华盛顿、雅尔塔、联合国、维也纳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法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无论海牙的国际法院,还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执行行动,都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摘自《联合国宪章·序言》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际法的特点,并说明国际法既然具有强制力,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22.民族与国家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3.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包含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材料二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一一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材料三
第二条(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第二条(四)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第二十四条(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第二十七条(一)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
第二十七条(三)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82年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五大报告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指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3)20世纪以来,国际法不断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联合国宪章》的主要内容。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6.B
7.A
8.A
9.A
10.B
11.A
12.B
13.C
14.B
15.C
16.A
17.C
18.B
19.B
20.C
21.(1)特点:没有集中的强制执行,其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行动。
原因: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人权,平等,和平。(或“重视人权”“尊重人格”“和睦相处”等亦可)
22.(1)春秋时期,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地区,中原各国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及华夷之辨。战国时期,民族迁徙、商贸往来、兼并战争等促进各族人民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秦汉时期,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国家疆域辽阔,影响扩大,中央政府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以华夏族为核心,形成汉族共同体,汉族族称出现;汉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
(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
23.(1)渊源:罗马法(或《罗马民法大全》)。
特征:国家权力结构: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无罪推定。
(2)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主要内容: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